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悶而炎熱的七月,京城裏從人到狗都是一副蔫蔫的樣子,連路邊樹上的葉子都無精打采。
然而一個爆炸性的新聞,卻讓滿京城的人們從昏昏欲睡的苦夏中,像打雞血一樣振奮了起來!
信安王爺的外孫淩展眉淩公子,在城南吉利巷以一人之力,將圍攻他的幾十條大漢全都打倒在地。許多傷者甚至重傷昏迷到如今都沒醒過來,就算養好了傷也會落下終身殘疾!
據當時在吉利巷口圍觀的個別大膽群眾描述——
那一日戰鬥停止時已是傍晚,夕陽餘暉斜斜地照在躺滿了傷員的巷子裏,火紅的霞光竟映得巷子像是遍地鮮血一般的駭人。赤手空拳的淩展眉閑閑地站在這一片慘呼與呻吟中,看不出身上有什麼傷痕,青衫上竟隻濺灑了些許別人的鮮血。
他儒雅清秀的臉孔波瀾不驚,與這地獄般的慘象形成鮮明的對比。見過這一幕的人,都被這強烈的視覺衝擊在心裏烙下了深深的印子。
這些被打倒的人裏有一半是在當地橫行許久的地痞流氓,另一半卻是負責巡視城南的兵馬司官差。
而淩展眉在將他們全都打倒後,徑自一個人去了五城都察院的公署,告狀!
有沒有搞錯?這不是倒打一耙麼?他把人家都打傷打殘了,還去告狀?
但展眉就是這麼幹了,而且幹得理直氣壯。
他告狀的理由是“五城兵馬司城南巡檢丘某人與數名痞子勾結,意圖滋擾百姓、敲詐錢財,並襲擊身為國子監學生的自己”。
都察院的禦史們接到這樣的案子,再派人到現場一看,直接就無語了。
這叫什麼人啊?
好多當差多年的老捕快在勘察現場、救助傷員的時候,二話沒說就被展眉的身手給折服了。
也不是說他們沒見過世麵,比展眉功夫更好的江湖大豪當然也是有的。問題是,淩展眉是什麼人?
一個十六歲的小書生,還是在國子監這種全國最高學府讀書的監生!
這可不是書生們都能“仗劍去國”的漢唐,連李白都腰懸長劍“十步殺一人”。這年月的讀書人,能殺雞的都算“心狠手辣”了!
而淩展眉……捕快們毫不懷疑,隻要他願意,起碼能把在場的人殺掉一半。
在京城中犯下如此凶案,還牛皮哄哄地到都察院去告狀,先發製人把自己置於“苦主”的地位。
誰讓人家有個更牛皮哄哄的外祖父呢?
展眉告狀的第二天,信安王爺的名帖就送到了都察院,很懇切的請禦史們“查明案情,決不可姑息案犯,以免滋長‘官匪勾結’之風”。
聽聽,老王爺多霸道,還沒查案呢就替都察院給這案子定調子了——官匪勾結!
緊接著國子監祭酒——也就是該名校的校長邱大人也給都察院發來了義正言辭的信函,聲稱這種企圖毆打儒生、傷害大梁未來的國之棟梁的行為,是可恥的、更是極為危險的!
“讀書人乃是國家的根本,這些人卻無法無天,為了些許阿堵物竟做出這般醜行!如此下去怎麼得了?”
邱大人這麼一上綱上線,都察院的人想包庇自己屬下的兵馬司官差丘某及其同黨,也是不可能的了。
國子監是什麼地方?何止是全國最高學府這麼簡單!國子監的監生們最終基本上都是要步入仕途的,他們是精英中的精英,是大梁官場的後備力量。不但如此,儒生們還掌控著全國上下的輿論風向。
而現在,他們的同窗和武官起了衝突——選擇跟誰站在一邊還用考慮麼?
大梁朝本來就“文貴武輕”,讀書人地位超然,一個書生中了秀才後便可以見官不拜,出州入城無需路引,種種好處、便利數不勝數。和文人相比,武人的地位就差遠了,尤其在讀書人眼裏,武官都是些粗鄙無禮的俗人。
都察院的禦史們,哪個不是響當當的兩榜進士出身?
就算展眉身後沒站著信安王爺,他們也對展眉這種監生有著天然的偏愛啊。雖說兵馬司是都察院的下屬單位,可是孰輕孰重,禦史們還是分得出來的。
於是那些在吉利巷裏被打得半死的人,並不能回到自己家中養傷,而是被直接投進了都察院的大牢裏。
展眉這個打傷了數十人的“凶徒”,卻什麼事都沒有。負責此案的禦史還得恭恭敬敬的請人給信安王府捎話,說那些歹徒都已經被關押起來了,不日就會判案處置,請信安王爺放心。
緊接著,各種版本的流言就開始在京城的各個角落傳播。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市井小民,提起這一樁新聞來都津津樂道。
沒法子啊,這新聞夠提神麼!
展眉之前寫過許多出眾的詩詞,包括“要留清白在人間”、“不拘一格降人才”、“不辭冰雪為卿熱”、“待到山花爛漫時”那些名句,再次被人傳頌開來。更有人將皇上親筆為他題寫“禦香”、讚賞他很有才華的事情講得天花亂墜,好像他就在場看著皇帝如何勉勵淩展眉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