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樓,圍屋;土樓,圍屋……
這裏是中國內地客家人的聚居地。在閩粵贛三省交界的地方,武夷山脈南段延伸處,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帶,山峰挺拔秀麗,山間林木蒼翠,恬淡清幽,仿佛傳說中的蓬萊仙境。因而,這裏向來是佛家聚集之地。當年聞名遐邇的河南嵩山北少林遭兵火焚毀,岌岌可危之際,目光獨到的方丈及廣大僧眾選中了這塊佛家勝地,建立了馳名中外的福建莆田南少林,與河南嵩山少林寺一南一北,遙相呼應。同時,這裏又是兵家必爭之地。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這裏開辟了當時國內最大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建立了中央蘇維埃政權,被稱為紅色中國的首都。
愛屋及烏。由於北少林早已聲名遠播,山下的村民們對神佛又頂禮膜拜,虔誠之至。因此,南少林自建立之初,一直香火鼎盛,熱鬧非凡,各地的善男信女跋山涉水,不辭辛勞,紛至遝來。一些僧侶為了解決善男信女長途跋涉之苦,就在村民聚集的地方,就近擇一山頭,然後募緣化齋,建起寺廟供村民們朝拜。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這一帶大大小小的山頭上,已呈輻射狀建起了許許多多寺廟,真可說是“峰峰有寺廟,時時聞磬音”。
一方山水養一方人。鍾靈秀麗的山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憨厚純樸的山民,而代代相傳的對佛教與神靈的虔誠敬仰又使他們深信一方神靈護一方水土。盡管山民們剛剛解決溫飽,手頭不大寬裕,甚至還有些拮據,但他們對於立寺建廟,出手卻相當闊綽,不甘落後。這情形同捐資建校比起來,有著天壤之別。因此,許多寺廟都修建得富麗堂皇,仿佛宮殿一般,裏麵的香火也繚繞不絕。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少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則往往擠在搖搖欲墜的土樓裏上課,整天提心吊膽。
村村有寺廟,家家設供桌。這是這一帶山村的真實寫照。開門見山,出門爬山。山是山民們的脊梁,也是橫在他們致富路上的一隻攔路虎。
有山就有溪,有溪就有路,有路就有人,有人就有村。這裏的村子一般坐落在兩山對開的開闊地帶,中間是溪流,溪旁是農田,土樓就建在向陽背風、依山傍水的山腳下。路呢,往往隻有一條蜿蜒崎嶇的羊腸小道,一會兒靠山,一會兒傍水,曲曲折折地通向別的村落。村落一般小而多,拐一道彎,進一個山坳或過一個山嘴,都可能看到樹葉叢中露出的一角茅簷,或是聽到幾聲悠長悠長的雞鳴狗吠。
有道是靠山吃山。不錯的,多少年來,木材、草藥、野果和野獸一直是山民們賴以生存的主要經濟來源。春天來了,他們上山砍下水桶般粗的樹木,風幹後借著山洪的力量運到山外去,換回鈔票和各種生活必需品;夏令之時,滿山的金銀花爭奇鬥豔,還有貓子藤、石蒜子、蛤蟆瓜……這些都是上好的中藥材,價錢高著呢;秋天到了,山上的野兔、野豬、山羊、穿山甲等等,全都吃得膘肥體壯,通體溜圓,肉質鮮美,城裏的有錢人可愛吃了。最誘人的是滿山滿坡的山茶樹,這時全都結滿了沉甸甸的山茶籽。村民們背上竹簍,擔上籮筐,摘下山茶籽,曬幹,再在水碓裏一榨,清香透亮的山茶油就出來了。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這些山民們傳統的掙錢門道慢慢地被新一代人忽略了,淡忘了。那些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大姑娘呼朋引伴、成群結隊地往山外的城裏跑,進工廠下工地,不但賺回了大把大把花花綠綠的鈔票,還帶回成籮成筐的新鮮事兒,比如那兒的火車足足有一裏地長,跑起來比獵狗還快。這些的確羨煞了那些足不出戶的老輩兒人,他們從這些晚輩身上隱隱地感覺到,這世道的的確確是變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