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多鳴國占領良桑島後,良桑島土著這樣的暴力起義周而複始,千百年來從未斷過,雖然每次都以失敗告終,並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但土著人民依然鍥而不舍地堅持著。也許他們是想用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在良桑島上最後的尊嚴。
相比於良桑島土著,多鳴國的野心則要複雜得多,他們可不會忘記天寧國帶給他們的恥辱,更不會放棄稱霸真周大地的野心。之所以繼續沿用“多鳴國”這個國名,就是為了不讓後代忘記自己的先祖是怎樣被趕出真周大地的。他們要自己的後代永遠記住被趕出真周大地的恥辱,要以重新回到真周大地,徹底滅亡天寧國和靜原國,真正奪取真周大地領導權為最終目標。
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多鳴國製訂和實施強國戰略,大力發展科技,鼓勵生育,提升戰鬥水平等等。然而多鳴國所遭受到的重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複原的,這必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可以為人們所知的是多鳴國與天寧國之間的宿仇不會因時間的推移而變淡和消失,這兩個宿敵之間的爭鬥就算綿延千年之久也沒有要停止下來的跡象,但是千年之後的世界究竟會發展成什麼樣又有誰會知道呢,隻能說,天寧國與多鳴國之間的鬥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洪荒巨神並沒有因為多鳴國放棄真周大地上的國址,舉國遷移到良桑島上而停止毀滅性的攻擊,他依舊保持著超高強度的破壞模式對多鳴國首都進行打擊,直到體內的晶源能量完全消耗盡了之後動作才逐漸變慢,最終定格在手中長劍高舉過頭將要砍下時的姿態。洪荒巨神保持著這樣的姿態向後倒去,“轟隆”一聲巨響倒在多鳴國首都的大地上,此時整個多鳴國首都完全成為了一片廢墟。
從洪荒巨神雙眼裏發出的紅色光芒逐漸變暗,最終消失無蹤,這或許也說明洪荒巨神的生命從此消失了,但洪荒巨神高舉過頭頂的長劍卻依然斜指著天空,仿佛要向世人證明自己才是真周大地上的真正王者。
天寧國、靜原國和沙藤國三大國盟軍最終取得了這場史前大對決的最終勝利,肆焚真周大地近百年的戰火終於熄滅了。然而人類卻為此付出了人類演進史上難以承受的巨大代價。戰後真周大地上的人類總數僅相當於百年大戰前的人類總數的三分之一多一點;曆經數千年才好不容易形成的人類文明也幾乎毀於一旦;人類社會百年來幾乎得不到半點發展和進步。真周大地後世把這一段曆史稱為“失去的一百年”。
一切塵埃落定之後真周大地上的人類開始收拾和整理殘局。由於損失過於慘重,所以天寧國和靜原國決定暫不取消同盟,兩國依然維持統一疆界,統一領導處理戰後事宜。這樣的好處是力量集中、效率高,且獲得兩國人民的擁戴。
之前被多鳴國吞並的黒木國在多鳴國撤離真周大地後重新得到了國家自由,但其損失比天寧國、靜原國和沙藤國都要嚴重。在最後的疆界劃分中,沙藤國和黒木國隻保有之前國土的三分之二麵積,雖然心有不甘,但是現在真周大地上天寧國和靜原國兩國獨大,如果不按他們的決定去做很有可能會被直接吞並掉,況且當初確實是自己向多鳴國提出中立提議,妄想從戰爭泥潭中抽身,從而免於背負守衛真周大地的職責。出於這樣的忌憚和愧疚心理,以及對戰爭的損失過於嚴重,就算保有原來的領土也沒有能力去管理的考慮,沙藤國和黒木國也隻好接受這樣的結果。如此一來,除了沙藤國和黒木國所占原有領土的三分之二麵積外,整個真周大地都納入了天寧國和靜原國結成的同盟國的領土範圍,包括多鳴國在真周大地上的舊址,因此基本上相當於天寧國和靜原國統一了真周大地。
就這樣,真周大地上的新版圖重新劃好了。之後,人們便在一望無際的廢墟上開始了重建家園的新曆程。雖然曆經百年的真周大戰幾乎摧毀了整個人類文明,但是人類的先進思想和創造能力已經覺醒了,同時很多以前先進的科學技術也被保存了下來,於是人們重新開發和生產晶源,晶源的使用也反過來不斷促進人類社會的恢複和發展進步。在天寧國和靜原國結成的同盟國的領導下,整個真周大地花了兩百年的時間就把百年真周大戰的陰影徹底掃除,國家麵貌和社會生活水平也恢複甚至超過了大戰前的水平。
人類社會似乎有著這樣的一個周期性的規律,就是國家每經過一段和平發展時期之後總會重新出現一些比較大的問題和因素來阻礙國家的和平發展進程。天寧國和靜原國結成的同盟國在經曆了快四百年的共同執政之後也終於出現了比較大的政治分歧。
天寧國和靜原國由於使用統一的國家疆界,所以兩國人民交往十分密切,在之前的大戰中兩國都分別吞並了眾多其他不同部族的國家,因此國家的構成十分繁雜和多樣化。經過數百年的交流和融合,同盟國裏近百個不同部族也逐漸接受了這樣的國家形態,即人們的意識形態裏天寧國和靜原國結成的同盟國其實是一個統一的超大型國家。
國民這樣的國家意識使靜原國的高層領導感到了危機,因為自從同盟國建立以來,天寧國都處於主導地位領導整個同盟國,而靜原國則處於從旁協助的領導地位。而今距離當初同盟國建立已相隔五六代,那個時代的人都早已長眠地下,如今不管是天寧國的國民還是靜原國的國民都對兩個國家的觀念越來越看淡,人們更願意把兩個國家看作是一個國家。
處於次等地位的靜原國高層領導害怕隨著兩國間的繼續深入融合,自己最終會被排擠出去,從而失去一切領導權,於是靜原國高層領導以國家已度過最艱難的時期,社會已進入穩定發展的軌道為由向天寧國提出解除兩國同盟關係,各自恢複自由的獨立國身份。對於靜原國這樣的提議,天寧國自然是強烈反對,靜原國由此更加確定了天寧國想要吞並靜原國的意圖,於是兩國高層領導的政治分歧越來越大、越來越不可調和,最後終於發展成為兩大領導陣營間的政治暴力衝突。暴力衝突導致兩國的領導層損失嚴重,雙方都造成了眾多高層領導的傷亡。
衝突最終以天寧國的勝出結束,天寧國以站在國家至上的理由提出兩國的同盟國關係將永久維持,天寧國則作為同盟國的官方國名,國家的最高領導權始終交由天寧國的守陽部族掌握,靜原國的上月部族可擔任除了最高領導之外的任何職務等。
靜原國高層領導意識到天寧國已經在兩大國間人心所向、眾望所歸,自己已經失去了最起碼的根基和籌碼,且如今勢單力薄,根本無法與天寧國抗衡,所以最終也隻能接受天寧國的決定,吞下這樣的苦果,心裏則暗暗埋怨自己的先輩不該答應當初的兩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