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回憶錄該用什麼書名呢?”
打英整理、修改、校對……當這些工作接近尾聲時,我就常常想這個問題。
用現在的這個書名,是受了二十多年前的一本書的啟發,這本書叫《山坳上的中國》。關於山坳,標準解釋是這樣:通常指在跨越分水嶺山脈高處的要隘,山間平地,兩山低下處。
其實想來,人生本無坦途,所謂人生不過是不斷攀越山坳的過程。當我們攀上一個山峰,將山坳甩在身後,甚至來不及欣賞山頂的風光,另一座山峰便又會出現在眼前,連同你腳下的山峰和遠山間深不可測的新的山坳,於是又開始了新的攀越。而具體到每個人,是可以在山坳裏流連、休息,甚至生存、繁衍,將走出山坳、欣賞不同風光的任務留給後人。
《山坳上的中國》作者何博傳先生,將1988年的中國形象地定位為在山坳之上,有對現實的無盡憂患,但作者用“山坳上”而不是“山坳裏”,又有對國家未來的無限期許和萬丈雄心——我們不會在山坳裏停留,我們永遠在路上。
我們的父親便是這樣一個永遠在路上的永不停歇的人,該自己攀越的山坳一定自己爬,絕不留給兒女。
父親所處年代的中國,麵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無疑處在山坳之上艱難探索跋涉,他作為一名普通知識分子,盡職盡責,望著“光明的前途”和大家一起“在曲折的道路上”艱苦前行。
父親所出生的家庭,又讓他處在這個山坳裏的國家最底層的山坳裏,他還要帶著全家人走出“人造山坳”。
他的一生都麵臨雙重山坳,他的一生都在跋涉。
取這樣一個書名,記錄一個大時代裏一個普通人的艱苦人生。
取這樣一個書名,紀念父親艱難辛勞的一生。
取這樣一個書名,激勵我們全家從容麵對自己麵前的山坳。
高軍
2012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