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袁紹,不得不說其致命的“六失”,即政治上的失利,道義上的失理,戰略上的失策,指揮上的失誤,用人上的失當,組織上的失和。而這“六失”,則統統都要歸結於一點——袁紹的性格。
袁紹當初在洛陽成為西園八校尉之一時,一出場便是一個極為激進的人,他敢領五千精兵,斬關入內,冊立新君,殺盡宦官,並幫助何進扶立太子劉辯即位漢少帝,可謂功勳卓著。
之後,麵對董卓專權,他再次揚眉劍出鞘,敢與權傾朝野的“屠夫”董卓拔劍相向,“汝劍利,吾劍未嚐不利”。
再之後,袁紹被董卓拜為渤海太守後,也絲毫不領情,雄心壯誌繼續燃燒,致信王允說“紹今集兵練卒,穀掃清王室,未敢輕動”,可見袁紹仍然不忘與專權做鬥爭。
不管此時的袁紹如此作為,是出於真心報國還是借名圖利,至少這種敢於挺身而出的勇氣,卻是著實令人欽佩。
不久,袁紹接到了矯詔,即引兵三萬離渤海與各方諸侯會盟,十八路諸侯共同對董卓展開了討伐。鑒於袁紹祖上四世三公、袁家的門生故吏遍及朝野的高貴背景,袁紹被推選為十八路諸侯的盟主,各方皆唯命是聽。且不管戰果如何,至少作為豪門袁家的子弟,袁紹能夠在當時做到如此勇敢,不可不說他是位雄才。
後來,聯盟在利益紛爭中解散了。袁紹耍了個陰謀,輕易地獲得了冀州牧韓馥的地盤,隨後又如願地滅掉了公孫瓚。自此,袁紹已虎踞冀、幽、並諸州郡,擁有雄兵十數萬,文官武將極多,袁紹已然成為響當當的一方霸主。這一路走來,他完全是靠他的能力和勇敢搏殺出來。
然而大好的形勢,未必會導向好的結果。一如當年項羽在大好形勢下被劉邦打得一塌糊塗一樣,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袁紹一不小心就陷入了曆史的覆轍。究其原因是因為他的性格“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
這樣的性格特點,注定袁紹一生隻會做“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單項選擇,一旦遇到多項選擇,哪怕是雙項選擇,袁紹也注定會選錯。人生是由一連串的選擇組成的,有時候選錯一步,就可能步步皆錯。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何況步步選錯。
從一開始,袁紹就給何進出了一個餿主意。其實,單以身邊的近衛軍,便足以征服那些宦官,可結果袁紹偏偏選擇做了野心家。這樣一來,便開啟了一個軍閥混亂的格局。
爾後,討伐董卓,袁紹在當盟主期間,任由其弟弟袁術當後勤總管,結果袁術因為不給孫堅糧草,導致差點吃了敗仗,最後鬧得盟軍不歡而散。
以上諸多種種,都能夠看出,袁紹每每到了選擇的時候,都開始犯糊塗。張超也就是在這一點上,不斷的折磨著袁紹,令其每次在打與不打之間糾結。到最後,當袁紹下定決心的時候,最好的時機也已經錯過。
這一回,張超就是繼續給袁紹出難題。
要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