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植物非一,故有萬卉之稱(1);穀種甚多,故有百穀之號(2)。如茨如梁,謂禾稼之蕃(3);惟夭惟喬,謂草木之茂(4)。蓮乃花中君子(5),海棠花內神仙(6)。國色天香,乃牡丹之富貴(7);冰肌玉骨,乃梅蕚之清奇(8)。蘭為王者之香(9),菊同隱逸之士(10)。竹稱君子(11),鬆號大夫(12)。萱草可忘憂(13),屈軼能指佞(14)。筼簹,竹之別號(15);木樨,桂之別名(16)。明日黃花,過時之物(17);歲寒鬆柏,有節之稱(18)。樗櫟乃無用之散材(19),楩楠勝大任之良木(20)。玉版,筍之異號(21);蹲鴟,芋的別名(22)。瓜田李下,事避嫌疑(23);秋菊春桃,時來遲早(24)。南枝先,北枝後,庾嶺之梅(25);朔而生,望而落,堯階蓂莢(26)。苾背陰向陽,比僧人之有德(27);木槿朝開暮落,比榮華之不長(28)。芒刺在背,言恐懼不安(29);薰蕕異氣,猶賢否有別(3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31);道旁苦李,為人所棄(32)。老人娶少婦,曰枯楊生稊(33);國家進多賢,曰拔茅連茹(34)。蒲柳之姿,未秋先槁(35);薑桂之性,愈老愈辛(36)。王者之兵,勢如破竹(37);七雄之國,地若瓜分(38)。苻堅望陣,疑草木皆是晉兵(39);索靖知亡,歎銅駝會在荊棘(40)。

【注釋】

(1)卉(huì):草的總稱。《詩經·小雅·出車》:“春日遲遲,卉木萋萋。”(2)百穀:穀類的總稱。穀非一種,舉其成數,故稱百穀。《書·舜典》:“汝後稷,播時(通蒔,耕種)百穀。”(3)如茨如梁:形容莊稼蕃多,厚如屋蓋,高如車梁。《詩經·小雅·甫田》:“曾孫之稼,如茨如梁。”鄭玄箋:“茨,屋蓋也。”屋蓋,用蘆葦、茅草蓋的屋頂。蕃:茂盛。(4)惟夭惟喬:形容草木茂盛。《書·禹貢》:“厥草惟夭,厥木惟喬。”夭,茂盛的樣子;喬,高。(5)花中君子:蓮花品格高潔,所以說它是花中的君子。周敦頤《愛蓮說》:“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6)花內神仙:海棠花色豔麗而不妖冶,所以說它是花內神仙。賈耽《百花譜》載:海棠為花中神仙,色甚麗,但花無香無實。西蜀昌州產者,有香有實,土人珍為佳果。(7)國色天香:形容牡丹花的香色可貴,不同於一般花卉。李濬《摭異記》:“太和中,內殿賞花,上(唐文宗李昂)問陳修己曰:‘今京邑傳唱牡丹詩,誰稱首?’對曰:‘中書舍人李正封詩雲:國色朝酣酒,天色夜染衣。’上歎賞移時。”後亦用來形容女子的美麗。(8)冰肌玉骨:形容梅花的傲寒鬥豔。蘇軾《梅花》詞:“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梅花時遣采芳叢,倒掛綠毛幺鳳。”後亦用來形容女子的肌膚瑩潔光潤。(9)蘭為王者之香:王者香,指蘭花。《孔子家語》載:孔子自衛反魯,見幽穀之中香蘭獨茂,喟然歎曰:“蘭當為王者香,今乃與眾草伍。”傷己之不遇,乃援琴鼓之,作《猗蘭操》。(10)菊同隱逸之士:隱逸之士,即隱士,隱居不仕的人。菊花在百花零落後的九月開放,所以周敦頤稱它為“隱逸者”。(11)竹稱君子:《詩經·衛風·淇奧》:“瞻彼淇奧,綠竹青青,有匪君子。”陽明子說,竹有君子之道四焉,即根牢、身直、心空、有節,所以竹被稱為“君子”。(12)鬆號大夫:《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始皇)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應劭《漢官儀》說始皇所封的樹是鬆樹。後來就以“五大夫”為鬆的別名。五大夫,爵位名,是秦、漢二十等爵的第九級。(13)萱草可忘憂:萱草又名忘憂草,據說可以使人忘卻憂愁。《太平禦覽》卷九九六引《述異記》:“萱草,一名紫萱,又名忘憂草,吳中書生謂之療愁。”(14)屈軼能指佞:屈軼,神話中的草名。張華《博物誌》:“堯時有屈軼草生於庭,佞人入朝,則屈而指之,一名指佞草。”佞(nìng),佞人,指奸偽諂媚之徒。(15)筼簹(yúndāng):大竹名。