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思路融通情感,情感潤澤人生(1 / 3)

愛情、友情,再加上一份親情,便可以使你的生命之樹翠綠茂盛,無論是陽光下,還是風雨裏,都可以閃耀出一種存在著的光芒。親情是一種深度,友情是一種廣度,而愛情則是一種純度。體驗了親情的深度,領略了友情的廣度,擁有了愛情的純度,這樣的人生,才稱得上是完滿充實的人生。但親情、友情和愛情之花是需要精心澆灌的,還得施加適量的養分,否則它也會枯萎。花點兒心思,給你的親情、友情和愛情一點兒驚喜,你將得到更大的回報——心的愉悅和愛的充實。

父母才是你心中的佛

人世間最偉大的情感是什麼呢?那就是親情,具體地說就是來自父母的愛。這種情沒有愛情那麼浪漫,沒有友情那麼多彩,但卻比任何情感都無私、都深厚、都偉大,它無私得隻求付出不求任何回報,深厚得像大山像大海,偉大得不能用任何情感來代替。所以,要學會對父母感恩。“羔羊跪乳”、“烏鴉反哺”……連動物都知道要感恩,更何況我們人類!

有個年輕人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相當貧困。後來年輕人由於苦惱便迷上了求仙拜佛。母親見兒子整日念念叨叨的癡迷樣子,苦苦地勸了他幾次,但年輕人對母親的勸說不理不睬,甚至把母親當成了自己成仙的障礙,有時還對母親惡語相加。

有一天,這個年輕人聽別人說遠方的山上有位開悟了的高僧,心裏不免仰慕,便想去向高僧討教成佛之道。但他又怕母親阻攔,便瞞著母親偷偷從家裏出走了。

他一路上跋山涉水,曆盡艱辛,終於在山上找到了那位高僧。高僧熱情地接待了他,聽完他的一番自述,高僧沉默良久。當他向高僧問佛法時,高僧開口道:“你想得道成佛,我可以給你指條道。吃過飯後,你即刻下山,一路到家,但凡遇到有赤腳為你開門的人,這個人就是你所謂的佛。你隻要悉心侍奉,拜他為師,成佛又有何難?”

年輕人聽後大喜,叩謝高僧,欣然下山。

第一天,他投宿在一戶農家,男主人為他開門時,他仔細看了看,男主人沒有赤腳。

第二天,他投宿在一戶富有人家,更沒有人赤腳為他開門。他不免有些灰心。

第三天,第四天……他一路走來,投宿無數,卻一直沒有遇到那個為他赤腳開門的人。他開始對高僧的話產生了懷疑。快到自己家時,他徹底失望了。日暮時,他沒有再投宿,而是連夜趕回家。到家時已是午夜時分。疲憊至極的他費力地拉動了門環。屋內傳來母親蒼老驚悸的聲音:“誰呀?”

“我,你兒子。”他沮喪地答道。

很快地,門開了,一臉憔悴的母親大聲叫著他的名字把他拉進屋裏。就著燈光,母親流著淚端詳他。

這時,他一低頭,驀地發現母親竟赤腳站在冰涼的地上!

刹那間,靈光一閃,他想起高僧的話。他突然什麼都明白了。

年輕人淚流滿麵,“撲通”一聲跪倒在母親的麵前。

我們知道父母是我們人生的第一位老師,也是讓我們終身受教育的老師,我們能從父母的身上學到很多做人處世的道理。就像故事中的年輕人一樣,想要悟得佛法成仙,母親就是可以讓他得償所願的人。不能事親,焉能成佛?這不僅讓我們想起了佛在《十善業道經》中所說的“孝養父母為百善之首”這句金經。在你失意、憂傷甚至絕望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你身邊立著的母親。盡管她不能為你點撥什麼,但在你無助無奈之時,她的微笑如同佛光一樣為你映出一片光明,從而使你對人生萌生希望。不管你是怎樣的卑微和落魄,母親永遠是你可以停泊棲息的港灣,她的關愛和嗬護一樣會把你送上一條風雨無阻的人生之路。故事中的年輕人最後認識到了這一點,為時還不晚。

