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放低姿態,給自己著點“保護色”(1)(1 / 3)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地低成海,人低成王;聖者無名,大者無形;鷹立如睡,虎行似病;貴而不顯,華而不炫;韜光養晦,深藏不露;才高而不自詡,位高而不自傲。

——《菜根譚》古語有雲: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眾成王。

有低才有高,可以說低是高的緣起,懂得低調的人,最終不僅能讓自己不受一些莫名其妙的傷害,而且往往能夠成大事,成為真正的王者,正如所謂的不爭者勝天下。

老子曾經說過:“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也就是說,正因為有些人不和他人相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們一爭高下。不與人爭,把自己放低可以說是聰明人的做人做事原則。

不過可惜的是,幾千年來,能夠領悟和運用這種智慧的人少之又少。平時也許人們不會把自己的勢利及浮躁表現得那麼明顯,然而一旦遭遇名利、權位等利益紛爭時,很多人都會忘乎所以地投入其中,非要鬥出個高低來。結果到頭來,敗者為寇,輕者兩手空空、遍體鱗傷,重者身敗名裂甚至是命赴黃泉;勝者,也莫不是傷痕累累。而那些深諳低調之術的人,最善於采用的手法是不爭而爭,這樣的人往往能夠取得最後的勝利。

三國時的曹丕就是這樣的人。盡管曹丕並不是個十分懂得謀略的人,也不是個很沉著的人,但在羽翼未豐時,即使身居高位,他也會向有才能的人請教如何保護自己的地位,並照著謀士的話去做,這也正是他登上王位的關鍵。

當時曹操十分重視對接班人的選擇,雖然曹丕是曹操的長子,卻沒什麼特殊的才能,所以比較起來,曹操更欣賞次子曹植。曹植的文采的確不錯,曹操器重他也主要是因為這方麵的原因,於是曹操就有了廢長立幼的想法。

曹丕得知曹操的想法後十分緊張,他想讓曹操放棄這個想法,但自己實在想不出什麼合適的對策。於是他急忙向曹操身邊的大臣賈詡請教。賈詡是個老謀深算的人,覺得既然曹植現在已經受曹操的寵愛了,投靠他的人也多了,自己再投靠就顯不出什麼能耐了,而曹丕此時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幫他的話自己以後一定會受重用。於是賈詡就甘心為曹丕出謀劃策,不過他的建議並不是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如何排擠曹植或者在曹操麵前爭功,因為賈詡知道,這樣做隻會讓曹丕敗得更慘,他隻是看似平常地告訴曹丕“願你有德性和度量,像個寒士一樣做事,兢兢業業,不要違背做兒子的禮數,這樣就可以了”。曹丕雖然不善謀略,卻懂得為人之道,再加上賈詡這番話,他便明白自己該怎麼做了。

有一次曹操要帶兵出征,當著眾大臣的麵,曹植用自己創作的詩歌來為曹操歌功頌德,朝中人都讚賞他的才華,曹操聽了也很滿意。此時,曹丕除了趴在地上哭,連一句話都沒說,曹操見狀,就問他為什麼哭,曹丕邊哭邊說:“父親您年紀這麼大了,還要親自出征討伐逆賊,我是您的兒子,對於這件事,心裏非常難過,也為您擔憂,所以才哭得說不出話來。”

曹丕這話一出口,使沉浸在曹植詩歌中的人們迅速地把眼光轉移到他身上,滿朝文武都覺得曹丕簡直是太仁孝了,大家都被他的孝心所感動,當然最感動的還是曹操,而這時的曹植給人的感覺則是隻會做些華而不實的東西,實在不是仁孝之人,而且大家都覺得讓一個隻會歌功頌德的人做一國之君,恐怕大家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畢竟舞文弄墨的能力是不能代替治國才能和德行的。最後,曹操還是依照既定方案辦事,曹丕依然是世子。後來,曹丕順理成章地登上了魏國皇帝的王位。

其實在一開始,曹丕就擔心世子之位被曹植奪去,他當然想爭一下,不過他又知道自己的才華勝不過曹植,這樣爭鬥的勝算是微乎其微的。但他畢竟是個聰明人,在沒有對策的情況下,他向大臣賈詡請教,經賈詡的指點,他開竅了:恪守人子的本分,對曹操盡孝,讓曹植一個人去表演,不和他爭,讓曹操看到自己的大度,讓世人為自己說句公道話,於是這場兄弟奪嫡之爭,曹丕以低調而勝利了。

低調做人既是一種姿態和品格,也能體現一種修養和風度,更是一種謀略。低調的人能夠讓自己被人們接受,從而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即使受到傷害的時候,低調的人也會在暗中積蓄力量,在悄然潛行中成就大事,在人前不顯不露,其實這也正是他們最聰明的地方,他們與針鋒相對的人形成鮮明的對比,讓人們感受到他們的胸襟是如此博大,於是,低調又成了籠絡人心的手段。這也正是幾乎每個成功的人都會恪守低調行事作風的原因,即使是高調也是在低調之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