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高貴的品格源自苦難中的磨礪(4)(1 / 3)

失敗,往往能改善人的性情和強化人的意誌。擁有勇氣和敢於挑戰苦難的人,即使遇到悲傷,他們也能以一種快樂的意境同溫和的性情聯係在一起。約翰·班揚曾說過:“如果失敗是合法的,人們會祈禱更大的苦難,因為它會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幸福。”一位窮困潦倒的阿拉伯婦女,在逆境中表現出來的毅力實在令人驚訝,她說:“當我們觀看神的臉時,我們感覺不到他的手。因此,在我們過於在乎逆境時,我們往往忽視了幸福。”

苦難能磨煉和美化人的個性,教人以耐心和服從,從而提升出最深邃和最高尚的思想。因此,一個人在苦難中磨煉出來的品格,要比在快樂中獲得的品格超出許多。赫爾普斯先生說過:“人類最深邃和最高尚的思想是什麼錘煉出來的呢?它不是人類的學識,也不是商業行為,更不是感情的衝動,而是苦難。或許,這也就是世界上為什麼有這麼多苦難的原因。那些降臨人間轉而掀起洶湧波濤後又恢複平靜的天使,給人類帶來的恩惠,遠不如那些善意地使人們遭受苦難的天使給人類帶來的恩惠多。”

德克懷著勇敢和虔誠的精神寫下了這幾行詩——曾經在地球上生活過的最優秀的人,必定是曾經遭受過苦難的人。

他們溫順、柔和、耐心、謙遜而又精神平靜。

這種人,才是在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第一個真正的紳士。黑茲利特在談到這幾行詩時,說道:“這幾行詩,應該被每一個有良心、有人性、達觀或真正有天才的人牢記在心。”

苦難可以磨煉和產生出品德高尚的人,假如幸福是人生的目標,那麼悲傷就是達到這一目標不可或缺的條件。因此,使徒保羅提出的幾對矛盾描述了基督的生活:“雖然經受了磨煉,但並沒有死亡;雖然充滿哀傷,但時常歡喜;雖然貧窮,卻使許多人富有;雖然一無所有,但卻無所不有。”

痛苦,在生活中並不真正讓人感到一無是處。一方麵,痛苦與苦難相親相愛;另一方麵,痛苦又與幸福毗鄰。因此,痛苦和悲傷一樣,都是手段。苦難其實從一方麵看,它是一種不幸;但是從另一方麵看,它又是一種磨煉。如果沒有苦難,那麼人性中的那些最好的品質就會酣睡不醒。實際上,痛苦和悲傷是一些人獲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是刺激他們的才能發育成熟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雪萊曾經深刻指出:“最為不幸的人被苦難撫育成了詩人,他們把從苦難中學到的東西,轉而用詩歌教給了別人。”如果彭斯真的成了富人,受人尊敬並且擁有輕便的二輪馬車,那麼,他還會吟詩嗎?假使拜倫擁有了幸福的生活,美好的婚姻,成了掌璽大臣或郵政總長,那麼,他還會自由自在地去歌唱嗎?

有時,那些悲傷的人往往也能冷靜地對待生活。有位哲人說道:“悲傷的人深深地知道,任何有所成就的人都曾經受過苦難。”當大仲馬問曾是尼斯米斯的麵包師的拉布爾:“是什麼使你成為一位詩人?”拉布爾回答道:“苦難!”拉布爾先後遭遇妻子的去世、孩子的夭折,他陷入了巨大的悲痛和孤寂之中,最後不得不從詩歌中去尋求解脫。此後,拉布爾將悲傷化作一股創作的力量,先後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尤其是《天使與孩子》,更是以其犀利的眼光詮釋了人類生活的奧秘。加斯克爾夫人的優秀作品,也是在巨大的家庭苦難中創作出來的。有位作家在《科恩赫爾雜誌》上談及加斯克爾夫人時,說道:“在很大程度上來說,加斯克爾夫人的娛樂消遣,是在親人去世之後,從生活的極度空虛和寂寞中解脫出來的。她通過創作一係列的作品,獲得了許多朋友,同時也擴大了自己的交往圈子。”

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許多最為輝煌、最有意義的事業都是在苦難中得以破繭成蝶。為了抑製自己的悲傷,他們有時是為了從苦難中解脫出來,而有時是出於一種責任感。達爾文博士對朋友說道:“倘若我的身體不是像現在這樣虛弱,那麼,我就不可能作出今天的成績。”在談到自己的疾病時,多納博士說:“我經常發燒,因而我時時站在通往天堂的大門口,而且疾病使我處於孤寂和近乎禁閉的狀態中,但是我時時祈禱,也時時在與疾病作著殊死搏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