我們看到有關父母的影視作品、文章等都會忍不住心情激動,甚至感懷至熱淚盈眶。朱自清的《背影》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為什麼?因為我們從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父母,那種親情的感動感同身受。在這個世界上,在芸芸眾生中,我們可以沒有朋友、沒有同學,甚至沒有兄弟姐妹,但是我們不能沒有父母。父母賦予我們血肉之軀,養育我們成長,教我們認識自己、認識世界。

父母的愛,是黑暗中的明燈,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

父母的愛,是避風港,時時接納、包容和鼓勵我們;

父母的愛,是生命中的加油站,為我們的一次次遠行加滿動力,讓我們有勇氣接受挑戰。

感恩父母的愛,我們的人生才有意義、才精彩。

時常給母親一些溫馨的驚喜

母愛就像一條河,那是世界上最深沉的愛,它隻求奉獻,不求索取。可以說,為母親做任何事情,都不足以表達我們對她的感激和敬佩。

但是,母親同時也是一個平凡的人,她也需要兒女的關心和照顧,更需要豐富多彩和充滿情趣的生活。所以,作為兒女除了孝敬母親之外,還要用自己的真心,發揮自己的想象,為她做一點小事,表達我們對她的愛,那麼,就會讓她得到一份意外的驚喜。

小張結婚已經10年了,母親對他來說遠比不上妻子和孩子重要,但在內心深處,母親親切的麵容時常出現在他的眼前,他發現,他是深愛著母親的,應該為母親做點事了。

這次,他知道了一個讓愛閃耀出別樣火花的方法。他收拾整齊,準備赴一個約會——與母親的約會,體驗另外一種情調的親情。不過,照實講,這是他妻子的主意。

小張的母親已經守寡15年了。因為工作和家庭的原因,小張隻能偶爾去看看她。那天,在妻子的建議下,他給媽媽打了電話,邀請她周五晚上和他一起吃頓晚飯,然後再去看場電影。

他媽媽和很多的母親一樣,對於兒子的這個邀請,竟然理解成有什麼壞消息要告訴她。“怎麼啦?你沒事吧?”媽媽問道。

“啥事都沒有,媽媽。我隻是想和你在一起待一會兒。”他趕緊給她解釋一下,免得讓她老是擔心,“就我們兩個。”

媽媽沉思了一下,說:“如果是這樣,我真的很高興。”

周五下班後,他驅車來到媽媽家門口。真有點莫名其妙,他竟然有些興奮和緊張。看到媽媽,她似乎對於他們的約會也有些緊張。看樣子她在門口等了一段時間了。她還特意穿上了一件新外套,頭發也經過精心的梳理,臉上呈現著掩飾不住的慈祥笑容。

媽媽上車後對他說,“我告訴鄰居們今晚我要和你一起出去,他們都很羨慕我,還急著聽我說今晚的事呢。”

小張和媽媽來到一家餐館,雖然不是很豪華,但很溫馨、很舒適。

落座後,服務員拿來菜單,他仔細點了幾個媽媽喜歡吃的菜,抬頭時,看到媽媽兩眼正盯著菜單,臉上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

“看來我真的老了,菜單上的小字都看不清了。還記得你小時候,我領你到飯店吃飯的情形嗎?那時候,可是我點菜啊。”

“我當然記得,媽媽,現在輪到我為您點菜了。”

母親的眼睛有些濕潤,臉上出現了紅暈。整個晚餐期間,他和媽媽都在愉快地交談,當然談的內容也沒有什麼特別的,都是各自最近的一些生活瑣事。

小張看得出來,母親很興奮,臉上始終帶著微笑,說話時也是眉飛色舞。由於太過於投入,他們居然錯過了看電影的時間。

送媽媽回家的時候,媽媽對他說:“今天很難忘,真的讓我非常感動。如果你下次還邀請我的話,我一定欣然接受。”

