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國樹—銀杏,天之大,地之廣,無奇不有。傳統習慣的差異,各地區對銀杏的叫法不一。如:有叫公孫樹的,有叫長壽樹的,有叫飛蛾葉的,有叫佛指甲的,有叫靈眼的,有叫聖果的,有叫龍眼的,有叫鴨腳樹(鴨腳子、鴨掌樹、鴨蹼樹、)的,還有叫什麼枰或平伴、千扇樹、樹王……真乃名目繁多,數不勝數。其實這些名子的由來大都跟樹形、果形的特征有關,其最通常的叫法還是“白果樹”。
“白果樹”,這是一種極不尋常的神奇樹種。從現代社會,追溯到幾千萬年、幾億年前,任何時代的變遷以及曆朝曆代的帝、王、將、相,以及各類名流之中,可能沒有人能夠說清楚“白果樹”真正的來曆,和它曾曆經的滄桑坎坷歲月。即使有,也不曾多見,能知道的也未必了解那麼的全麵。
有誰知曉白果樹,他(她)曾漫無天日地離鄉背井、流離失所;他(她)曾千辛萬苦,嘔心瀝血、舍生忘死地造福於民;他(她)曾千方百計、想方設法,不辭辛勞地潛心培植過這一神奇童話般的神樹;他(她)曾有高瞻遠矚、雄輝壯舉、震撼天地的遠大抱負;他(她)曾精心研製葉、果實食用、藥用流傳後世不同凡響她的實用價值。還為後人總結了對這種樹種適應的土壤、環境、光照、水分、施肥、排灌、病蟲害防治等一係列不同的管理方法及各方麵的要求。
因而,方使這種樹種被當代人美其名曰為:“活化石”、“白果神童”、“長生果”、“搖錢樹”、“靈丹妙藥”、“銀香木”、“長壽樹”……使這一奇特的樹種留存於天地,永世不衰。而今,凡是有大麵積“白果樹”種植的地方,均被逐步開發為“環境優美的旅遊勝地”。由政府出麵進行招商引資,各處都掛出“中國銀杏之鄉”、“天下銀杏第一鄉”、“中國銀杏在某某”等招牌,皆稱之為“中國銀杏之鄉”。何謂言之,名之其所?甚至,有的地方還列舉了不少近代曆史中的名人為己打造出旅遊品牌亮點,以此來弘揚和發展當地白果旅遊資源和寶貴財富。
據有關資料記載銀杏的起源、演化分布和發展,大致的情況如下:銀杏的祖先,可追溯到億萬年以前。有人說,銀杏起源和分布大約是在我國浙江西天目山的狹小的山穀。森沃德(Seward,1936)認為“中國即使不是銀杏目前的產地,也是最後的天然地”。
據化石資料,地球上原始的陸生植物—裸蕨剛出現於四億年以前的古生代誌留紀末期。蕨類植物從泥盆紀初興起至三億多年以前的石灰紀,已在炎熱濕潤地區形成森林。與此同時,也出現了繁殖的裸子植—種子蕨和亞鬆柏類、鬆柏類以及其他裸子植物的發展。美國發現的石炭紀化石,記載的二歧葉屬(DichophyIIum)可作為銀杏類植物最古老的代表,因為它的營養枝和木質與銀杏目相似。比較可靠的銀杏類化石為早二迭紀的毛準狀葉屬(Trichopitys),該屬植物的葉比二歧葉屬細長,種子(胚珠)著生在出自葉腋的分枝上。在二迭紀出現的楔拜拉屬(Sphenobaira)化石無明顯的葉病,和銀杏不同。至晚三迭紀,出現似銀杏屬(ginkgoites)、拜拉屬(baiera)、準銀杏屬(ginkgodium)等,這些屬曾在地球上廣泛分布,並和現代銀杏。在第四紀冰川之後。僅在我國亞熱帶山區亞陵保留下來一種。據有關文獻記述。浙江西天目山中,湖北的大紅山、白兆山、三裏山南章、洛陽、平壩較為集中。安徽、河南交界的大別山有少量散生的銀杏自然群落,以及雲南、貴州、廣西、四川等省的邊遠地區有零星的大銀杏樹。現在的銀杏分布,大都屬於人工栽培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