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步走了上去,眼看就要到牆頭了,我抬起手臂要扳住牆頭的青瓦。萬萬想不到,青瓦之中,突然風聲大盛,“嗖嗖嗖嗖”射出弩箭。我“啊呀”大叫一聲,急忙縮手。弩箭擦著我的手背掠過去,帶出了幾道血痕,如同火燒般疼痛。我抓緊了繩索,身體緊靠著牆壁,不敢抬頭。
這個蜀王果然是個心思縝密的人物,他料定了有人攀牆而過,一定會伸手抓牆頭的青瓦才能越過牆去。所以才在抬手的一瞬間發射出弩箭。
頭頂的羽箭不斷,激射而出。壓得假山後麵的魏長青和丹戰也不敢抬頭。我趁機看了一下自己的右手背,那裏是什麼血痕,已然被弩箭勾破了口子,鮮血橫流。低頭一看掉在地上的弩箭。箭尖鋒銳自不必說,箭身帶著數不清的狼牙倒鉤,可想而知,這種短箭射入身體,極難取出來。好陰毒!
過了許久,弩箭的密集度有所減緩,我這才幹抬頭看。又過了少時,羽箭停止。我不敢妄動,取下工兵鏟探過去,頂開了幾塊青磚,隻見下麵的機括徒然張口,像是嗷嗷待哺的嬰兒。看來不會再有弩箭發射了,我暗自慶幸,總算是躲過了一劫,這才攀牆而上。
而站在牆頭上,我不禁被眼前的景色所迷住了:隻見蜀王府後門的牆外,竟是層層疊疊數不盡的芙蓉花叢!我雖然對植物外行,卻也知道芙蓉花這種花朵喜溫暖、濕潤環境,不耐寒,忌幹旱,耐水濕。對土壤要求不高,瘠薄土地亦可生長。但也不至於能在不見天日的古墓裏長成一片花海吧?
幫助魏丹二人上來後,我迫不及待地滑下去,鑽入了花叢之中。芙蓉花的名氣很大,據說有一種醉芙蓉,又名“三醉芙蓉”,清晨開白花,中午花轉桃紅色,傍晚又變成深紅色,就如一位美人連飲三杯的醉態,或可解釋為讓人留連三顧之意;又有一種名“鴛鴦芙蓉”,花瓣一半為銀白色,一半為粉紅色或紫色;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罕見的,其花一日白,二日鵝黃,三日淺紅,四日深紅,至落呈微紫色,人稱“文官花”。我們時間有限,不可能在這裏逗留那麼長時間,一睹芙蓉花之妙。
隻是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這裏可以生長出如此多的芙蓉花,為什麼王府中的花朵,都在院落內用石雕形製,而這裏采用的是真花呢?
說起來,芙蓉花也與四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蓉城是四川的成都,成都又名錦官城,錦城,蓉城。因為後蜀皇帝偏愛芙蓉花,命令老百姓在城牆上遍植芙蓉,所以成都又稱為了“蓉城.一說“龜畫芙蓉”,即初建城時,地基不穩,屢建屢塌,後來出現一神龜,引路建成此城,而神龜指引的路線就是一朵芙蓉花,蓉城乃由此而生。
我記得以前看到過,還有一說“芙蓉護城”,即五代後蜀主孟昶為保護城牆,命人在成都土城上遍植芙蓉,每當九月芙蓉盛開,遠遠望去如錦如繡,滿城生輝,名之曰芙蓉城。
最為人們接受,流傳最廣的版本是這個:從唐時起,每年的農曆二月,成都都有盛大的花市舉行。相傳農曆二月十五日是百花的生日,稱為“花朝”。成都花市便於花朝前後舉行,以“花朝”為花市的正期。每到二月,成都都會成為花的海洋。百花齊聚花城,競相開放,爭奇鬥豔,把整座古都打扮得妖嬈富麗。
這樣的花容盛事的確令人眼花繚亂。這時候,五代後蜀國蜀王妃花蕊夫人從百花叢中回過身來,她從百花之中發現了芙蓉。芙蓉如天上彩雲滾滾而來,這情景讓花蕊夫人驚喜不已。她喜歡上了這種美麗的花,這花讓她感到很開心。然而花開總是短暫的,美麗也會很快逝去,在成都陰濕的天氣裏,花蕊夫人常常很憂鬱。秋天來到了,花蕊夫人為排遣心中的寂寞,帶著隨從去踏青。走到農家小院前,她驚奇地發現,在這霜氣襲人的秋天,即使堅毅的菊花也已凋零,卻有這樣一叢叢一樹樹的繁花在開放。她想起來這就是花朝時看到的芙蓉,花蕊夫人的臉上蕩漾出從未有過的喜悅。
身邊的隨從把這一切看到眼裏,回去報告給蜀王孟昶,孟昶大喜,遂命百姓在城苑上下遍植芙蓉樹。於是待到來年花開時節,成都便四十裏芙蓉如錦繡,從此也落得了芙蓉城的美譽。
後來,後蜀國滅亡了,花蕊夫人被宋朝皇帝趙國胤掠入了後宮。花蕊夫人常常思念著孟昶,偷偷珍藏著他的畫像,以述思念之情。趙國胤知道後,逼迫她交出畫像。但是花蕊夫人堅決不從,趙國胤一怒之下便殺了她。後人敬仰花蕊夫人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尊她為芙蓉花神,稱芙蓉花為“愛情花”。
成都人對芙蓉花的喜愛,多少與這個古老的傳說有關。他們摒棄“龜畫芙蓉”和“芙蓉護城”說,而津津樂道於花蕊夫人的傳說,足以說明成都人追求忠貞愛情的浪漫情懷。
莫非……這是蜀王這個昏君老頭兒的愛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