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會的發展促進豬種改變
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推動著社會的進步,社會的進步又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養豬業的發展一靠社會政策環境,二靠科學技術。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養豬業的發展實踐充分證明上述觀點的正確性和重要性。
豬種這一生物群體是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根據社會的需要逐步地改變著,這其中的原因有自然環境因素,也有人為的選擇條件的因素。總之,豬種這一生物群體是向著人們需要的方向發展和轉變的。可以想象,在20世紀60年代,由於糧食生產水平較低,養豬是以糠秕和青、粗飼料為主的條件下飼喂的,豬種的生產性能是很低的。那時農民養豬一年隻出一茬豬,也就是說,豬的飼養期長,平均日增重很低。這種豬骨架不大,脂肪多,瘦肉少,經濟效益差。改革開放以來,全國農民生產熱情的高漲,糧食連年增產,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農民就可以拿出一些糧食來發展養豬,並要改良品種,逐步把當地的土種豬(脂肪型豬)淘汰,而開始飼養肉脂兼用型或肉用型豬。人們不僅需要脂肪提供熱能,而且更需要較多的瘦肉即蛋白質來滿足人們對營養的需要。也隻有在生產力水平較高時,糧食比較充裕,大家才不僅考慮到肉食的數量需求,而且要求生產的肉質優良。現代醫學的發展提示了動物脂肪中含有較高的膽固醇。脂肪型豬肉對老年人的健康和延壽有不利影響,因此人們開始要求吃較多的瘦肉,以利身體健康和延年益壽。綜上所述,豬種的培育改良是由脂肪型到兼用型,進而又向瘦肉型的方向演變。這是社會進步的結果,也是符合社會發展和生物發展規律的。
從我國建國50多年來的豬種改變和發展曆史,更清楚說明我國豬種的演變。20世紀50~60年代,廣大農民和畜牧工作者經過調查和實驗,認為我國大多數豬種為早熟易肥的脂肪型和少數脂肉兼用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畜牧工作者為了發展養豬生產,充分利用地方豬種資源與引進的外國豬種進行雜交試驗和改良。當時一些地方提出豬的改良應以“母本地方化、公豬外種化,商品豬雜交一代化”的三化養豬生產模式,這對發展養豬生產,增加肉脂兼用型商品豬,滿足人們對肉食的需要起到很好的作用。可時,由於雜交豬的增多,有少數農民將雜種公豬留種,又交配雜種母豬繁殖後代,其結果豬群混雜,雜交優勢減退,商品豬的質量參差不齊,反而影響了生豬的進一步發展。這時,畜牧獸醫工作者吸取國內外養豬生產的經驗和教訓,描準世界養豬和中國養豬業發展的方向,提出了在對地方豬種選育提高的同時,有條件的可以利用雜交豬的優秀組合培育新品係或新品種。20世紀70~80年代全國培育了20多個品種(品係),多數都是肉脂兼用型。東北農學院的許振英教授正式提出了培育三江白豬——瘦肉型豬新品種的計劃,並在黑龍江農墾局紅星隆畜牧科學研究所組織實施。經過10多年的努力於1985年正式簽字驗收,育成了我國第一個瘦肉型新豬種。隨後又有湖北、廣西、北京、陝西相繼培育成功了新品種或新品係。湖南省於1986年在省政府的重視下,省科委將湘白豬瘦肉型新品種培育列為科研計劃,於1989~1992年先後培育成功湘江Ⅰ係、Ⅱ係、Ⅲ係、Ⅳ係四個品係組成的新品種——湘白豬,並推廣於生產實踐。此成果於199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湖南省畜牧戰線獲得的最高獎項。
(二)我國養豬由副業養豬向商品養豬業過渡
長期以來,廣大農村把養豬業當做家庭副業看待,認為養豬是為了“積肥”,養豬是為了“過年吃肉”。這種自給式的家庭養豬,嚴重束縛了農民的手腳。少數農民還認為,養豬是老太太的事,沒有什麼科學可學的。同時加上農民養豬長期處於派購的狀態,致使養豬積極性不高,發展不快,效益不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由於貫徹了開放搞活的方針政策,取消了向農民派購生豬的做法,發展市場經濟,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養豬的積極性。農民養豬不再是為“肥田”和“過年”,而是為市場提供商品——豬肉食品。也就是說,農民從觀念上改變了自給自足式的家庭養豬,而為市場生產商品豬。因此農民養豬的專業戶、專業村大量湧現,並出現了專業化、規模化的1000頭豬場、5000頭豬場及萬頭豬場,以及出現了販運商品豬的專業戶、專業村及聯戶等,並形成了產、供、銷全程服務的經營模式。不僅促進了養豬業的極大發展,而且打通了生豬銷售渠道,搞活了流通,繁榮了市場,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
(三)發展養豬業要依靠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發展商品養豬要依靠科學技術,這是很多事實所證明了的。一些發達國家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科學技術進步的因素占比重很大,從19世紀初的20%增長到20世紀80年代的60%~80%。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非常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在農業生產方麵優良品種的選育和推廣,離不開科技進步。湖南省“九五”期間全省獲得科技成果8000多項,推廣科技成果近1000項,全省“九五”期間科技投資5億多元,據估算科技投入1億元,可以新增產值20億元,新增利稅10億元。湖南省科技成果在工農業領域內的應用由20世紀80年代的30%增至現在的70%。在養豬生產方麵,湖南省20世紀80年代全省養豬3000多萬頭,而目前已存欄增加到6921萬頭,商品豬的出欄率由20世紀70年代末的80%提高到2003年的136%,品質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為什麼有這樣大的進步呢?歸納起來:一是黨的政策好,放活了對養豬的各種限製,調動了廣大農民的養豬積極性;二是農民拋棄了小農經濟的思想,樹立了為社會、為市場而發展養豬的思想;三是農民學習養豬的科學技術,即從品種的改良,繁育體係的建設,配合飼料的推廣,生豬疾病的防治,養殖技術措施的普及應用等都得到了加強;四是增加生產的投入,不論政府還是農民個人,對養豬基礎設施都增加了投入,建舍、建場、購買飼料加工機械等,為擴大養豬創造了條件。綜上所述,我們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國養豬業的發展一定會上一個新的台階。
(四)我國養豬生產前景預測
我國是個養豬大國,全國除佛教和少數伊斯蘭教外,絕大多數的人們是吃豬肉的。我國1990年全國存欄生豬3.5億頭,出欄3.02億頭,豬肉產量2220萬噸,人均占有豬肉20.1千克;而到2003年全國存欄生豬達5.2億頭,出欄4.7億頭,豬肉產量約4000多萬噸,人均占有豬肉30.7千克。按照我國人均豬肉的占有水平,已經超過了世界人均水平,這是多麼大的成績呀!但是這隻是豬肉數量上的滿足,對豬肉的質量來說尚有較大差距。如我們的豬瘦肉相對較少而脂肪仍然較多,在市場上人們多出現“挑肥買瘦”的情況。因此作為一個畜牧工作者今後應認真研究,逐步解決這一問題,以滿足市場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