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暴風雨》是一本失敗的作品,而且是徹底的失敗。他試著給許多出版商推薦他的作品,但出版商往往都拒絕出版《暴風雨》這部作品。
這給卡耐基的打擊太大了。這時卡耐基的經紀人勸他放棄《暴風雨》,繼續嚐試去寫別的作品。
卡耐基當時的心情可以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如果有人在那個時候用棒子打在我的頭上,我都不會吃驚。我茫然若失,發覺我正麵臨人生道路的抉擇時刻,那個時候,我的心情真是非常痛苦。我該怎麼辦?我該轉向何方?”
成功的企業經營所需具備的要素是:熱衷於貨品的產出、確切熟知產出成品、責任感,以及有效派任職務。
——[美]洛德·富特成立了家庭,並沒有給卡耐基帶來好運。相反,為了逃避洛莉塔的粗暴和嘲諷,卡耐基不願意再在這個家中度日如年,他決定外出旅行。
他選擇了匈牙利的霍爾托貝磯湖泊。這個地方有點兒像野外動物園,令人神往和著迷。
與他同行的一位朋友想和他一道去打野鵝,他非常高興地答應了。霍爾貝托磯湖邊野鵝很多,而且很肥。他向當地的居民學會了許多捕野鵝的方法,居然收效很大,他捕到了很多隻又肥又大的野鵝。這次旅遊帶給了卡耐基許多快樂,他這時又在計劃著寫一篇有關的文章。
但一回到巴黎,又陷入了家庭生活不和諧的困境中,最令他氣憤和難受的是,洛莉塔在花銷方麵根本沒有計劃,胡亂花錢,但卡耐基並沒有計較這些,他默默地忍受著。
在這種壞心情下,朋友的到來可能是卡耐基最高興的事了。
老朋友赫蒙·克洛依的拜訪使卡耐基激動不已。
卡耐基在一家餐廳裏招待了克洛依,兩人許久沒有會而,有許多的經驗和方法需要進行交流,卡耐基並沒有向他的朋友傾吐心中的煩悶,反而顯得非常高興的樣子來慶祝他朋友在事業上的成功。
與朋友的異地相逢,使卡耐基暫時擺脫了家庭生活的鬱悶。他們一起開始了在法國的旅行,並無所顧忌地交流著各自的情況。麵對眼前這位老朋友,卡耐基始終沒有說出內心的痛苦。
本來卡耐基就十分懷念故鄉,見到故鄉來的朋友,這種思鄉之情更加濃烈,他真希望能立刻回到美國去。
克洛依的第四部小說發表了,卡耐基評價克洛依那本新完成的小說是“美國文學史中最佳的農民生活記錄”。而且,通過與朋友的交流,卡耐基又獲得新的人生經驗。
朋友離開後,卡耐基的生活又如以往一樣,寫作上的失敗、家庭中的吵鬧使卡耐基困苦不堪。
而洛莉塔內心也非常失望。她原先那種貴族氣派已不能吸引卡耐基了,而她對卡耐基那種美國農村男孩的性格難以忍受,她心中嘲諷卡耐基的行為,而且經常出口傷害他。
這時她也非常明白自己的這個美國獵物既不是一位文藝小說家,也不是一位非常富裕的商人。反過來,她厭惡卡耐基那種執著於自己的事業、盡管暫時不成功、也不願放棄的性格,認為這不能適合自己的那種生活方式,她似乎變得瘋狂了。
不僅如此,洛莉塔不願離開巴黎,而卡耐基又對巴黎生活感到失望,這使卡耐基陷入另外一種煩悶之中,這樣的生活情形和他原先那種樂觀知命的性格相衝突,旅行和朋友的到來都不能消除自己心中的困楚。
他需要事業,他要重新回到他原來的世界裏,要和他的朋友在一起,擺脫內心的痛苦。
卡耐基不顧洛莉塔的反對,執意結束了在巴黎所有的事業,打點好自己的行李,帶著妻子,登上美國的輪船回到自己的故鄉。
卡耐基以他那一往無前的精神氣質,毫不猶豫地回到了紐約,開始了以前的公眾演說事業,開創著他自認為前程廣闊的前程。
戴爾·卡耐基自創業後也遭受過一些挫折,但從沒有陷入像這段時間的低穀之中,以前的挫折和困難對於他來說都像是一陣輕煙,仿佛並不算什麼,而現在的他麵臨前所未有的困境,他自己覺得,這種嚴峻的情形是對他人生的一次大折磨,也是一次大考驗。
信用是企業的財富,競爭是企業的生命。
——[韓]鄭周永從巴黎回到紐約後,卡耐基很少對外人說起他的婚姻,也很少帶妻子去參加別人舉行的宴會。他隻是每個周未參加在紐約曼哈頓區一個地下俱樂部與赫蒙·克洛依會麵,在聚會中,他變得很少發言,而是聽別人宣講自己的觀點。
洛莉塔雖然不願意回美國,但美國對她似乎還有一種神秘感。可當她來到美國後卻感到深深的失望,她沒有找到以前想象的那種生活,覺得紐約又髒又亂,一切比不上巴黎,而家庭的不富裕使她沒有更多的錢去旅行,她的心情比以前變得更糟。特別是美國人對她的那個貴族頭銜根本不感興趣,聽她說是某某伯爵時,隻是表示一下微笑,一點也不尊敬。家庭內外交困的生活,使她處於一種內心狂亂的境遇之中,她更加痛恨卡耐基,因此,有時借著酒瘋和卡耐基打架。每當此時,卡耐基就離開家,外出兜風。
這時卡耐基在寫一本書。這本書名字叫做《林肯外傳》。他在構思這本書的時候一方麵是出於對林肯的崇拜,一方麵是因為厭惡家中的一切。他發覺,林肯的家庭生活和他的家庭生活竟有如此的相似之處,雖然寫的是林肯,但他覺得這完全是在寫他的自傳。
