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識破窮忙原相(1 / 3)

什麼是窮忙族

相信很多人都會說自己是窮忙族,但究竟什麼是窮忙族,或許沒有幾個人能說出個所以然來。因此,讓我們揭開窮忙族的神秘麵紗,看個究竟吧!

在如今的職場中,窮忙族的隊伍越來越大。那麼,什麼是窮忙族呢?顧名思義,窮忙族就是那些天天忙忙碌碌,卻收入不高的一族“窮人”。窮忙族來自英文單詞“working poor”,原指那些薪水不多,整日奔波勞動,卻始終無法擺脫貧窮的人。隨著窮忙族隊伍的不斷壯大,窮忙族主要界定為:每周工作時間高於平均工作時間的三分之二、收入低於全體平均標準60%的一類人。後來,窮忙族的定義又逐漸有了變化,是指那些為了填補空虛生活,而不得不連續消費,之後繼續投入忙碌的工作中,而在消費過後最終又重返空虛的“窮忙”一族。窮忙族並非失業者,有的可能兼了好幾份差事,即使是全職的也可能淪為既忙又窮的人。

為了薪水和生活,許多窮忙族不得不在職場艱辛地摸爬滾打,他們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不斷地複製著這種狀態:隻要一邁進公司的大門就感覺一直都處在忙碌之中,腦海裏都是需要處理的事情,連上廁所、喝杯水的時間都沒有,還經常犧牲休息日自願加班加點地趕工作。遺憾的是,窮忙族投入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卻沒有拿到更多的薪水,更不要說晉升了。

下麵我們看看這幾位典型的窮忙族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

事例一:崔明明,女,26歲,前台服務人員。

崔明明在一家大酒店工作已經五年了,以她的工作年限和經驗按理說差不多能清閑一些了,但她現在卻覺得自己越來越忙,事情也越來越多,而且她每天不敢有絲毫懈怠。崔明明剛進這家酒店工作的時候,酒店剛成立不久,由於生意並不忙,她隻負責與客人打交道,辦理接待、退房、換房、前台登記、餐飲預訂等工作。後來,酒店的客流量逐漸增加,她的工作壓力也隨之增大,一些她職責外的瑣碎工作也被牽扯進來,她每天把分內的事處理完了之後,領班又會安排許多事情讓她去做。崔明明經常累得要死,還得忙著加班,有時就算身體不舒服她都不請假,照樣工作。即使很努力地賺錢,她仍然是沒等到下個月發薪水就囊中羞澀了。想想自己幾年來的辛苦,薪水沒增幾個,職位還是如此,崔明明就頭大。

事例二:邵雲楓,男,24歲,保險銷售員。

邵雲楓大學畢業兩年了,是鄭州一家人壽保險公司的銷售人員,他工作上格外賣力。他所從事的工作是與人打交道的行業,銷售合同的保單條款往往非常複雜。邵雲楓曾說:“幹我們這行的基本工資不多,主要靠業績拿薪水,為了贏得更多的客戶,我需要不斷請教同行業的資深前輩獲得一些不外傳的經驗。當然,請教他們後總要請他們吃頓飯吧,高檔飯店去一趟,一個月四分之一薪水就沒了。當然,在與許多客戶麵談時,飯局的買單也是由我來承擔。再加上自己吃、穿、住、用、行的消費,每月薪水幾乎耗盡。”為了能多掙點錢,邵雲楓隻能努力工作,每天很晚還忙著處理保險業務,連增強專業知識的時間都沒有。眼看著身邊的同事一個個晉升、加薪,邵雲楓真夠著急,卻不知如何改變自己目前的窘況。

事例三:李莉莉,女,25歲,文秘。

李莉莉是一家國際貿易公司的職員,采購、發貨、訂機票、收發快遞、維修、衛生、安全維護等等瑣碎事情一律由她負責。但是細想起來,自己在單位三年都沒有加薪了。每月兩千來元薪水,一眨眼就花光了,不要提買房,日常生活似乎都難以維持,真是越忙越窮。

以上幾個事例中,崔明明、邵雲楓、李莉莉,都是龐大的窮忙族中的一員。其實,在我們身邊,也有不少像崔明明、邵雲楓和李莉莉一樣的人,他們“日理萬機”,卻“錢途”無望。他們每天腳不離地地忙著,超時超負荷地工作,卻看不到成績,也看不到希望。甚至有的人因迫於生計或本身技術含量不高而身兼數職,每天疲於奔命,連充實自己的時間都沒有。他們腦力退化加快,競爭力變弱,這樣惡性循環,到頭來隻能是一場忙碌一場空。

窮忙比貧窮更讓人無奈,他們雖然忙碌,但他們忙得沒有價值,沒有效率,也沒有效益。他們缺乏準確定位,沒有明確的奮鬥目標;欲望太膨脹,缺乏職業規劃;更不會管理自己的時間……這就造成了他們越窮越忙,越忙越窮,陷入窮忙的深淵,無法自拔。你是這樣的窮忙族嗎?如果是,那就趕快想辦法改變自己,脫離這個龐大的群體吧!

