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蜀王墓啊!”魏長青按捺不住激動的內心,踉踉蹌蹌地走到了八角石棺的麵前,從背包裏拿出了一根鐵釺,插入了槨蓋的縫隙就要起棺。
“慢著!”我突然叫了一聲。
魏長青看著我,一臉不解的事情:“喂,你別找事啊,咱們好不容易到這兒了,總不能不拿東西吧?”
看得出來,這位跟金鎖一樣,是位要錢不要命的主兒。可眼前的局勢與以前不同,金鎖我可以製住,但是魏長青不可能聽我的。
我招了招手:“你們來看。”
心疑之下,魏長青等三人走到了我的位置,圍在壁畫前。從壁畫上的內容來看,男主角不再是蜀王,而是一個大臣。這位大臣位極人臣,權勢熏天,是承父蔭承襲了官位。而且壁畫上還記載了他父親的一些經曆。
元朝初定之後,大臣的父親隨新任的蜀王前往川地。蒙古本就是遊牧民族,不善經營土地,重視遊牧業。但是四川天府之國,道路卻是最大的阻礙。有道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但是蜀王剛剛上任,完全不懂,仍要堅持在川地發展遊牧業。
大臣的父親本是漢人,深知川地國險民富,國庫充盈,不忍百姓罹難。因此據理力諫,終於說服了愚鈍的蜀王,並且親自主持了川地的經濟民生工作。在這位能臣的治理下,川地百姓民心歸附,呈現了前所未有的盛世。
有這樣的大臣輔佐,蜀王自然省心不少,也借此成為了諸侯王中難得得到百姓擁護的異族首領。可惜好景不長,蜀王身染惡疾,醫治無效之際,托孤於大臣父親。
大臣父親百般頓首,以諸葛亮盡忠劉備自喻。就這樣,蜀王撒手人寰,世子繼位,成為了新一任蜀王。不過新蜀王年幼,蜀地一切事宜都是大臣的父親來輔佐。恰好陝地有流民作亂,逃到了蜀地。蜀王奉命清剿。
大臣的父親率軍討伐,如此一來,軍權自然也落入了他的手中。可惜的是,此時的大臣父親也是年老多病,雖然大軍得勝,但是班師回朝的時候,在巴山一帶病故。眾將官推舉了他的兒子,也就是大臣率軍回師。
忠臣的兒子未必是忠臣,奸臣的兒子未必是奸臣。這個道理在中華五千年的曆史長河中早已被演示過不止一兩次。老蜀王當初賜給能臣的恩賜是世襲罔替,爵位繼承。所以眾軍的做法沒有不妥,但是這位大臣熬到父親去世的時候,已經是二十多歲了,此時又掌握蜀地的軍權,一時其意風發,風頭無兩。
為了樹立所謂的威信,回到成都後,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誅鋤異己,不管是在蜀王朝堂還是軍隊大營,凡是不聽從他或者是有異議的官員,一律遭到了殺害,無一人逃過。而蜀王因為年幼,也懾於此人的淫威,敢怒不敢言。
其中,有一件事情特別值得一提。蜀王朝堂有一位大臣,曾經與權臣的父親是八拜之交,不忍他一世英名被逆子所壞。便利用自己前往雲南的時機,聯絡了鎮守當地的梁王,想請他出兵入川,幫助年幼的蜀王誅除權臣。
梁王與蜀王都是元朝的皇室宗親,自然一口答應下來。可沒想到,權臣與梁王的妃嬪有染,大臣剛到了蜀地,就被權臣派人拿下,全家老幼滿門抄斬,無一生還!而梁王被自己的女人整天吹耳邊風,加上蜀道艱險,也就放棄了出兵的打算。
年幼的蜀王一天天長大,他不甘心自己被一個權臣玩弄於鼓掌之間,因為酷愛讀史,時常感歎自己形容漢獻帝,為權臣所控。這一天,蜀王正在府中讀書,讀到了《魏書·孝靜紀》,其中有高澄逼酒,孝靜帝感慨:“自古無不亡之國,朕亦何用此活!”反而招致了高澄的大罵。
蜀王讀到此處,憤恨難當,舉手將書摔在地上,恨曰:“孤絕不為孝靜帝也!”旁邊的陪讀嚇得麵白如紙,慌忙跪在了地上。
但是此時的權臣已經是權勢熏天,蜀王的身邊也便是他的耳目,很快,他就知道了蜀王的這番話。有人建議他,及早動手除掉蜀王,然後依靠父親的名望,組織蜀地的漢人,占據川險之地,與元朝的中央政權相抗衡。
權臣卻笑嘻嘻地說:“豎子小兒,何足慮哉?”
八月十五,是漢族傳統的中秋節,這一天,蜀王大宴群臣。其中的權臣囂張跋扈,就坐在了蜀王的旁邊,接受百官朝賀。蜀王戰戰兢兢舉起了酒杯,說道:“恭祝大人長壽安康。”
權臣目不斜視,冷冷道:“我父子經營川地數十年,功勳卓著,豈可稱大人。”
蜀王放下酒杯,鄭重點頭道:“卿所言甚是,孤聞汝父勵精圖治,輔佐先王,方有了這蜀中太平景象。孤無以為謝,特選美女百名,已娛足下。”說完,蜀王拍了拍手掌。但是湧上殿來的,卻非是什麼美女,反而是荷槍披甲的兵士。列座的權臣同黨全都被一一拿下。
權臣大駭,情知有變,一腳踢翻了桌子,拔出佩劍,朝著身邊的蜀王一劍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