皮薄,節長而竿高。楊孚《異物誌》:“筼簹生水邊,長數丈,圍一尺五六寸,一節相去六七尺,或相去一丈。盧陵界有之。”後為竹之別名。(16)木樨:亦稱“木犀”。即桂花。原產中國。久經栽培,變種較多,常見的有金桂(丹桂,花橙黃色)、銀桂(花黃白色)和四季桂等。為珍貴的觀賞芳香植物。(17)明日黃花:蘇軾《九日次韻王鞏》:“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明日,指重陽節後;黃花,指菊花。古人多於重陽節賞菊,重陽過後菊花就逐漸萎謝。後常借以比喻過時的事物。(18)歲寒鬆柏:《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因鬆柏歲寒不凋,故後世詩文中常以歲寒鬆柏比喻在逆境危困中仍能保持節操的人。歲寒,一年的寒冬,比喻困境。(19)樗櫟(chūlì):原指樗、櫟兩種不材之木。後用以比喻才能低下,多用為自謙之詞。《莊子·逍遙遊》:“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體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正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又《人間世》:“匠石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散(sǎn)材:不成材的樹木,借喻無用的人。(20)楩楠:楩(pián),南方大木名,即今黃楩木。楠,本作“□”,也作“柟”,生南方,幹甚端偉,高者十餘丈,巨者數十圍,木材堅密芳香,為建築及製造器物的良材。《戰國策·宋衛策》:“荊有長鬆、文梓、楩、楠、豫章,宋無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21)玉版:幹筍。《本草綱目·菜部二·竹筍》:“南人淡幹者,為玉版筍。”(22)蹲鴟:大芋頭,因狀似蹲伏的鴟鳥得名。《史記·貨殖列傳》:“唯卓氏曰:‘此地狹薄。吾聞汶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鴟,至死不饑。’”(23)瓜田李下:古樂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經過瓜田,不彎腰提鞋子;走過李樹下麵,不舉手扶正帽子,這是為了避免偷瓜、摘李子的嫌疑。“瓜田李下”,比喻容易招惹嫌疑的地方。(24)秋菊春桃:表明時間的遲早不同。古詩:桃花二月放,菊花九月開。一般根在土,各自等時來。(25)庾嶺之梅:庾嶺,即大庾嶺,為我國五嶺之一,在今江西、廣東交界處。古時多植梅樹,故又名梅嶺。因南暖北寒,故而庾嶺之梅往往南枝已落,北枝方開。《白孔六帖·梅南枝》:“大庾嶺上梅,南枝落,北枝開。”(26)堯階蓂莢:《竹書紀年·陶唐氏》載:相傳堯帝時有土階三尺,下有草曰蓂莢。蓂莢每月朔日(夏曆每月初一)生一莢,至望日(夏曆每月十五)後日落一莢,至月晦(夏曆月終的那一天)而盡。若月小則餘一莢。(27)苾□(bìchú):梵語,即“比丘”。佛教僧人的總稱,意謂佛的弟子。苾是一種植物。據說它有五種德性,其中“不背日光”(背陰向陽),比喻一心向佛。因此稱僧人為“苾□”。《翻譯名義集·釋氏眾名·苾》:“古師雲:含五義:一,體性柔軟,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語粗獷故;二,引蔓旁布,喻出家人傳說度人,連延不絕故;三,馨香遠聞,喻出家人戒德芬馥,為眾所聞故;四,能療疼痛,喻出家人能斷煩惱毒害故;五,不背日光,喻出家人常向佛日故。”(28)木槿(jǐn):木名。落葉灌木,夏秋開紅、白或紫色花,朝開暮斂。因以此比喻好景不長。錢起《避暑納涼》:“木槿花開畏日長,時搖輕扇倚繩床。”參閱《本草綱目·木·木槿》。(29)芒刺在背:芒刺,植物莖葉、果殼上的小刺。《漢書·霍光傳》:“宣帝始立,謁見高廟,大將軍(霍)光從驂乘,上內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後來就用“芒刺在背”比喻心中惶恐,坐立不安。