“元元”又道:“看破玄機倒也罷了。更難得的是你竟然敢於以身試法。你有沒有想過,萬一你所料有誤,不死也要送半條命?”
此刻的“元元”侃侃而談,一臉嚴肅認真,和那個獨自站立在竹竿上玩耍的怪客相比,可謂霄壤之別。
歸無咎不以為意道:“風險當然很大。不過,若沒有絕對的自信,失敗早晚會到來,也不差這一時半刻。”
元元笑道:“有趣。”
交手的電光火石之間,歸無咎從第一、第二、第六擊中,發現了蛛絲馬跡。
第一式交手,歸無咎隻能狀態平平,雖然竭力抵擋,但其實並未能夠發揮出自己的全部實力。
第二式時,歸無咎調整迅速,精神之充沛、丹力之調用,可謂無所不用其極,這一掌的威力有了明顯的提升。
三、四、五擊略過不提,到了第六式,歸無咎一麵正麵迎敵,暗中卻調用一枚四重境金丹精蘊,使出“空蘊念劍”神通。滿擬以此削弱“元元”實力後,再在力量上戰而勝之。
但是這前後三重變化,完全失敗。
若是“空蘊念劍”失效,可“元元”一瞬間的反應,明顯是受到此術的影響。
更神奇的是,歸無咎手段不同,力有大,但每一擊和“元元”的差距卻離奇的穩定,精確。
再加上此人力量之充盈、速度之迅捷,儼然臻至同等修為中極限。然而這等高明境界,又怎麼會力分兩截,難以貫穿合一?
冷靜分析,最有可能的結果。“元元”力分二段的拳術,第一段拳力乃是完全抵消敵之來力,敵大則我大,敵則我,無不如意;而第二段拳力,乃是一段極的增幅與餘波,借此步步蠶食。
若歸無咎未曾識破這一點,即便調用再多的虛丹丹力,結果依舊不會有絲毫變化。不但不能克敵製勝,多半還要被其識破自己丹力的異常。
想到此處,歸無咎也是心有餘悸。
道理很明白,這等隨敵適應、力分兩截的法門,與其是一種鬥戰神通,不如是測量對手深淺的手段。此術若要無往不利,總是以自身實力上限遠遠超過對手為前提。
作出判斷之後,歸無咎最後一掌隻使出三成力,驗證對否。盡管這個舉動極為冒險,但歸無咎心中卻有一種直覺:眼前這位,與其是“對手”,不如更像是“考官”,隻等著自己給出準確的答案。
當“元元”將“高三尺”之名出,循名責實,歸無咎已知所料無誤。
二人相對無言。
終於,“元元”又道:“你還有什麼要的麼?”其聲飄忽不定,似乎別有玩味之意。
歸無咎平視其目光,自信道:“我猜,閣下在等待第二個答案。”
“元元”目露奇光道:“哦?”
歸無咎並未作答。
歸無咎是用行動做出了回答!
歸無咎動了!
如果“元元”是勢如猛虎,那麼歸無咎便是矯捷如豹。足下一踏,早已撲在近前,疾風當麵,殘影飄飄。
歸無咎以勁裝負劍之姿,一拳既出、打破青山的氣勢,足以和“元元”先前的七拳攻勢難分軒輊!
冷箭般的一擊,霸道淩厲,蒼莽古拙,盡得“力”道三昧。
這可不是以“擒龍伏虎拳”的手法迎敵,而是完全自由發揮,和“元元”返璞歸真的拳術神通一般,馬行空縱其變化,帶著歸無咎濃烈的個人色彩。
先前一戰,歸無咎雖在最後關頭看破玄妙,但連接七拳落在下風,此刻若不能盡騁其懷,到底、意難平。
“元元”大喝道:“好!”
隻不過他這個“好”字剛剛出口,二人雙拳相交,響聲如雷,已有足足二十四招!
剛才“元元”主動進攻的過程中,他出手的速度固然已經達到同境界極限,但上一拳與下一拳並非連貫無隙,總要稍稍停頓片刻。不知是其功法所致,還是刻意為之。
若非有這一絲喘息之機,歸無咎隻怕三四式間就要難以抵擋。
而現在兩人的交手,拳掌連發如狂風席卷,熔漿掠地,先與後、上與下,完全水乳交融。兩隻人形時而翻飛不定,時而纏成亂麻,瞻之在東,忽焉在西,黏成陣陣虛影。
奇妙的是,元元“高三尺”的之術竟未生效,歸無咎與“元元”二人,居然鬥了個平分秋色。
歸無咎見自己猜測無誤,此刻“元元”掌心中傳來之力果然隻有“第一段”,後續之力已經徹底消失。歡喜之餘,不由得長嘯出聲。
在分析出“元元”所用秘法“高三尺”的玄機後,另一個問題也迎刃而解,這便是此術的破解之法。
“元元”來曆歸無咎並不知曉,總之並非幽寰宗真傳弟子。先前蕭、張同門中途前來,引見此人並傳遞消息,明白無誤的告知眾人:讓“元元”參與會,正是幽寰宗上層的意思。
以此人“高三尺”的神通,和任何對手交戰,不論對手強弱,都必定穩定地以相同優勢獲勝。既然如此,這比鬥還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