“一定的,媽媽。”

回到家裏,妻子問小張晚餐怎麼樣,小張說:“非常好,出乎意料的好,沒想到,隻是一個小小的邀請,竟會讓母親那樣感動,看來平時我們對她太疏忽了。下次,再換一種方式。”

確實讓人想不到,兒子隻為母親做了這樣小的一件事,卻讓母親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快樂。

很多時候,我們會苦惱於用什麼方式來回報母親的愛,以為驚天動地的方式才能表明我們的心意。其實不然,一件小事或者是一個細節更能體現這種親情的互動和彼此的關心。注意對方的小事和細節正表明了你對對方的關注,這正是愛的體現。母親的要求並不高,無論什麼形式,隻要知道你還記著她就已經心滿意足了。

你為母親做過什麼事嗎?如果還沒有,那就趕快行動吧,讓你的母親也被你感動一次!

擁抱是示愛的最好方法

我們司空見慣於戀人間的擁抱,那是愛慕的表達;我們也習以為常於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擁抱,那是關心和關愛;我們也見多了朋友間的擁抱,那是鼓勵和安慰;我們也曉得外國人之間的擁抱,那是一種禮節。擁抱在不同的人之間發生有著不同的含義,表達著不同的心情。但不管怎麼說,擁抱都是一種愛的表達。心理學家說,身體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溝通方式,擁抱是身體的本能需要。

小磊10歲那年,他的父母感情方麵出現了問題,兩個人準備離婚。

傷心的小磊看到了母親臥室裏的兩個大旅行箱,他好奇地打開其中的一個,最上麵有一張照片,是小磊出生一個月後,母親抱著小磊,父親抱著母親的“全家福”。母親曾不止一次說過,9年前的這個時刻是她一生中最甜蜜幸福的回憶。

那天晚上,小磊翻來覆去怎麼也睡不著。他在想,怎樣才能使父母不離婚呢?至少也要想個辦法讓母親開心一點。小磊想起在行李箱裏看到的照片,腦子裏有了主意。

幾天以後,父母告訴小磊他們即將離婚。小磊流著淚說:“爸爸,你答應我,從明天起,一直到媽媽離開的10天時間裏,每天都抱抱我和媽媽,就像我出生一個月時您抱著我們照的那張照片一樣,好嗎?”父親沉默了一會兒,他的臉突然紅了,母親也驚奇地睜大了眼睛。但不管怎樣,父親還是同意了小磊的建議。

第二天,為了防止父親反悔,提前出門上班,小磊起得很早,當他洗漱完畢時,發現父母已經站在客廳裏。小磊故意裝著背書包要上學去,媽媽突然叫住小磊,向小磊緩緩地伸開雙臂。小磊撲到母親懷裏,她已經37歲了,而小磊也已長大,她抱起小磊的時候有些吃力。

小磊抱著母親的脖子,然後叫父親過來。父親把小磊和母親抱了起來,他大口大口地喘著氣,三秒鍾不到就把他們放在地上。嘴裏小聲地說:“小磊,你不背書包的話,我可能會堅持得久一些。”小磊感覺脖子裏有溫暖濕潤的東西在滾動,那是母親的淚水。

第三天早上,在等待父親擁抱時,小磊放下了書包。當父親將小磊和母親抱起時,小磊“命令”道:“您今天可要多堅持兩秒鍾!”母親的呼吸有些急促,她的臉紅撲撲的,父親看起來也很不好意思。

就這樣過了五天,當父親又抱起小磊和母親時,他自豪地說:“我這幾天力氣變得越來越大了,抱兩個人都不吃力。”

在父親送小磊去上學的路上,小磊對父親說:“不是您的力氣變大了,而是媽媽瘦了許多。”

