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6
舒頤倦續道:“那一門傳承最久的武林世家,名為‘逍遙劍’方家,似乎現隱居於晉北朔州一帶的鄉下,其祖輩首代劍主方遙,雖不似伊大俠那般是一位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大豪傑,卻也不失為一位了不起的曠世奇才,據江湖上故老相傳,方遙十六歲以前學文,博通孔老之學,少年得誌及第科舉,為朝廷委以重任,他為官三載,而後自行罷官不做。二十歲以後習武,不數載後,一役轟動江湖。方遙為人瀟灑倜儻,博采眾長,精擅琴棋書畫、醫卜星算各樣雜學,為世人所欣羨!他大半生遊曆江湖各處,寄情於名山大澤之中,多識奇人異士。四十歲以前,便已積澱以往所學,研創了那一套蕩氣回腸,靈隱妙相的逍遙劍術出來。後來,他自詡逍遙子,一人仗劍不知引折了世間多少英雄豪傑?而就在方遙名聲雀躍,那套足以引傲江湖的傳世劍術,威名響徹之際,他卻急流勇退,從此隱居山林,並告誡後人,自他而後,不得以他之成名劍學,招搖世上,顯露聲名。自此而後,方家便成為了武林之中的一派隱士名門。然而饒是如此,隻緣其創始祖師的一身事跡,過於傳奇響徹,百餘年後仍是難掩其鋒芒,直到近代方家幾乎斷絕了江湖上的往來,才少為各路英豪所道也。“
梅礪寒讚道:“如此說來,那位方大俠當真倒是一位拿得起放得下的了不起人物,隻是他家後人素不與江湖往來。隻怕那求劍一事,也便更加難了!”
舒頤倦嗯了一聲,道:“那且不去管他,事到臨頭再說。暫說其外的這兩大世家,且不論其家事名望如何,單是路程上便孰非相近。”
梅礪寒先前已略有所聞,當代這現存的七大世家當中,有者並非居住在中原之地,卻不道一連竟是兩家,若是這兩大世家分居於南北兩疆或東西關門之外的話,隻怕奔走往返之上,便自延誤時光不少,不禁令其焦急詢道:“舒大哥,且不知最後的這兩大世家分別居住在塞外何處?各自又有什麼名頭?”
舒頤倦答道:“最後的這兩大世家,雖同屬我輩中原武林一脈,卻不知因何緣故?又不知是在這兩家人的上輩那代時起?便一起遷棲到了漠北邊塞的一處荒涼小鎮上,從此也便定居在了哪裏,倒非分居於別處,隻因這兩家人世代修好,武學淵源相近,便宛如一家人般。這兩家人在當地,世代協助戍邊將士,組練民團,以抗擊狄夷胡匪對我華夏邊民的劫掠侵擾,故而,他們兩家雖遠在塞外,斐名卻廣播宇內,為世間群雄所欽佩景仰,謂之兩家為‘大漠奇俠’,而那兩家人定居下來的那處無名邊塞小鎮,也因此而為世人稱之為‘雙俠鎮’。這兩大武林世家,一謂‘颶風劍’風家,一謂‘狂沙劍’沙家,當代劍主‘風蔚’與‘沙漫天’,均不到五旬歲齡,正當盛年,曆經大半生艱苦卓絕的鏖戰磨礪之下,其武功修為與劍法造詣,想必也修煉的異乎尋常的高深!”
聞聽至此,梅礪寒不禁對這兩位戍邊為國的曠世奇俠,遂生敬仰之情!概然道:“漠北雖距此間山高水長、路途遙遠,但今生有幸得睹這兩位大漠奇俠的風采,也不枉咱們艱辛跋涉一遭了。”
舒頤倦點點頭,道:“愚兄正有此心,隻是日常俗務羈絆,無暇前往結交,此番求劍為名,恰自可隨賢弟共同前往。”
梅礪寒又道:“這一趟我們應約遠赴各地向當世七大世家求劍,期間雖然為難之處諸多,但有幸結識當世許多豪傑,倒也不失為一件美事!”
舒頤倦瞧他這般年少,不畏艱險,卻有如此見解,心中暗生欽佩!不妨再考校他一番,道:“可是,這當世的武林七大世家,分屬蘇、魯、晉、冀、豫各省,以及塞外漠北,中間相差路遙不下幾萬裏,雖有一載光陰為限,咱們卻也絲毫耽擱不得,以免夜長夢多,咱們也須盡早出發不可。依兄弟之見,咱們應當先到那一家去借劍為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