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健康(1 / 1)

[德國]叔本華

阿圖爾·叔本華(1788—1860年)德國哲學家。他繼承了康德對於現象和物自體之間的區分。不同於他同代的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等取消物自體的做法,他堅持物自體,並認為它可以通過直觀而被認識,將其確定為意誌。意誌獨立於時間、空間,所有理性、知識都從屬於它。人們隻有在審美的沉思時逃離其中。叔本華將它著名的極端悲觀主義和此學說聯係在一起,認為意誌的支配最終隻能導致虛無和痛苦。他對心靈屈從於器官、欲望和衝動的壓抑、扭曲的理解預言了精神分析學和心理學。他文筆流暢,思路清晰,後期的散文式論述對後來哲學著作的詩意化產生了較大影響。

能夠促使心情愉快的不是財富,而是健康。  我們不是常在下層階級——勞動階級,特別是工作在野外的人們臉上找到愉快滿足的表情嗎?而那些富有的上層人士不常是愁容滿麵,滿懷苦惱嗎?所以我們當盡力維護健康,唯有健康方能綻放愉悅的花朵。  至於如何維護健康實在也無需我來指明——避免任何種類的過度放縱和動蕩不安的情緒,但也不要太抑製自己。要經常做戶外運動、冷水浴以及遵守衛生原則。沒有適度的日常運動,便不可能永遠健康,生命過程便是依賴體內的各種器官的不停運動,運動的結果不僅影響到有關身體各部分,也影響全身。亞裏士多德說:“生命便是運動。”運動也的確是生命的本質。有機體的所有部分都一刻不停地迅速運動著。比如說,心髒在一收一張間有力而不息地跳動,每跳28次便把所有的血液由動脈送到靜脈再分布到身體各處的微細血管中。肺像個蒸氣引擎無休止地膨脹、收縮。內髒也總在蠕動工作著。各種腺體不斷地吸收再分泌激素。甚至於腦也隨著脈搏的跳動和我們的呼吸而運動著。世上有無數的人注定要從事坐辦公室的工作,他們無法經常運動了。體內的騷動和體外的靜止無法調和,必然產生顯著的對立。本來體內的運動也需要適度的體外運動來平衡,否則就會產生情緒的困擾。大樹要繁盛榮茂也須風來吹動。人的體外運動須與體內運動平衡,此點尤為重要。  幸福係之於人的精神,精神的好壞又與健康息息相關。  這隻要想想我們對同樣的外界環境和事件,在健康強壯時和纏綿病榻時的看法及感受如何不同,即可看出。使我們幸福或不幸福的,並非客觀事件,而是那些事件給予我們的影響和我們對它的看法。就像伊皮泰特斯所說:“人們不受事物影響,卻受他們對事物看法的影響。”  一般來說,人的幸福十之八九有賴健康的身心。有了健康,每件事都是令人快樂的;失掉健康就失掉了快樂。即使人具有偉大的心靈,快活樂觀的氣質,也會因健康的喪失而黯然失色,甚至變質。所以當兩人見麵時,我們首先便問候對方的健康情形,相互祝福身體康泰,因為健康實在是成就人類幸福最重要的成分。隻有愚昧的人才會為了其他的幸福犧牲健康。不管其他幸福是功、名、利、祿、學識,還是過眼煙雲似的感官享受,世間沒有任何事比健康來得更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