那天晚上,父親回來得很早,他悄悄地跟小磊說:“孩子,你的母親確實瘦了許多。”小磊有些哽咽地說:“從明天起,您就隻抱媽媽吧。”

第二天早晨,小磊起得很早,躲在房間裏透過門縫看著客廳。母親這天穿上了她最喜歡的那件藍色連衣裙。沒有小磊在一旁,他們似乎有些尷尬,幾天來他們已把小磊當成了彼此聯係的橋梁。

這樣過了一會兒,見小磊還沒有出來,父親說:“今天就讓我單獨抱抱你吧。”母親驚奇地抬起頭,她的眼睛裏閃爍著淚光。小磊看見父親伏下身將母親從沙發上抱起。沒有小磊從中攪和,父親的擁抱有些生澀,然而,這一次,父親抱母親時比以往更用力,時間也更長了。

今天已經是第十天了,明天母親就要離開了,按父親給小磊的承諾,他的擁抱也隻剩最後一次了。小磊不知道這一次是該“攪和”進去,還是躲在一邊。

離天亮還很早,小磊突然醒來,發現父母坐在他的床邊。母親對小磊說:“小磊,讓媽媽再抱抱你吧。”小磊的心一陣刺痛,看來,他們還是要離婚。

小磊躺在被窩裏沒有動,如果這是最後一次,小磊寧願不要這樣的擁抱。這時父親說話了:“孩子,如果你願意讓媽媽抱一下,我們就不離婚了。”

小磊吃了一驚,“騰”地從床上跳起來叫道:“真的嗎?”母親含著淚伸開雙臂點點頭,小磊興奮地撲到母親的懷裏,然後父親將母親輕輕地抱了起來。他們都哭了,隔著小磊的頭,他們彼此不停地說著:對不起!……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赫洛德·傅斯博士曾說過:“擁抱可以消除沮喪——能使體內免疫係統的效能上升;擁抱能為倦怠的軀體注入新生命,使你變得更年輕,更有活力。在家庭中,每天的擁抱將能加強親情關係及大大地減少摩擦。”父母的擁抱挽救了即將破裂的婚姻,更重要的是擁抱讓彼此更加貼近,給了對方一次機會重新審視自己,也給了自己一次重新檢討自己的機會。

我們擅長實打實的物質上的支持與分享,但常常忽略精神的情感的交流與關愛。實際上,人類心理和精神的發展最離不開的是擁抱。自古以來人類就是在擁抱中走向成熟,發展心智,繁衍後代的。人類對擁抱有三種渴望:

(1)本能的渴望。當嬰兒呱呱落地,第一件事就是要接受媽媽的擁抱,這是人類最原始、最本能的需求。媽媽也渴望去擁抱自己的孩子,這是一個女人最大愉悅的精神享受。成年後也是一樣。我們需要擁抱,就像手機需要及時充電一樣。

(2)成長的渴望。國內外許多人類行為學家研究證明,一個從小在媽媽擁抱中成長的孩子,他的性格和智力都會得到很好的發展。相反,缺少媽媽擁抱的孩子,不僅性格容易偏向孤僻,其心理和智力也會受到嚴重影響。因此,作為媽媽,當你的孩子張開雙臂希望得到你的擁抱時,就應當盡力去滿足他的要求,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重要。成人也是如此,擁抱會讓你重拾童年的安全感、溫暖感。

(3)人類精神撫慰的渴望。擁抱是自身“磁性”引力的反應,是心靈真情的表露,更是愛心火花的迸發。生活上許多喜怒哀樂,往往也以擁抱來宣泄、傳達。所以,不僅嬰兒需要擁抱,成年人和老年人也同樣需要擁抱。西方人認為:一個長期不被別人擁抱的人,是孤獨的;一個長期不去擁抱別人的人,是冷漠的,他的感情也是枯竭的。對老年人來說,他們曆盡人世,飽經滄桑,他們的心靈也需要通過擁抱去滋養,去撫慰。

