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引言解決問題的出發點(1)(1 / 2)

——無處不在的交易

為什麼古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進化路線?中學課本上的答案是:我們的祖先愛勞動;而進化生物學、考古學和人類學的研究告訴我們:我們的祖先善於交易是更重要的原因。

勞動提供了讓大腦更發達的外部刺激,但大腦是否能夠處理這些刺激,要看是否有充足的能量供給,正是交易為古人類提供了更豐富的能量供給。美國學者哈伊姆·奧菲克在《第二天性:人類進化的經濟起源》中指出:熱量分配的不同,造成了大猩猩、黑猩猩的祖先和古代人類在身體上的差別。兩者大多數器官消耗熱量占身體總攝入量的比例都是一樣的,隻在腸胃和大腦上有著決定性的不同——古人類大腦消耗熱量占比為16%,腸胃是15%;而猩猩們的祖先則分別是不到10%和25%。也就是說我們的祖先以腸胃變得嬌弱挑剔為代價,獲取了高度發達的大腦,進而甩開猩猩們的祖先邁向萬物之靈。古人類以交易為基礎的攝食策略則是這一革命性的器官改變的前提。

其他靈長科動物的攝食策略是走一路吃一路,各自將取食和進食在同一時空中完成。而古人類則是通過群體內的交換把獲取食物和進食消化在時空上分開。具體來說就是,古人類群落通過分工和交易,使得果實采集、狩獵、火種保護這三大類工作都有專人去做;采集者和狩獵者也改變以往的習慣,不再當場吃掉獲取的果實與獵物,而是將其運送回群落聚居地,大家一起交換、分享各自工作的成果,讓群落成員都能吃到烤熱的肉食和果實。這套攝食策略使得古人類在獲食和攝入上耗費的時間與熱量越來越少,但獲取的熱量卻越來越高。

食物多樣化帶來了更豐富的營養、熱食更易消化吸收提供了更高的熱量、分工協作節省了獲食時間……這些好處不但推動了人類體質的進化,而且促使人類在野生動植物資源都很豐富、獲取食物輕而易舉的時候,耗用大量時間開始從事原始農業、畜牧業。這項工作在當時看似劃不來,能被堅持下來就是因為這保障了古人類的交易需求,讓他們身邊有糧食和家畜家禽,想交易隨時就可以交易,於是交易又推動了人類生活方式的演進。

農業、畜牧業的發展與成熟,使我們的祖先有了比較穩定的食品供給,這使他們可以進一步將很多時間投入到取食消化之外的行為,從而發展出了豐富的社會行為和複雜的社會關係。發達的大腦,出色的協作取食能力,這兩者幫助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的人類逐漸布滿了除南極洲以外的所有土地。據說陸生哺乳動物中隻有人類和老鼠擁有如此成就,而且老鼠往往還是嗅著人類的隨行食物跟過去的。

人科中的其他種類——我們遺傳上的堂兄弟們——則未能通過交易獲得豐富多樣的食物和高效的消化能力,所以隻能停留在整日為吃忙碌的狀態,沒有機會發展出更先進的生存方式。非洲的大猩猩們十萬年以來的生活沒有什麼改變,每天睜眼之後的全部事情就是找到並推倒一棵野香蕉樹,然後就是一整天的狼吞虎咽和緩慢消化。每天需要進食並消化25千克植物莖葉和果實,這使大猩猩們隻能呆在長有大片野香蕉樹可供它們暴搓的地方,於是它們再也走不出非洲中部的那片叢林。

交易促使人類成為萬物靈長,人類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不斷豐富了交易的內容與方式,進而創造出一部異彩紛呈的人類文明史。為了解決麵對麵、一對一簡單易貨交易的種種不便,我們發展出了多種交易模式,這些模式不但使得交易更加便利,更是改變了整個世界。

為了不再局限於瑣碎的物物交易,我們有了貨幣與信用。這是分工發展的溫床,為經濟成長提供了最重要的條件,這也使得我們常因寅花卯錢而誤以為真能寅吃卯糧,引發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

為了便利交易雙方的支付,使交易行為不必局限於一個空間裏,我們有了彙兌方式。這使得交易得以異地進行,進而推動了人類遠程商貿的發展。從橫跨歐亞大陸的毛皮貿易到今天的信用證抵押貸款,異地交易方式使得各地區間的聯係更加豐富多彩。

為了使交易不必局限於一個時間點上,我們有了遠期交易和期貨製度,還創造了賣空製度。這讓生產者們可以更好地回避風險,又使投機者們有了更多的冒險機會。異時交易使價格機製因包含未來的風險而更有力,既有助於生產的繁榮穩定,又讓商品的流轉更有效率。農產品和礦產品的價格與產量波動在這一機製下得以控製在比較溫和的範圍內,這填飽了全球實體經濟的好胃口。利率、彙率與資本市場走向也被納入這一機製,這又讓全球虛擬經濟得到了爆炸性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