(30)薰蕕:《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杜預注:“薰,香草;蕕,臭草。十年有臭,言善易消,惡難除。”後常以之比喻善人與惡人。賢否:賢良與不肖。否(pǐ),惡。(3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xī):蹊,小路。比喻尚事實不尚虛名。《漢書·李廣傳讚》:“李將軍恂恂如鄙人,口不能出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流涕,彼其中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顏師古注:“蹊,謂徑道也,言桃李以其華(花)實之故,非有所召呼,而人爭歸趣(趨),來往不絕,其下自然成徑,以喻人懷誠信之心,故能潛有所感也。”按《漢書》讚語本《史記·李將軍列傳論》。(32)道旁苦李,為人所棄:晉代王戎年方七歲,與群兒戲於道旁。有李樹多實,群兒競相取之,惟王戎獨不動。人問之,戎曰:“樹在道旁而多子,必苦李也。”人摘而嚐之,果然。見《晉書·王戎傳》。(33)枯楊生稊(tí):稊,通“荑”,植物再生的嫩芽。舊時比喻老夫娶少妻或老年得子。《易·大過》:“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34)拔茅連茹(rú):茅,白茅,一種多年生的草;茹,植物根部互相牽連的樣子。《易·泰》:“拔茅茹,以其彙,征吉。”王弼注:“茅之為物,拔其根而相牽引者也。茹,相牽引之貌。”後因以“拔茅連茹”比喻誌趣相同者互相引薦,擢用一人就連帶引進許多人。(35)蒲柳之姿:蒲(水楊)和柳,二者均早落葉,故以喻人之早衰。一說,蒲柳即水楊。《世說新語·言語》:“顧悅與簡文(司馬昱)同年而發早白。簡文曰:‘卿何以先白?’對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鬆柏之質,經霜彌茂。’”(36)薑桂之性:生薑和肉桂,兩種調味品,其味愈老愈辣。因用以比喻人到老來性格愈剛強。《宋史·晏敦複傳》:“(秦)檜使所親諭敦複曰:‘公能曲從,兩地旦夕可至。’敦複曰:‘吾終不為身計誤國家。況吾薑桂之性,到老愈辣,請勿言。’檜卒不能屈。”辛:辣味。《楚辭·招魂》:“大苦醎酸,辛甘行些。”(37)勢如破竹:《晉書·杜預傳》:“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數節之後,皆迎刃而解。”後因以“勢如破竹”形容作戰或工作節節勝利,毫無阻礙。(38)七雄:指戰國時秦、楚、燕、齊、韓、趙、魏七大強國。瓜分:如切瓜一般,比喻分割或分配。《戰國策·趙策三》:“天下將因秦之怒,乘趙之敝,而瓜分之。”(39)苻堅望陣:東晉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堅率八十七萬大軍南下侵晉,晉相謝安、謝玄等率北府兵八萬在淝水迎擊,大敗苻堅。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開始時,晉兵在洛澗(即洛河)大破秦軍前哨,苻堅及弟苻融登上壽春城而望晉師,見部陣整齊,將士精銳,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以為都是晉兵,始有懼色。這就是“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的由來。後以“草木皆兵”形容人因極度驚恐而疑神疑鬼。(40)索靖知亡:《晉書·索靖傳》:“靖有先識遠量,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宮門銅駝,歎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索靖,西晉尚書,封關內侯;銅駝,銅鑄的駱駝。後因以“銅駝荊棘”形容亡國後殘破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