所以,擁抱是慰藉心靈的“雞湯”,是治愈各種身心傷害的良藥,更是幫助身心健康的最佳滋補品。

而我們的身體失語已經多年。失語的身體讓我們失去了很多明媚的“春天”。陽光為什麼隻埋在一個人的心裏?釋放出來才能讓每個人都溫暖。為什麼不可以給愛一個形式?現在就轉身,給你愛的人一個擁抱……

認真的傾聽就是關愛

每個人都需要情感的傾訴,如果你的親人向你傾訴,千萬不要不耐煩,也不要表現出任何的不滿,甚至無動於衷。要記住,他們不是衝你發牢騷,隻是傾訴自己的苦悶而已。你是他們的親人,他們認為能從你這裏得到安慰,哪怕你隻是做一個忠實的聽眾也好。

一個聖誕節,一個美國男人為了和家人團聚,興衝衝地從異地乘飛機往家趕,一路幻想著團聚的喜悅情景。恰恰老天變臉,這架飛機在空中遭遇猛烈的暴風雨,飛機脫離航線,上下左右顛簸,隨時有墜毀的可能。空姐也臉色煞白,驚恐萬狀地吩咐乘客寫好遺書放進一個特製的口袋。這時,機上所有的人都在祈禱。也就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飛機在駕駛員的冷靜駕駛下終於平安著陸了。

這個男人回到家後異常興奮,不停地向妻子描述在飛機上遇到的險情,並且滿屋子轉著、叫著、喊著。然而,他的妻子正和孩子興致勃勃地分享著節日的愉快,對他經曆的險情沒有絲毫興趣。男人叫喊了一陣子,發現沒有人聽他傾訴,他死裏逃生的巨大喜悅與被冷落的心情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在妻子去準備蛋糕的時候,這個男人爬到閣樓,用上吊的古老方式結束了從險情中撿回的寶貴生命。

生活中,一些熱線節目異常火暴,就因為它緩解了傾訴者心中的壓抑,假如熱線那端不懂傾聽,它還會那麼受歡迎嗎?其實,親人間何嚐不是如此!傾聽,不僅是關愛、理解,更是調節雙方關係的潤滑劑。每個人在煩惱和喜悅後(特別是深層的煩惱和巨大的喜悅後)都有一份渴望,那就是對人傾訴,他希望傾聽者能夠給予理解抑或共同分享。然而,那位美國男人的妻子沒有做到抑或她本身就不懂,所以導致了悲劇的發生。

夫妻之間需要溝通,更需要傾聽!當你在傾訴時,卻發現無人在傾聽,這種痛苦,無疑是很大的打擊!一個善於傾聽的人在他人眼中是一個很健談的人,夫妻之間尚且如此,親朋好友之間,更是這樣了。可以這樣說,傾聽是這個世上最美的動作。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渴望得到別人尊重的願望。傾聽是一項技巧,是一種修養,甚至是一門藝術。我們喜歡那些傾聽我們說話的人,因為在對他們的傾訴中,我們得到了釋放和心情的緩解,壓力和苦悶也會隨著我們的訴說而悄悄地流淌出我們的身體,使心靈和身體處於寬鬆的環境中,哪怕隻是暫時。傾訴可以讓人們調整心態,然後從另一個角度重新審視問題。

造物主讓人類長兩隻耳朵一張嘴,一位古羅馬哲人從中揣摩出了造物主的意圖:讓我們多聽少說。而許多人卻不想傾聽:傾聽的,似乎隻有弱者;訴說的,似乎隻有失意者。其實傾聽不僅僅是給別人兩隻耳朵而已,它體現的是對人的一種關愛。因為,傾聽,是對友人寶貴的饋贈;傾聽,是對弱者最有力的支持;傾聽,是心的接應,無聲勝有聲;傾聽,是施者的虔誠,是智者的寧靜,是心的稱量,是一種恭敬,一種寬容,是溝通的橋梁,是理解的路徑,是給別人的一份關愛、一份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