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藥酒養生全攻略(1 / 2)

人類最初的飲酒行為雖然還不能夠稱之為飲酒養生,但卻與養生保健、防病治病有著密切的聯係。學者一般認為,最初的酒是人類采集的野生水果在剩餘的時候,得到適宜條件,自然發酵而成。由於許多野生水果是具有藥用價值的,所以最初的酒可以稱得上是天然的“藥酒”,它自然對人體健康有一定的保護和促進作用。當然,這時人類雖然從飲酒得到了養生的好處,但他們可能並沒有明確的養生目的。

(一)酒之性能

酒有多種,其性味功效大同小異。一般而論,酒性溫而味辛,溫者能祛寒、疏導,辛者能發散、疏導,所以酒能疏通經脈、行氣和血、蠲痹散結、溫陽祛寒,能疏肝解鬱、宣情暢意;又酒為穀物釀造之精華,故還能補益腸胃。此外,酒能殺蟲驅邪、辟惡逐穢。《博物誌》有一段記載:王肅、張衡、馬均三人冒霧晨行。一人飲酒,一人飲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飽食者病,飲酒者健。作者認為,這表明“酒勢辟惡,勝於作食之效也。”

酒與藥物的結合是飲酒養生的一大進步。酒之於藥主要有三個方麵的作用:

1、酒可以行藥勢。古人謂“酒為諸藥之長”。酒可以便藥力外達於表而上至於顛,使理氣行血藥物的作用得到較好的發揮,也能使滋補藥物補而不滯。

2、酒有助於藥物有效成分的析出。酒是一種良好的有機溶媒,大部分水溶性物質及水不能溶解、需用非極性溶媒溶解的某些物質,均可溶於酒精之中。中藥的多種成分都易於熔解於酒精之中。酒精還有良好的通透性,能夠較容易地進入藥材組織細胞中,發揮溶解作用,促進置換和擴散,有利於提高浸出速度和浸出效果。

3、酒還有防腐作用。一般藥酒都能保存數月甚至數年時間而不變質,這就給飲酒養生者以極大的便利。

(二)藥酒常用製備方法

藥酒的常用製備方法主要有冷浸法、熱浸法、滲漉法及釀製法。

1、冷浸法:將藥材切碎,炮製後,置瓷壇或其它適宜的容器中,加規定量白酒,密封浸漬,每日攪拌1~2次,一周後,每周攪拌1次;共浸漬30天,取上清液,壓榨藥渣,榨出液與上清液合並,加適量糖或蜂蜜,攪拌溶解,密封,靜置14日以上,濾清,灌裝即得。

2、熱浸法:取藥材飲片,用布包裹,吊懸於容器的上部,加白酒至完全浸沒包裹之上;加蓋,將容器浸入水液中,文火緩緩加熱,溫浸3~7晝夜,取出,靜置過夜,取上清液,藥渣壓榨,榨出液與上清液合並,加冰搪或蜂蜜溶解靜置至少2天以上,濾清,灌裝即得。此法稱為懸浸法。此法後來改革為隔水加熱至沸後,立即取出,傾入缸中,加糖或蜂蜜溶解,封缸密閉,浸漬30天,收取澄清液,與藥渣壓榨液合並,靜置適宜時間後,濾清,灌裝即得。

3、滲漉法:將藥材碎成粗粉,放在有蓋容器內,再加入藥材粗粉量60~70%的浸出溶媒均勻濕潤後,密閉,放置15分鍾至數小時,使藥材充分膨脹後備用。另取脫脂棉一團,用浸出液濕潤後,輕輕墊鋪在滲漉筒(一種圓柱型或圓錐型漏鬥,底部有流出口,以活塞控製液體流出)的底部,然後將已濕潤膨脹的藥粉分次裝入滲漉筒中,每次投入後,均要壓平。裝完後,用濾紙或紗布將上麵覆蓋。向滲漉筒中緩緩加入溶媒時,應先打開滲漉筒流出口的活塞,排除筒內剩餘空氣,待溶液自出口流出時,關閉活塞。繼續添加熔媒至高出藥粉數厘米,加蓋放置24~48小時,使溶媒充分滲透擴散。然後打開活塞,使漉液緩緩流出。如果要提高漉液的濃度,也可以將初次漉液再次用作新藥粉的溶媒進行第二次或多次滲漉。收集滲漉液,靜置,濾清,灌裝即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