你為什麼越忙越窮

很多窮忙族眼看著自己一天天越忙越窮,越窮越忙,他們也很苦惱,但他們從未想過自己為什麼會這樣。由於不知道自己窮忙的原因,他們也就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窮忙狀態。

你是不是一年沒加薪,三年沒晉升,每周工作將近60個小時?你是不是忙來忙去卻依然無力置產,甚至還要擔憂養老金從何而來?你是不是每天忙於上班、工作、下班,周而複始?你是不是臉上總帶著倦容,身子像陀螺一樣旋轉起來就不再停下,然而每月的收入還是入不敷出?如果是這樣,你想過為什麼嗎?究竟是什麼讓你成為一名窮忙族呢?

一般來說,造成一個人成為窮忙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如下圖所示:

盡管造成窮忙族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總的來看,大多數窮忙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未來沒有良好的規劃。因而,當公司客戶調整戰略、家庭生活產生變故、自身素質不能適應環境等情況出現時,他們常常被弄得措手不及,導致工作失誤,境遇急轉直下。

張旭就屬於這種情況,我們看看他是如何淪為窮忙族的:

四年前,張旭大學畢業,到一家貿易公司就職。剛進公司的那段時間,業務並不多,張旭又是一個安於現狀的人,覺得每天坐坐辦公室,工作清閑又穩定,每月2000多元的薪水,雖不高但也過得去。然而,隨著公司經營範圍不斷擴大,以及業務量的逐漸增長,公司對員工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富有能力和才華的新大學生不斷加入,張旭越發感受到壓力。但現在公司事情多起來,張旭想去充電都沒有時間了。

當然,窮忙族的產生不僅有他們自身的原因,也有社會的原因。當今社會,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個體的生存壓力和競爭壓力確實在增強。另外,現實社會存在的“結構性危機”——社會結構,原本是一個“流水不腐”的動態機構框架。社會階層之間,有一條不斷流動循環的“河流”。窮人成為富人或者富人再次變得一貧如洗,大眾變成精英或者精英淪落為草根,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現實卻是,戶籍、收入分配、教育等諸多領域體製性的落後甚至是不公正,逐漸導致精英“寡頭化”和底層人“固化”,階層與階層之間的流動困難。窮人變富越來越難,而草根成為精英近乎是天方夜譚。

在這種社會現實下,許多窮忙族認為,我們的人很多,但我們的機會很少;社會各行業精英所組成的強大方隊,掌握著各層麵的話語權,普羅大眾要想向上流動,除了“窮忙”之外,還有什麼辦法?因此,為了獲得更優質的生存質量、實現更美好的生存未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窮忙族”的隊列中。這就是所謂的“窮忙”。

由於窮和忙,窮忙族似乎與富人的差距越拉越大:富人已經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有更多的時間汲取新的知識,懂得多渠道投資、累積財富,閑暇時還能考證照,念EMBA,加強專業能力,升遷更迅速。而窮忙族還停留在勞動時代,忙於處理事務性工作,對公司產值貢獻不大,薪資水準無法和付出成正比,晉升名單中也很難看到他們的名字。他們為了養家糊口,甚至要兼好幾份工作,沒有時間投資自己,到最後形成惡性循環,很難改變。

到此,你知道自己為什麼越忙越窮了嗎?你是否思考過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其實,雖然我們無法改變根深蒂固的社會因素,但我們可以從改變自身開始,實現自我救贖。

窮忙是自我的迷失

一個人在職場打拚,猶如在無邊的荒原上前行,如果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就無法走向遠方,隻能在原地或近處走來走去,在寶貴的時間裏葬送掉自己的大好前程。

現實中,很多窮忙族常常把自己的思緒搞得一團亂,卻很少有人進行必要的自我調節。在這種混亂的狀態中,他們的工作變得沒有重點,他們不知道自己所為何來,也不知道自己終將怎樣。他們的想法很多,卻不知從何著手。他們思緒混亂,長久下去,便會丟掉眼前的一些機會,變成“為明年而明天”的又窮又忙的人。

