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跋(1 / 2)

如果“其實”和“也許”

陳彥青(清華大學藝術學博士)

“喝茶!”

我對麵坐著幾個人,燈光很暗,臉麵並不清楚,但這不妨礙我知道他們是誰。

“呂埴,聽說你又杜撰了個故事?據說這回倒了黴的是那個叫紂王的帝辛?”

我泡著茶,這壺一斤三百的叫作大紅袍的茶已經被傳說為十萬上下的“金駿眉”了,可我依然喝不出傳說中的味道!傳說有時真的當不了真的,可是,傳說本身就是一種味道。

“其實,很多年前我也寫過小說的,似乎我的第一個小說就是因為看了《封神演義》和《平妖傳》後一時頭腦發熱的結果,主角當然是個神仙和妖怪的結合體,一個很實在的故事,不過兩三百字的樣子。當然,我爺爺也一時間頭腦發熱認為我注定要成為大作家的,當然也就把這一頁紙不到的小說夾在他藏書不多的書架裏那本《金陵春夢》裏,雖然那時候我不過十歲上下。當然,二十多年後這頁紙的去處就像我爺爺的靈魂一樣,知道他一定在某處,可就是無法找到!當然,他老人家也沒想到,這麼多年過去了,我還是沒能成為他想象中的樣子。”

“也許,你根本就沒寫過它!”

說著話的不是呂埴,是那個當了很多年“國軍”飛行員的台胞林秀雄,他的聲音不出意外的就像我在張大春的《如果林秀雄》裏麵想象到的那樣,如果張大春寫的是真的話。

“一定寫過的,這是我誌存高遠的開始,怎麼可能記錯了呢?”

“這可不一定,如果我知道張大春這麼糟踐我的話,我當年和他透露的往事也許就是另一個樣子了。”

“是啊,《如果林秀雄》通篇都是‘如果’,可我看著卻像是真的。可是呂埴,我看著你的文字,看起來很實在的文字,感覺上卻是如此的不確定呢?”

“也許,因為他挪動了經典吧。”

說這句話的人用一個很肯定的聲音把這句話中可能的問號變成了句號,讓我一下子模糊了自己的判斷。

“你好像就是寫了《一個人的村莊》的那位吧?”

我雖然語言天賦不好,聽不出他說的是否漢語,反正是某種聲音的表達,卻認定他就是那位新疆的獨活者,我曾經對他描寫中的那個村莊是如此的著迷。

“他怎麼會是寫過《一個人的村莊》的那個人呢,人家說的明明是意大利語!”

有一個聲音來自一個麵目更為模糊叫波多裏諾的家夥,雖然他的聲音聽起來沒多少起伏,可我還是能聽出那種嘲笑的味道!

“他寫的不是《一個人的村莊》,是《看不見的城市》!”

這句話裏嘲笑的味道更濃,雖然他說的是意大利語而我外語水平也差勁,可是他居然還能表達得讓我清楚。我當然也知道《看不見的城市》,可是我哪知道他是馬可·波羅呢?

“馬可·波羅先生!”

話一出口我就後悔了,我知道更大的嘲笑會隨之而來,馬可·波羅隻是《看不見的城市》裏麵的敘述者,寫它的人應該是叫卡爾維諾的!

“對不起,卡爾維諾先生!我錯了!”

“你是錯了,可是原先是對的。我是馬可·波羅啊!卡爾維諾先生不過是在很多年以後給我的敘述加上了一個看起來注定成為經典的名字,就好像他在《為什麼讀經典》裏麵描述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