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卷 第一章 和尚與嬰兒(1 / 2)

天啟二年初春,正是鶯飛草長,萬物複蘇的好時節。

天啟是當朝皇帝的年號,國號稱大成。王朝初創,百廢待興,統治者推行輕徭薄賦的政策,老百姓的負擔有了一定程度的減輕。

某日清晨,伴隨著嵩山少林寺的晨鍾響起,太室山山腰的茅草屋內傳來嬰兒的啼哭。近半月來,幾乎每日如此。一間茅草屋,孤零零地矗立在山腰,甚是突兀。

茅草屋內,一個穿著粗布僧衣的中年和尚抱著一個嬰孩,一邊哄,一邊喂著稀粥。

“小覺苦,不哭,不哭,來吃一口。”

“嗯,好,乖,再來一口。”

嬰兒果然停止了啼哭,大口大口地吃著中年和尚小勺喂的稀粥,一邊吃,一邊吐著舌頭,還時不時咧嘴衝著中年和尚笑著。每當此時,中年和尚眉眼才完全舒展開來,眼中盡是溫柔。

好在茅草屋遠離世俗,否則世人肯定以為這個和尚養了個私生子。那些好事的三姑六婆必定會每天戳和尚的脊梁骨了。遠離世俗確實少了很多麻煩。可話又說回來,即便身處世俗之中,以中年和尚幾十年的修為和心性,自然也不會在意這些流言蜚語。

和尚是少林僧人,法號智仁,今年四十有二,三歲開始在少林寺修行。一身道行無比精深,同輩之中,除了少林主持智慈大師,無人能出其右。智仁大師自三十六歲起,開始入世修行,足跡遍布大江南北。沿途行俠仗義,懲治貪官汙吏,救濟窮苦百姓,俠名遠播,江湖中人尊稱其為“仁德尊者”。

小嬰兒的來曆,自要從天啟元年說起。自智仁大師入世修行之日起,無論身在何處,他都會在臘八那天趕回少林,同師兄弟們一起過臘八節。

天啟元年臘月初,同往年一樣,為了能與師兄弟們一起喝臘八粥,智仁大師正風塵仆仆地往少林寺趕。初七,大師回到嵩山,但見天色已晚,索性就在太室山山腰上的茅草屋住了一宿。這茅草屋是大師幾年前在此修行搭建的。

臘月初八清晨,智仁大師聽到屋外有嬰兒啼哭,開門一看,發現門口躺著一個嬰兒,旁邊還有一個包裹。嬰兒被裹得嚴嚴實實,隻露出一張小臉,此時已經哭得稀裏嘩啦。大師立刻將嬰兒抱進屋來,隨手把包裹也拎了進來。小嬰兒進屋後,竟然不哭了,眼睛四處打量著,還衝著大師笑。大師頓時童心爆棚,逗起嬰兒來,也不著急去喝臘八粥。不大一會兒,小嬰兒估計是累了,安心的睡著了。

智仁大師將嬰兒輕輕地放在床榻上,用棉被蓋好。然後,大師翻看了那個包裹。包裹裏麵是一些嬰兒的衣物和用品。除了衣物,還有一封信,信封沒有封口,封麵上寫有“仁德尊者親啟”的字樣。大師取出信紙,隻見信上寫著:

尊敬的仁德尊者:

見信安!妾乃一女流之輩,今走投無路,然最壞之結局不過一死耳,唯有一稚兒放心不下。素聞仁德尊者仁義無雙,今將小兒托付於您,望尊者將其撫養成人。雖知此等請求有點強人所難,然妾在世上幾無可托付之人。萬望尊者憐之,他日若蒙上天不棄,妾當親自登門,致以重謝。若妾身死,自當結草銜環,以報厚恩。

妾兒生於天啟元年冬月初一,尚未取名,請尊者賜之。包裹內有嬰孩衣物可供替換。妾兒尚幼,喜食母乳,若條件允之,望尊者尋一乳母喂之。如若不然,米湯稀粥亦可養之。

願大師一生安好,願吾兒一生平安喜樂。

苦命婦人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