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巴山龍塚 第三十九章哨子井(2 / 2)

隻是……為什麼要丟在這裏呢?幹脆像權臣墓裏那樣,掛在牆壁上多好?

我百思不得其解,隻好暫時將這段蹠骨收起來。這時候,我把我的所見說給了丹戰聽。丹戰的見聞遠不如我,但是他常年生活在柵鄢寨中,民俗民風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說不定能給我一定的提示。果然,丹戰說起了一件事情:

在他們那裏,有一個流傳下來的禮節。當族長去世的時候,族中的長老會聯合采集獸骨,隨著族長一起下葬。獸骨的種類,是宣揚族長的方式之一。比如,大象骨陪葬,就說明這位族長很得民心,善於團結族人;虎骨,說明了族長英勇善戰,萬民臣服;鷹骨,說明族長目光敏銳,決勝千裏……隻不過,柵鄢寨的長老雖然有八位,但是出於對自然的敬畏,他們不會主動獵殺動物,而且隻是采取五塊獸骨。

丹戰還說道,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個規矩並非一早流傳下來的,聽老一輩說,是以前的寨子救了外人之後,傳進來,才有了這個規矩。現在想一想,會不會是蜀王後人給柵鄢寨穿了這個規矩呢?

我一想,還真有可能是這樣。五塊獸骨的話,現在我們見到了兩塊,剛才我們推測墓室還有三間,很可能獸骨也還有三塊。我問道:“獸骨有沒有規定必須是某個部位的。”

丹戰搖了搖頭:“這個倒沒有,隻是聽老人們說,過去很多族長去世,都是陪葬頭骨的,代表這個族長是全族的首領。隻是後來頭骨越來越難找,又不能獵殺動物,所以才取消了這一條。”

要是誰以前當著我的麵兒說不能獵殺動物,我非得大耳瓜子抽他。但是在柵鄢寨帶了一段兒時間,跟樂瑤成為了好友,又與丹戰共患難。我已經能充分理解他們的做法和心情了。而且,丹戰的說法也給了我一定的提示。

蜀王生活的年代距今幾百年,我堅信,如果墓中存放五塊獸骨是真的話,那麼按照他的性格,一定會存放這種生物的頭骨,來彰顯自己的地位。我對於這種未知生物的興趣遠遠大於墓葬中的寶藏。

這時候,井口處再次傳來了呼吸聲,還帶著哀怨的語調。我們打了一個寒戰,聲音竟然是從井底發出來的。我站在井口,隻覺得有陣陣冷風拂麵而來,瞬間明白了其中的關竅。

這口井,俗名叫哨子井,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技術。井壁之上,會留出哨子口造型的空洞,如果是幹旱期的話,有風吹過,井口就會嗚嗚作響,風小時就像是人在呼吸,風大的時候,就像是有人哭泣。這樣會提醒過路人,此井已經幹涸或者是儲水有限,少量酌取。這也是古人“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理念。

當雨季到來,雨水充盈。哨子井儲滿了水,這樣的話,水井不再發生,人們也可以隨時取水了。如今,我們麵前的這個“人骨井”,恰是哨子井的形製。搞清楚了怪異聲音的來源,我們懸著的心也放了下來。不過我更感興趣的是,這口井底有風吹來,證明這裏通向了外麵,會是哪裏呢?

不過現在無暇去想這些細節。我們繞過了這口寬井,朝著前麵繼續走。再往前看過去,確是瓊樓玉宇,絕對精華的建築群。古人都認為人死後與生前的生活是一樣的,所以在很多古墓中,都能看到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狀態。而這一點,蜀王墓也很好地保留了下來。

因為舉架的原因,這裏的建築群被縮小了不少,但是蜀王生前極盡奢靡的生活,還是可見一斑。正首是一麵高牆,朱漆青瓦,大氣磅礴。正中間,有一扇紅漆金釘大門,門上懸著“蜀王府”匾額,門前,數十級的漢白玉石階。左右兩邊,各有一尊大銅獅子,威武軒昂。

從正門進去,迎麵是一間大殿,進了正殿,正對麵安放著一把奢華的鑲金麒麟椅。說是椅子,跟一張雙人床的大小差不多了,也難得蜀王能這麼享受,穿過正殿,則是後花園。這裏的植物不可能是真的,與之前內蒙的遭遇相似,這些植物全都是石雕的,卻巧奪天工。其中建築格局更是飛簷翹角,曲徑通幽。我不由苦笑,別看蜀王這個人是個暴君,生活倒還是會講求情趣的。

廂房陳列兩邊,後花園的最深處,有一處水榭。轉過水榭來,是一處小屋子。這是古代建築中常見的佛堂,尤其是元清兩朝,篤信佛教。這樣的小建築,幾乎都能在兩朝建築中見到。

後門就在佛堂的旁邊,我們準備繞過去。誰知道就在走到佛堂前的時候,不經意的餘光一瞥,卻令我們大吃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