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每個人都有每個的使命(1 / 1)

朋友笑話我讀了一間名叫異想天開的大學,畢業後甘願拿固定的工資,過著被時間束縛的生活,然後晃晃悠悠走到三十而立的年紀,盡情的被人嘲笑一無是處。

初聽覺得他的話尖銳刻薄,滿是沒有讀過書的口吻,根本不懂自己生活周遭的條條框框,細想下來,其實他的指責並沒有錯。

我們總在囁嚅的生活,尋找合適安穩的工作,然而卻對紙醉『迷』金的日子垂涎三尺。

常常會問自己,什麼時候才能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遊,說幾點醒就幾點醒的黎明?

林語堂說:

無論多少金錢決不能使無創作天才的人寫出好的作品來,安逸的生活可以使創作天才者從事寫作為可能,但安逸生活從來不直接生產什麼。金錢可以把狄更斯送上美洲的旅途,但不能產生《塊肉餘生錄》。

安逸生活往往隻能說是表麵,畢竟成年人的生活裏哪裏還有安逸二字。

小時候,逢周末一上午的籃球活動成了每周固定功課,那時渴望的安逸生活就是每周有球打,沒作業做。

長大後,越發現曾經的安逸生活是那麼的彌足珍貴,知足當下,亦或許是最好的生活。

人們慣用知足常樂這句俗語來安慰自己,我似乎就是萬千大眾中的一個。

想想到了三十歲被別人在背後數落,這個某某某都三十歲了,還無所作為,斂眉,低愁。哪一樣會少。

我們終將因活在別人眼中而累垮自己。尊嚴是什麼?你說尊嚴可以被踐踏,殊不知一個人如果連起碼的尊嚴也沒有,那就像樹沒了根,在高聳入雲,也必然被大風摧之。

那句童稚的起誓,成為科學家,成為發明家,成為作家,到頭來都不及成為商場大亨來得實在。是什麼讓夢想變得一文不值,讓金錢利益取締了從小到大老師一直對我們的教誨。

現實主義收購了印象派,將夢想主義者一個個招攬成為自己手底下小小的一枚子,朋友勸我,不要在當印象派,在做夢想主義的夢,像股東掌握股份,將真切的利益牢牢揣在手中,才是硬道理。

孔子說: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現實卻告訴我們,推己及人的理論隻存在於過去,現在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樣的道德觀似乎有些扭曲得不像樣。

誰活著能安逸呢?

每天的工作,生活的瑣屑,老小各自湧出來的問題,一樁樁一件件不需要自己親力親為呢?

別去否定別人不想活得更好,每個人有每個人的使命。

3月25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