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篇第6章第9節穿朋友的鞋子
人生得一知己是幸運的,許多事不必說他就能心領神會,知己深知你心中的每一根琴弦和音調,在你剛剛彈出第一個音符的時候,他已經知道了整個樂曲的內容。這就是曆史上高山流水的美談,這就是白居易“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歎。
生活本來就充滿矛盾,這是人與人之間產生誤解和隔閡的根源,是通向友誼王國的“攔路虎”。與真心朋友交往就要給對方多一些理解,多站在別人的立場和角度來為他著想,這也就是所謂的“穿朋友的鞋子”。
古人說:“同師曰朋,同誌曰友。”《世說新語》裏記載,管寧和華歆同席讀書,同師教導,其朋友之情有多深厚,不得而知,但割席絕交是一件極其讓人痛心的事。古代聖賢講究君子安貧樂道,恥言富貴,管寧割席的緣由正是華歆有崇尚富貴之嫌。人們曆來讚賞管寧的品節高尚,但從社交之道來看,管寧就因為一點點“富貴之嫌”,就無絲毫規勸,輕而易舉地“廢”掉了人生占重要地位的友誼嗎?
其實,管寧對朋友似乎太苛刻了,他們之間缺乏正直的理解和體諒。實際上,人各有誌,人各有異。朋友之間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再者,世界也是絢麗多彩的,事物也是複雜多樣的,因而人的思想和見解不可能統一在同一個水平線上。有人愛吃飯,有人愛吃菜;有人愛喝茶,有人愛喝咖啡;有人喜歡跳舞,有人喜歡武術。所以我們交友不一定得要求別人各個方麵都完全符合自己,我們隻要取其誌同道合、情投意合這一兩點,就可以與他結為朋友,最後發展為知己。
多站在對方的立場上看問題。這是成功學大師卡耐基曾總結出的一條重要的交際經驗。
因為人們在交流中,分歧總占多數。卡耐基希望縮短與對方溝通的時間,消除差異,提高會談的效率,為此,他苦惱了好久。直到有人給他講了一個故事——犯人的權利,他才從中領悟到這條交際原理。
據說,某犯人被單獨監禁。有一天,他忽然嗅到了一股萬寶路香煙的香味。於是,他走過去,通過門上一個很小的縫隙口,看到門廊裏有個衛兵深深地吸了一口煙,然後美滋滋地吐出來。這個囚犯很想要一支香煙,所以,他用手客氣地敲了敲門。
衛兵慢慢地走過來,傲慢地喊:“想要什麼?”
囚犯回答說:“對不起,請給我一支煙……就是你抽的那種:萬寶路。”
衛兵錯誤地認為囚犯是沒有權利的,所以,他用嘲弄的神態哼了一聲,就轉身走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