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心力交瘁。當你有心力交瘁之感時,心裏就會覺得痛苦、沮喪和無力,因為這時那些事對你來說已失去了積極的意義,生活盡被那些你無法控製的人、事、物所影響,自己似乎毫無改變的能力,最後這個問題就越來越大,直到你承受不了為止。
當你有心力交瘁之感時,就得好好檢討一下,到底是什麼對你最重要。你之所以會心力交瘁,是因為想一下子就處理很多事情,想在一夜之間就來個改頭換麵。在各種情緒中,沒有哪個比心力交瘁更傷害人的了。
(9)孤獨感。這種情緒使人有種與其他人疏離、隔絕的感覺,不知你可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我相信每個人在其人生中都必然有過。
當你有了這種感覺,就意味著你得多多跟人接觸了,特別是在心靈上要與人契合,否則即便有再多的朋友,仍可能會產生孤獨感。
能夠做到心理平衡的便是一個智慧的人。一個聰明人靈活通透,對很多事情都看得很淡,因為他已經把這些看透了,看透了一切也就清楚了,所以就沒有什麼事能讓他想不開,因此他才會“樂”。
仁者的性格像大山一樣寧靜安詳,也像大山一樣具有博大的胸懷,一個人胸懷博大就會仁慈,對許多事便不會吹毛求疵,便會很寬容。生活中那些長壽的老人絕大多數都是很豁達的人,沒有事情是他需要斤斤計較,長久放於心頭的,所以“仁者壽”。
員工思索
1 你認為自己離“智者”與“仁者”還有多遠?
2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你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做到心理平衡嗎?
孔子的長壽秘訣之二:營養搭配合理
典籍原文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
——《論語·鄉黨》
經典導讀
《論語·鄉黨》中描述孔子的生活很詳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翻譯過來就是這樣的一段話: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糧食陳舊和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都不吃。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氣味變了,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時新的東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適當,不吃。席上的肉雖多,但吃的量不超過米麵的量。隻有酒沒有限製,但不喝醉。從市上買來的肉幹和酒,不吃。每餐必須有薑,但也不多吃。由此可見,孔子是一個十分懂得養生之道的人。
也許我們今天看來,孔子對於生活也太講究了,很多項我們都做不到。但是起碼有一點是能做到的,那就是不吃已經腐敗的食物,蔬菜要吃時令的,而且越新鮮越好。有的人飲食不注意合於時令,隻隨自己的口味,這樣做很不好。比如,夏天的時候你吃西瓜就很好,因為正是西瓜上市的時候,但是到了冬天你依然去吃西瓜,那麼非但沒有益處,反而會有害處。
另外,或許大多數上班族過的都是這樣的生活:早飯能對付一下就已經很滿足,不吃早飯更是家常便飯;中午還坐在辦公室裏忙碌,沒有時間安慰我們的胃,隨意定了一份快餐就算把午飯的問題解決;終於等到晚上了,好好吃一頓大餐,找三五好友,邊吃邊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