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書正是他的自傳。他注入自己所有的熱忱和精力來完成這本書,因此他認為這本書是他的所有作品中最佳的創作之一。
雖然卡耐基與洛莉塔的婚姻很不美滿,但卡耐基很少對外界介紹他的妻子,也很少在書中正麵描寫自己的妻子,因此外界對他的這段婚姻猜測不已。然而在《林肯外傳》中,卡耐基卻分明清楚地描述了自己的婚姻狀況。
卡耐基是借亞伯阿罕·林肯和瑪麗·陶德的不幸婚姻來描述自己對婚姻的怨恨。
《林肯外傳》敘述了林肯和他妻子的生活情況。卡耐基用相當多的筆墨細膩地描述了瑪麗·陶德的悍婦作風,這一切實際上就是他本人對洛莉塔·包卡瑞的印象。
“陶德回溯到六世紀來誇耀她的樂榮祖先……瑪麗·陶德是在勢利的法國學校接受教育的,那些教師訓練瑪麗以巴黎口音說法文,並教她跳方塊舞及撤克鬆圓舞,而這些是所謂高貴的人士在凡爾賽跳的舞曲。”
“許多時候,她是不以言語而是用一些其他方法表達她的憤怒。她粗暴的行為多得不計其數,不允許別人批評她……她領著丈夫跳一支狂野愉悅的舞。她並不克製因失望而生出的痛苦及粗暴天性。她老是抱怨、批評他丈夫走路怪異,肩部佝僂,像印第安人般的交叉雙腳。她還抱怨他的步履缺乏彈性,動作難看,最令人難受的是,她模仿他的步伐,嘮叨他走路時腳趾朝下,就像她在夢黛大人那裏所學的一樣。”
從上麵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卡耐基的生活當時的確處於困苦不堪之中,他受婚姻的折磨比以往任何一種折磨都深,他心中原先對婚後美好家庭生活的設想全部落空。他感到陷入一種沒有空間也沒有時間的惶恐之中。
但他並未放棄他的事業。他仍孜孜不倦地工作著,他希望恢複以前的富有和幸福,那種追求成功、追求財富的想法重新湧起,他必須走出人生的低穀,走向自己的光明大道,為此,他不惜付出一切的代價。卡耐基的這種逆境中奮發圖強的精神,正是他走向成功之道的巨大支柱。
通過多方努力,卡耐基的課程教育非常有起色,這一初步的成功給了他莫大的安慰。
在人類生活中,競爭心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東西。
——[印]普列姆昌德然而更大的打擊在等著他。不過那也是一次對全美國人的重大打擊。
個人的成敗常常與社會的狀況密切相關。當整個社會都陷於一片恐慌之中時,個人的力量顯然是無法支撐社會局麵的。
1929年,全美國引發了一場全麵的經濟危機,這場危機持續幾年,遍及到美國的各個角落,影響到各行業。人們紛紛失業,到處怨聲載道,到處有饑餓和貧困。僅紐約市一天內必須供應八萬五千夥食給八十二個等待分發救濟品的隊伍。
股票市場的崩潰,使許多家庭的財產蕩然無存,對工人們最大的威脅是遭到解雇和工廠倒閉。
戴爾·卡耐基這時感受到了真正的人生低穀。社會的不安定是外在的因素,而在卡耐基與洛莉塔之間,家庭的爭吵愈來愈凶。而卡耐基和許多人一樣,又在股票市場的崩潰中幾乎損失了所有財產。
任何人在這樣困難之下最需要的是家庭的理解和支持,但卡耐基得不到這些。洛莉塔麵對此情此景,沒有給卡耐基以任何的幫助,相反,她又吵又鬧,埋怨他將資金投進股市而遭到慘敗,現在麵臨著挨餓的命運。洛莉塔在此時更加怨恨和詛咒卡耐基。
卡耐基表現了相當的寬容,他不與洛莉塔爭吵,而是默默地忍受著,他的心境很灰暗,走在大街上看著那些領救濟品的人們,心想,說不定有一天也他會加入這個隊伍。
卡耐基似乎唯有外出旅行才能消解心中的痛苦,因為他隻要離開了洛莉塔,心情就會變得好一些。逃避,隻有逃避。為了逃避身旁不景氣的環境和家中洛莉塔的糾纏,他又想到去旅行。
卡耐基去中國旅行,領略到了東方民族的神韻。自中國回來後,他的心中重新升起了創業的勇氣,但目前最大的困難是和洛莉塔的矛盾越來越大。
一次卡耐基正在辦公室,有朋友來約他出去吃飯,他正好也不想回家。於是兩人到餐館裏吃飯,那位朋友告訴卡耐基他離婚了,卡耐基吃了一驚,因為那時在美國,離婚不像現在這樣自由和簡單,也是一件大事。但他對這位朋友的勇氣感到佩服。
卡耐基回到家裏時,發現洛莉塔又在發脾氣,她一直輕視卡耐基,罵他沒有用,卡耐基心中實在無法接受,卡耐基終於忍受不了這樣的折磨,他對洛莉塔說:“你有完沒完,如果看不順眼的話,我們去離婚。”洛莉塔當時愣住了,她沒有想到一慣忍讓的卡耐基會作出這樣的決定。卡納基盡管說了這句久藏於心的話,心中卻暗暗後悔自己把那句話講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