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為了讓受話人正確地進行解碼,重複某一信息是必需的。如果所選擇的詞語對方很明顯沒有聽懂,您最好是換一種方法複述一遍自己的意思,並且如有必要,繼續重複,直至自己有把握信息已被正確無誤地接受。不同的用詞,不同的人聽來有不同的意義。牢牢記住這一點,您就更能選擇貼切的用詞,您還能向信息接受方表明,您和他是和諧一致的。
正確使用語言:語言是個過濾器,思想和經曆是通過它而得以溝通的。一個詞語通常是具有許許多多意義的,完全取決於其使用時所處的環境。每人都有一係列不同類型的思想或想法要溝通,從簡單的述說事實,如“天是藍的”,到更為複雜深奧的句子,如“我思故我在”。但是,即使人們說的是同一種語言,對這種語言的使用也絕非整齊劃一的。人們賦予詞彙的意義也非一成不變地總是反映詞語本身的意義,而是相當多地依賴於語言的方式。例如,人們可能經常:
生造詞語,如《大話西遊》中經典的“I服了You”。
從家庭成員或朋友處承繼詞彙和短語,如“oldpushface”,意為“老麵孔”。
從別人口中拾來怪詞或流行語,如“新新人類”、“酷斃了”“Loads-a-money(富得流油)”。
使用行話,如用“pc”代表“postcard明信片”,“politicallycorrect政治上正確”,“perSonalcomputer個人電腦”,或“policeman警察”。
發送的信息無論是簡還是繁,接受信息的人同時也會對您作出評價。如果您使用語言合乎規範,語法也正確,人們會更易於聽懂您的話並對它作出正確的解釋。
用圖例闡明自己的觀點:許多的信息實在太複雜,很難用語言來表達,而常常一幅圖畫就能使自己的觀點更有說服力。事實上也確有這種說法:一圖抵萬言。世間許多最偉大的思想都是描畫在餐桌布上、黑板上,或信紙背麵的,因此,如果使用形象或故事情節能有助於人們理解或記住信息,絕不要遲疑猶豫。把枯燥乏味的事實變得生動活潑,無疑是值得一試的。誠如某位建築師,在黑板上寫下了公式後,轉向學生說:“這是個很正式的公式,但你們真正應該記住的是,無論設計什麼屋頂,簷槽要設計得足夠容納下一隻死貓。”
因此,每當您與人進行溝通時,語言中融入一係列的圖畫與語言意象,為確保溝通的內容總有些許能被人提及和記住,的確起著中流砥柱般的作用。
(2)接收
有效地進行溝通取決於信息的正確解碼。然而,處於接受一端的人幾乎總是有選擇地過濾信息。有幾個原因導致了這一點:
·人們根據各自的需求吸收信息;
·人們隻注意能使自己感興趣的信息的特殊方麵;
·人們對外部世界的感知導致他們主觀而非客觀地解釋信息;
·人們經常閱讀和聽取自己期望見到或聽到的事物,而不是客觀存在的事物。
這意味著正被接受的信息有可能不總是反映發送人認為正在溝通的信息。更有甚者,如果發送人傳送經過濾的信息並且接受人隻接受了部分信息,雙方之間可能會產生巨大的鴻溝,導致嚴重的誤解。
解碼(或撿拾)信息時,各式各樣的因素影響著接受信息的準確度,其中許多是由下列因素引起的:
判斷:如果您認為某人不知道他自己在談論什麼,或者信息的來源不可靠,您是不會輕易相信的。
偏見:無人能做到不偏不倚,因此您更有可能接受同意的觀點。
情緒:如果感到情緒低落,什麼事也提不起您的精神,您會把所有的好信息當壞信息來處理,列出所有有可能出錯的事物來。但是,如果您興致極高,即使是最壞的消息也不致於那麼壞。
所有這些都能影響人們接受您所發出信息的方式,並導致他們注意個別的細節,或否認被告知特殊的事實,即使您的確已經發送了準確無誤的信息。溝通過程有兩個重要方麵。信息需要清晰地予以發送和接收。溝通是有效發送和有效接收兩者合而為一,是一個循環往複的過程。在此基礎上,真正連接兩者的是接收者;發送者僅僅說話或書寫,旨在使接收者作出反應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