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慧眼識人,心中藏先機(4)(1 / 3)

古代齊國的晏子身材矮小,在出使楚國的時候,被楚王嘲諷。楚王說道:“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晏子聽後明白楚王在嘲笑自己,可是並沒有正麵回駁,而是順著楚王的話說:“怎麼會沒有人呢?齊國街道上的人,一舉袖子能把太陽遮住,流的汗像下雨一樣,走起路來摩肩接踵。”楚王繼續嘲笑道:“既然有這麼多人,怎麼派你出使呢?”晏子不急不躁,回答道:“我們的大王常派最聰明的人到最賢明的國君那裏,派最沒出息的人到最差的國君那裏,我是齊國最沒出息的人,因此被派到您這裏來了!”楚王聽了麵紅耳赤,自己也覺得沒趣。

晏子貌似貶自己在齊國最沒出息,所以才被派出使楚國,實際上是譏諷楚王無能。這正是綿裏藏針、以退為進的方法,使得楚王侮辱晏子不成,反受奚落。

俗話說“喜怒哀樂,現形於聲”,就是說人的精神狀態可以通過聲部表達出來,如哭和笑。哭和笑的種類很多,不同的哭和笑則表達了各種不同的感情,對此,古人早已有了很深刻的理解。

春秋時期的名相子產就根據哭聲審理過一個案件。

有一天,子產帶著隨從在街上行走,忽然聽見一戶人家中傳出女人恐懼的哭聲。等他走近時,覺得哭聲越來越膽戰心驚,聲聲都叩擊著子產的心。他回頭對隨從說:“這婦人一定有親人快死了,你們去看看。”隨從奉命前往那戶人家,進去之後便看見一男子直僵僵地躺在地板上,一個女子正在痛哭,詢問之後得知那女人是死者的妻子。子產聽後有點不信,便問道:“那婦人的丈夫已經死了?”隨從回答:“有一個時辰的光景了。”子產立即麵露怒色:“這就不近情理了。”隨從不理解子產為什麼發怒,丈夫死了,妻子當然要哭,有何不合情理之處?子產又對隨從說:“快去叫仵作來驗屍,那男子死得蹊蹺!”隨從不解子產之意,可還是按照子產的意思辦了。

子產對隨從解釋說:“按人的常情,親人有病則憂,臨死則懼,既死則哀。我聽那婦人恐懼的哭聲,以為她的親人即將死亡,誰知她丈夫已死了一個多時辰,那她為何要發出恐懼的哭聲呢?”隨從若有所悟地聆聽著子產的話。子產繼續說道:“她聽到我們的腳步聲,哭聲裏的恐懼更甚了,這又說明什麼呢?”隨從這才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原來那男子是她害死的。她殺死了丈夫,又怕外人議論,為了掩蓋其殺人真相,又不得不哭,但哭聲中不免流露出恐懼來,聽到我們的腳步聲,恐懼越加深重了。”子產點頭稱是。不一會兒,驗屍結果就出來了,她丈夫果然是在熟睡時被她用刀子捅死的,現有她行凶的刀子和血染的衣服作證。後來那女子被羈押後不得不在事實麵前服罪,但她還不知是她的哭聲泄露了“天機”。當然若非遇到子產這樣機敏幹練的人,她或許能夠蒙混過去。

聽話聽聲,巧辨與巧設弦外之音其實,捕捉對方弦外之音的方法有很多,最關鍵的就是要善於結合語境。隻要你用心去聽,留神當時的場合,就不難聽出對方的弦外之音。春秋時期,有個小國的君主想要找一個賢能之士作為自己的宰相,就派了一個負責選拔官吏的官員貼出了招賢榜。經過重重篩選,官員選定了其中兩個人,這兩個人的能力和水平都差不多,可是宰相隻能有一個,怎麼辦呢?

官員思來想去,也想不出一個好的辦法,於是隻好把兩個人的名單都交給了君主,請君主自己定奪。君主說:“這好辦,讓他們都先做副職,一年之後,再觀其效。”

於是這兩個人都成為該國的副宰相,但一年之後,兩個人的品評報告各有千秋,官員又犯難了。他就把品評報告交給了君主,君主看了看後說:“甲的智謀和治國之略相當突出,貢獻相當大,乙的人緣很好,都可以考慮。”說完,就把品評報告還給了官員。

官員不解其意,回家之後左思右想,仍不知道君主的心意究竟如何,於是愁眉不展。他的妻子看到他一臉的煩悶,就問他是為何事發愁,官員就把選拔的事情告訴了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