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王啟明所處的家鄉民風淳樸,當然這是往好聽了說,往難聽了說就是封閉、落後。
幾乎沒有人誇獎王啟明救了田亞妮的豐功偉績,相反,他被勒令退學了。他奶奶少康人好說歹說,加上王啟明好歹是縣長王愛民的直係親屬,劉根多少有點不敢太放肆,考慮再三才答應隻要王啟明寫檢討書,就讓他繼續上學。
“寫什麼檢討書啊?他純粹就是誤人子弟,瞧著好了,等我建個新學校,花錢請優秀的老師來,他連掃地都沒資格。”王啟明倔強地仰著脖子,“還有,身為一個老師,連急救知識都不懂,看來還得建個醫院。”
“還有,”王啟明幾乎是咬牙切齒地說道:“他連普通話都不會說,隻會用方言教課,這些學生長大了一口地道的雲台普通話,去城市裏混倍兒沒麵子。”
也難怪王啟明對這事耿耿於懷,前世的王啟明剛上大學那會兒,由於地方口音濃重,老是被同學們嘲笑,雖然後來他努力改進,但無奈已經過了學語言的黃金年齡,最後雖然學的是傳媒專業,但居然可恥的連最基本的普通話等級考試都沒通過。
王啟明的這番話,氣得少康人是直搖頭。
“看來這孩子我是管不了了,隻有把他爺爺還有他爸爸媽媽叫回來了。”
這不,他爺爺王建瑣因為離家近,第三天就回到家了。
為什麼是第三天呢?
那得先從王建瑣的工作性質說起,那個時候,臨近的幾個村的山林綿延在一起,雖然有分界,但並不明顯。當時的第三產業也不夠發達,農民出外打工的風氣也好沒形成。因此除了耕種幾畝水田,農民們沒有其它的外快收入。於是,盜伐林木的事情時有發生,這些小賊們一般不會從自己村裏的林地裏盜木,而是去別村的山林裏偷樹。
有人說了,很簡單啊,在邊界處安幾個攝像頭,坐在控製室裏,山林裏發生的一切就一目了然了,又輕鬆有有效。
對,你說的很對,很有現代意識,但是不得不說的是,你的觀念太超前了。
當時的解決辦法是每村雇一個看山人,在深山老林裏,每天負責巡邏山林邊界。
王建瑣就是莊嶴村的一個看山人。
不要小看這個看山人的職業,一村隻有一個,村裏是要支付工資的,還必須是村裏人信得過的人,不然,要是看山人聯合外村人把邊界的樹都賣了,有可能永遠都不會被人知道。
王建瑣參加過抗日鬥爭,還為新中國成了殘疾,一條腿被子彈擊中,走路時候一瘸一拐。然而人不可貌相,他學富五車,在村裏威信相當之高。
況且他膝下三子,個個出類拔萃。長子王愛民是雲台縣最早一批大學生,現在已經是堂堂一縣之長,次子王淩雲也就是王啟明的父親,是遠近聞名的“王老板”,三子王忠勇雖然從小就調皮搗蛋,早早輟學,但是在王淩雲的資助下,買了手扶拖拉機搞運輸,倍兒有麵子,當時在農村,開個手扶拖拉機,可比現在大城市裏開個奔馳S級轎車牛叉多了。並且王忠勇膂力驚人,在崇尚武力的農村頗具影響力。再加上王愛民和王淩雲一年也難得在村裏露幾次麵,王忠勇儼然已經成了家裏的頂梁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