可以說,窮忙族窮忙的病根不是時間不夠用,而是自我的迷失。他們每天忙忙碌碌,忙東忙西,忙來忙去,卻收獲甚小。他們不知道自己目前所處的位置,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到哪裏去。由於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和重心,他們隻能取得極小的進步甚至沒有進步。

有一則寓言是這樣的:

在廣闊無垠的蔚藍的大海裏,有一條快樂的魚,它每天都盡情地在海水中遊動。它和身邊許多魚說一些它所經曆的故事。疲憊的時候,它就在水草裏棲息,自由快樂是它的生活原則。事情的改變始於它遇到了另一條魚。那條魚對它說:“我聽說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有一個叫大海的地方,有比我們這裏更寬闊的水域,那裏有許多好玩的東西,隻有到了那裏,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魚。”“真的嗎?”它問那條魚。“是的,你去找找吧。”

於是,那條魚開始去尋找大海。它遊啊遊啊,每天疲憊得要死,並沒有看到它要找的大海。有一天,它累極了,看到一條悠閑的漫無邊際地遊來遊去的魚,就問它:“你知道大海在哪裏嗎?”那條魚一聽就笑了,說:你現在就在大海了呀!”

讀了這則寓言故事,你有什麼感想呢?你是不是也像這條魚一樣,不斷地尋找、前行,直至疲憊得要死,卻不知道自己在哪裏?其實,人生有很多遺憾就是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自己在哪裏、擁有著什麼、什麼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這就是自我的迷失。

想必大家都知道《南轅北轍》這則寓言故事,它講述了一個人要乘車到楚國去,由於選擇了相反的方向又不聽別人的勸告,隻能離楚國越來越遠了。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如果方向錯了,那麼有利條件隻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現代社會是一個講究績效的社會,任何公司和企業需要的都是有能力且有努力方向的人,而不是一味努力但卻南轅北轍的人。不知你是否相信,方向有時比努力更重要,因為方向不對,即使你再努力、再辛苦,你也很難成為你想成為的那種人。

成功之路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沒有方向的帆永遠是逆風的,沒有方向的人生不過是在小範圍之內繞圈圈而已。如果你長時間內在小範圍內繞圈圈,你就無法抵達成功。顯然,與成功無緣的人,當然也不容易得到晉升和加薪的機會。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一個人的方向越正確,他離成功就越近,哪怕是每天前進一點點,也會逐步達到成功的彼岸。相反,一個人如果沒有方向或選錯了方向,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哪裏、去哪裏、要做什麼、能做什麼,那麼,他不管做什麼都是盲目的,也難以矢誌不渝地堅持。最終,他隻能在忙碌中迷茫,在迷茫中忙碌,浪費了太多時間卻一事無成。

因此,一個人不管有多麼忙碌,都要及時矯正自己前進的方向,做到有的放矢。隻有首先選準了努力的方向,才有成大事的希望。這就需要你每天花一點時間問問自己:你現在在哪裏?你要到哪裏去?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什麼才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慢慢地,你就會發現,當你不再偏離自己的人生軌道時,你的忙碌和努力就會變得有價值、有效率、有效益。

窮忙是思維的停滯

德國劇作家歌德說:“誰不用腦子去思索,到頭來他除了感覺之外,將一無所有。”思考,是人類通過大腦的思維活動探求、發現和認識世界的過程。思考在我們的工作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們行動的先導,是決定我們事業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窮忙族每天忙忙碌碌,卻忘記了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那就是思考。他們思維停滯,隻會悶頭悶腦地做事,不尋求發展,遇到問題時不想著去解決,而是坐以待斃,這是他們窮忙的重要因素,也是他們很難在工作中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我們常說:“窮則思變”,這裏的“窮”可以理解為是被生活所迫;可以理解為是身處逆境、絕境;也可以理解為是對現狀不滿,但我們更希望把它理解為是遇到問題主動思考去尋求解決的方法,創出一條新路,而不是被逼無奈、不得不去做的被動。

善於思考、勤於思考是每個成功人士都應具備的良好習慣。

開普敦·布朗先生之所以能發明聞名世界的懸索橋,就得益於他勤於思考。他當時受托設計一座大橋,為了能設計出一座造價低廉而又新穎的大橋,他花費了很長時間來思考橋梁的結構問題,並畫出很多效果圖來反複比較,卻很久沒有找到滿意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