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錢的用處(1 / 3)

2012年12月12日星期四錢的用處

青海回來以後,我本想經常找他嘮嘮這幾年情況,也為彌補一下當初那條裂痕,可是青海真的太忙了,忙得不可開交。

他不是約客戶談合同,就是拜訪某某領導或老總,即使是和我在一起,還沒等嘮上幾句,他就一個一個電話接個沒完,談的全都是生意上的事,要不就是“不好意思,有個客戶等我。先走一步,改日我請客,再聚”。

在我眼裏,青海真的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商人。

錢這東西,真是害人啊!不知有多少人任它驅使,受它奴役,被它迷失,為了它可以放棄理想信念而隨波逐流,可以喪失善惡是非而不擇手段,為了它有的兄弟反目、骨肉相殘,有的喪盡天良、淪為禽獸。

難道錢的魔力真的就能抹殺人性嗎?答案肯定是未必然。我無須提及曆史上那些視錢財如糞土、看富貴猶煙雲的名人雅士,也暫且不例舉當今世上那些仗義疏財、扶危幫困的先進典型,我就講一個藏友圈裏的真實的故事。

在中廟我們經常能看到一對老夫妻擺攤,賣的不是什麼古玩字畫、明清瓷器,就是些從批發市場上批的小件工藝品,一般也就能賣個百八十塊錢,掙個幾十塊的利,趕上遇到個冤大頭的主,最多能賣上幾百塊錢就算不錯了。

但是,老兩口的買賣從來不乏客人,而且大多數人都不會砍價砍得太狠,因為大家都很同情和佩服老兩口的那段現實而溫情的遭遇。

老兩口都是普通的工人,家庭並不富裕,但是一個孩子的到來,給他倆平添了許多煩惱和負擔。

老大娘姐弟幾個都是家境窘迫,唯獨還健在的一個老疙瘩弟弟,快五十的人了,過去因為盜竊罪待了十幾年大獄,出獄後不但不思悔改,卻依然不務正業,整天吃喝嫖賭、五馬六混。幾個姐姐好不容易給他說了個媳婦,本想他能收收心,好好過日子,誰成想這倆是一對狗男女,因為女的不能生育,除了成天的吵架打仗外,男的是依舊出去鬼混,女的破罐破摔在外賣起騷來。

眼看著這家不像家、人不像人,老大娘姐幾個尋思來尋思去,就托人給他倆從農村買了個繈褓女嬰,希望孩子的到來能讓他倆踏踏實實過日子。

這兩個不省油的燈,一開始靠親戚鄰居、街道政府的接濟還真好了幾年,可孩子稍大些了,兩人又舊病複發,不但繼續胡作非為,後來竟把老輩留下來的唯一房產業變賣吃喝,租了個偏廈子勉強度日。可憐那抱養的女孩,就像一個野孩子、流浪狗一樣,成天在門口瞎玩傻逛,這家蹭一口那家混一覺,眼看到了上學的年齡,卻大字不識幾個,簡單的加減法都不會。

孩子過去陰暗的身世和現今倒黴的境況,讓老大娘姐幾個急在心裏,既感到難過又覺得對不起孩子,可是又都因為家庭負擔挺重,誰都推托不肯收養這孩子。

更可氣的是那狼心狗肺的兩口子,竟然出主意要不把孩子再賣了,要不就幹脆送孤兒院。

最後,還是老兩口狠狠心、咬咬牙,把孩子收養了過來。退休前,老兩口的工資還能維持供孩子生活念書,可退休後那點微薄的退休金,供養孩子就有些捉襟見肘了。

於是這才有了老兩口在中廟風吹日曬、酷暑嚴寒長年擺攤賣貨的現在。

有人說:“你們老兩口這是積德行善,好人有好報,將來孩子長大後,一定會報答你倆,掙錢養活你倆的。”

可老兩口的回答是:“說啥呢,俺倆不為報答不報答的,更不是要圖孩子的錢,咱就是圖個心安理得。這孩子以前被自己的家拋棄了,就夠慘了,咱不能再眼睜睜的看著這孩子被咱家拋棄呀,那樣不但咱於心不忍,而且傷天害理會遭報應的。”

其實這就是一件老百姓的家庭瑣事,沒有什麼義薄雲天、偉大高尚。這就是一個有關親情的故事,透著些濃濃的人情味和沉沉的責任感。這個故事的架構也很簡單,就是金錢與良心,但它所折射給我們的卻是不盡的思考:掙錢到底用來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