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氣質是魅力之源(1)(1 / 3)

美麗的容顏、入時的服飾、精心的妝扮,能給人以炫目的美感,但這種外在美畢竟短暫淺顯,如天上的雲、地上的花,悠忽即逝,總有凋零之時。而氣質風采,則逐日增輝,即使容顏褪盡,它仍會風韻猶存,這才是一個人的真正魅力。

現代人的不解之謎

氣質,可謂是生命中最美麗動人的風景之一,但它卻又令人不可捉摸,就像是一隻美麗而狡黠的小鬆鼠,匆匆掠過,隻讓我們看到那閃著靈光的皮毛,但我們又不禁要問:那究竟是什麼?

初冬的一個傍晚,臨街的一家咖啡屋內,燈光柔和,音樂舒緩。屋外是人來人往的大街,充滿著渲鬧卻又神秘的氣息。

經過一個白天的忙碌後,此刻,你和一位最親密的朋友來到咖啡屋,選擇了一處不引人注目的安靜角落,怡然自得地品嚐著咖啡,講述著各自生活中有趣的一個個小故事。

初冬的夜空,靜溢的咖啡屋;夢幻般的音樂,

香濃的咖啡;親密的朋友,

坦誠愉快的聆聽與傾訴;享受著這一切,你似乎已經忘記了自身的存在。

這時,咖啡屋門口悄然閃現一個身影,映入你的眼簾,款款大方地落坐在與你相距不遠的地方。

頃刻間,你與友人輕聲交談戛然而止。

而你所有飄飛的思緒卻如被一個巨大的磁場而吸引著,凝聚成一束耀眼的光芒,照亮了這一片小小的空間——得體的穿著,

恰切的舉止,

顧盼之中,流露出自信與溫柔,渾身透出一種難以言表的魅力,仿佛豐盈的深秋一般燦爛成熟、卓而不群,仿佛這間狹小的咖啡屋因她的到來而陡然生出了巨大的魔力……燈光朦朧,你無法看清她的容貌,但這已經夠了。

你已像是被雷電擊中,被強烈的閃光震懾,體內的血液逐漸升溫、沸騰,同時也伴隨著隱隱的刺痛。

“哇,她的氣質真是棒極了,可是我……”

你內心的讚歎與遺憾幾乎同時浮出水麵。

短暫的驚訝和沉默之後,你和朋友改變了話題。

你的興奮,你的沮喪,開始圍繞著“氣質”而瘋狂舞蹈。

你們關於“氣質”輕聲但卻熱烈非凡的交談使小小的咖啡屋在這個美麗的冬夜溢滿了生命的喧嘩與騷動……

這樣的場景,這樣的插曲,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也許你就是臨街咖啡屋中的那個“你”,那個“朋友”,那個“身影”……這都無關緊要。事實上,麵對麵地遭遇“氣質”,幾乎是每一個追求生命質量的現代人的普遍經驗。也許你會在咖啡屋內當即發出感歎,也許你會緘默不語地回家,對著試衣鏡左顧右盼……這一切都是因為“氣質”!

據調查,“氣質”是現代人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

但具有喜劇意味的是,這個古老而又現代的詞彙也是最讓現代人感到困惑感到虛幻的詞彙之一。其含義之寬泛,所指之模糊紛亂,幾乎已到了荒唐可笑的境地。

“那位小姐氣質真好!”

“她其實不漂亮,可挺有氣質!”

“那個老板穿得不錯,可一點氣質都沒有!”

“你笑起來時特有氣質!”

“那人穿西裝遠不如穿牛仔裝有氣質!”

看,有這麼多的“氣質”!

其實上麵那些人就是我們自己,就是生活在我們周圍的人。如果要將人們談論的氣質的話一一羅列下去,你我都會厭倦的。

是的,關於“氣質”,我們已聽得太多,說得太多,想得太多,夢寐以求得太多。它令人笑、令人哭,令人得意,令人沮喪,令人恍然,令人費解……但是,世界上隻有人類才擁有氣質,隻有人類才懂得欣賞氣質,追求氣質,塑造氣質……

但氣質究竟為何物,卻又是一個簡單而又奧妙的問題,令人啼笑皆非地橫亙在智慧飛速發展的現代人麵前。

90年代中期,在南方的一座大城市中,召開了一次規模龐大氣氛熱烈的“中國氣質研討大會”,兩百餘位專家到會各抒己見,眾多的市民也紛紛在各類媒體上暢述見解,其結果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一旦麵對“氣質”,博學多才的專家也好,熱情洋溢的市民也好,仿佛“泰坦尼克”號巨輪撞上了冰山,喧鬧過後,留下平靜的海麵和一串不解之謎。

一份充滿悖論的心理學問卷提供了這樣一組答案:

63.8%的答卷者認為自己“沒有氣質”或“氣質很差”;26%答卷者認為自己的氣質使得他“工作、生活不順心”或“事業受到損害”。

有趣的是,同樣是這些答卷者,當麵對“氣質是什麼”這一問題時,有高達97%以上的人回答“不知道”、“不太知道”、“不太清楚”或“說不上來,憑感覺而已”!

氣質,無疑是生命中最為美麗動人的風景之一,但我們卻往往隻能看到它那閃爍著靈光的外表,而其實質卻是那樣的不可捉摸。

氣質,難道真的是現代人的斯芬克斯之謎嗎?在心理學家們的不斷探索與研究之下,人們給氣質下定了一個科學的心理學角度的定義:所謂氣質是指,人們進行心理活動時或在行動上表現出來的強度、速度、穩定性和靈活性等動態、心理特征。它既表現在情緒產生的快慢,情緒體驗的強弱,情緒狀態的穩定性以及氣質變化的幅度,也表現在行為動作和語言的速度和靈活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