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附錄《反菜根譚》 (2)(1 / 3)

持錢買水,所取有限,能自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勝用矣。祖德蔭惠,友朋援助,亦為有限。君子處世貴自立圖強,不止圖活己,更欲流澤廣德,尤須自立也。

七一 待人有主心骨

士君子待人有主心骨。主心骨者,理也。愛人不以理,適是害人;惡人不以理,適是害己。

七二 自信人信

自信者,不疑人,人亦信之;自疑者,不信人,人亦疑之。

七三 論知己

一死一生,乃知友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死生貧富轉換之際而始終不渝者,知己也。一生之中得此一人,可以不恨。

七四 君子好人之好

君子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人亦好其好;小人短人之短,而忘己之短,人亦短其短。

七五 不開口

俗雲:“莫將閑話當閑話,往往事從閑話生。”阮嗣宗口不論人過,張韓撰《不用舌論》,蓋有見於此,三個不開口,神仙難下手也。

七六 論謗

處世不能無謗,聞人毀己而怒,則譽己者至矣。己之過久不自知,則禍莫大焉。士君子聞毀不怒,謗之無實者,付之勿辯可矣;謗之有因者,非自修弗能止。

七七 苟全性命

諸葛武侯所謂“苟全性命於亂世”,“苟全”二字,便有無限功夫。

七八 以財發身

人當以財發身,不當以身發財。

七九 高人一等法

覺人之詐,不形於言,我之詐則高於彼之詐;受人之侮,不動於色,彼受之侮則過於我受之侮。此為高人一等法,亦是人生一大享受。

八〇 論事來事去

洪氏雲:“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此言偏矣!要之視何事。君子於事,有未雨綢繆、防微杜漸者,若事來始用心,則危矣殆矣。有銘心鏤骨、家祭毋忘者,若事去而心空,則鄙矣俗矣。

八一 學古

漢人之雄武宜於建功,晉人之風流宜於涉世,唐人之氣度宜於立誌,宋人之道學宜於敦品,明人之聰明宜於精技。

評議卷三

八二 文人多大言

古來文人多大言不慚。瀟灑如太白雲:“如逢渭川獵,猶可帝王師。”嚴謹如子美雲:“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明道如康節雲:“唐虞揖遜三杯酒,湯武征誅一局棋。”試問其人果能為帝王師、有致君堯舜之才乎?唐虞、湯武之事果如棋酒乎?則又未必也。以胸襟眼界視之,莫若以大言不慚視之也。

八三 手技

古來學問家,雖不精書,而其書自有書卷氣,故書以氣味為第一,不然但成手技,不足貴也。

八四 中國有史而無士

何謂史?考之古製,通六書者為史。何謂士?在行伍者為士,故有甲士、士卒之稱。兩漢、三國時為士者尚知士之本義,古製亦尚存,故宰相猶以劍履上殿。自唐以後,古製漸泯,乃以能文章應科第者為士,於是名則為士,實則為史。士之本義全失矣,中國亦有史而無士矣。

八五 尼山本義

洪氏雲:“尼山以富貴不義,視如浮雲;漆園謂真性之外,皆為塵垢。夫如是,則悠悠之事,何足介意?”此論大背尼山本義。按洪氏“悠悠之事”當包括富貴。尼山所雲特指不義之富貴也。《論語·述而》雲:“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可見聖人於富貴亦介意焉。

八六 押韻與人

凡詩押啞韻而能響者,其人必貴顯;押險韻而能穩者,其人必安善。

八七 識之高下,人之高下

洪氏雲:“識是眾欲之本,要力掃除。”一部《菜根譚》,無非授人以眾識,曰“掃除”者,矯情也。識者,了別也,神知也。識之高下,亦人之高下。至高之識者,即聖人也。

八八 脫俗與隨時

士君子作人自然脫俗,脫俗處即矯俗處;應事往往隨時,隨時處非趨時處。

八九 寧受人毀

寧受人毀而不毀人,寧受人欺而不欺人。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於戈兵。

九〇 榮辱死生

求榮者必厭辱,畏死者必貪生,此為世俗人情也。惟士君子知榮守辱,知死重生,一以道義識之。

九一 對待非理與妄念

非理外至,如洪濤倒海,當砥柱屹立,勿作隨波逐流;妄念內興,如狎朋誘飲,當嚴襟拒之,莫縱點滴之欲。

九二 人之流品

人之流品高下,不過在見己之過、見人之過、誇己之善、服人之善數事而已。縷言之,但見己之過,不見世人之過;但服人之善,不知己有一毫之善者,此上流也。見己之過,亦見世人之過;知己之善,亦知世人之善,因之取長去短,人我互相為用者,其次焉者也。見己之過,亦見世人之過;知己之善,亦知世人之善,因之以長角短,人我分疆者,又其次焉者也。世人但見人之過,不見己之過;但誇己之善,不服人之善者,此下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