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3)

第一計瞞天過海

【原文】

備周則意怠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②。太陽,太陰③。

【原按】

陰謀④作為,不能於背時秘處行之。夜半行竊,僻巷殺人,愚俗之行,非謀士之所為也。

如開皇九年⑤,大舉伐陳。先是弼⑥請緣江防人,每交代之際,必集曆陽⑦,大列旗幟,營幕蔽野。陳人以為大兵至,悉發國中士馬,既而知防人交伐,其眾複散。後以為常,不複設備。及若弼以大軍濟江,陳人弗之覺也。因襲南徐州⑧,拔之。

【注釋】

①備周則意怠:備周,防備嚴密、周到;意怠,鬥誌鬆懈。②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依據《易經》,太極生陰陽兩儀;兩儀生四象,陰生太陰與少陽,陽生太陽與少陰;故陰陽相互包孕,而不互為對立。世間事理,也是如此。③太陽,太陰:兩儀之兩極共存,暗示至陰之術,可以用來做至陽之事;至陰之術,可以轉化為至陽之效果。反之亦然,至陽之術,可達到至陰之目的。④陰謀:計謀。⑤開皇九年:隋文帝年號,公元589年。⑥弼:賀若弼,隋將。⑦曆陽:今安徽省和縣地區。一作“廣陵”,今江蘇揚州市。⑧南徐州:今江蘇鎮江市。

【原文今譯】

防備非常嚴密時,更容易麻痹大意;對於習以為常的事,就會失去警戒。秘密常常潛藏在公開的事物裏,並非存在於公開暴露的事物之外。公開暴露的事物發展到極端,就易形成最隱秘的潛藏。

【原按今譯】

要使計謀獲得成功,不能夠指望在秘密的時間和偏僻的地方實施。半夜裏去搶東西,在偏僻的小巷殺人,是一種愚蠢粗俗的行為,不是有智謀的人所能做的。

比如隋朝開皇九年,隋大舉進攻陳國。開始時,隋將賀若弼規定所有沿江守備部隊,每次調防時都必須在曆陽集中,並且要插上許多旗幟,營帳布滿原野。陳國人以為隋軍要發動進攻了,便調遣兵馬,準備應戰。後得知是隋軍換防,就把結集的部隊撤了回去,以後習以為常,不再防備了。等到賀若弼率大軍渡江時,陳國人還沒有察覺。隋軍襲擊陳國並順利地攻下了南徐州。

【通解】

此計典故出於《永樂大典·薛仁貴征遼事略》:“北路太宗禦駕兵三十萬,令張士貴前部總管,取鬆亭關。路過了遼東……帝歎曰:遼河水,西去長安五千裏。帝有悔心。數日,至海岸下寨。帝視海水汪洋遠窮,東望高麗,隔海千裏,如何得過?悔不納房、杜之言;帝宣諸總管上禦寨,問過海之計。敬德曰:乞問張士貴。帝問

張士貴曰:卿有計否?士貴曰:臣當思之。諸總管皆散。士貴歸寨,請劉君昂議之……君昂曰:乞問仁貴,必有奇謀。士貴請仁貴至帳下……仁貴見問,叉手遂言:告總管,今天子隻憂大海為阻,難征高麗,仁貴用一計,教千裏海水,來日不見半點兒。上至天子,下至小卒,如登平地,安穩過海,意下如何?張士貴欠身離坐,下帳執貴之手,言:引你去禦寨上見帝,慢慢說道甚。

仁貴附耳低言道與,士貴大喜。請總管都來見帝,太宗再問過海之計有無?近臣奏曰:有一豪民,近居海上,特來請見駕,言三十萬過海軍糧,此家獨備之。帝大喜,宣老人至帳上,問其言。帝領百官隨之至海邊來,見其萬戶皆一彩幕遮圍。其老人東向倒步,引帝入室,皆彩繡幕,地鋪茵褥。帝坐,百官進酒,帝喜。但覺風聲四麵波響如雷,杯盞傾側,身居動搖良久。帝不曉,令近臣揭帳幕視之,但見清清海水無窮,帝急問曰:此乃何處?張士貴起而奏曰:此乃臣過海之計,得一風勢,三十萬軍乘船過海,到東岸矣。視之,果在船上,將扣東岸……”(影印本《永樂大典》第五十六本第十六頁)

“瞞天過海”,實際上是利用人們對待社會現象的習慣定勢,對司空見慣的現象常常熟視無睹、深信不疑的心理,以假亂真。具體而言,也就是在外表上裝作就要采取行動,使對方保持警戒之心,但實際上卻不采取任何行動。如此反複偽裝,使對方誤以為這僅僅是虛張聲勢,而慢慢怠於警戒。這時即刻抓住對方的疏忽,乘虛而入,製對方於死地。

瞞天過海的關鍵在於“瞞”。瞞得過則萬事大吉,瞞不過則弄巧成拙。但是,“瞞”不是最終目的,而是“過海”的必要手段。此計中的“天”指對自己構成威脅的對象。要善於抓住“天”的弱點施謀設計,使“天”變成聾子和瞎子。用“瞞”解除了“天”的威脅,“過海”也就不成其為難事了。

瞞天過海的情形很多,大而言之,可以理解為以下含義:

(1)以假亂真蒙騙敵人。這是一種被優先采用的策略,就是向敵人出示一定的假象,而把真的行動或意圖掩護或隱蔽起來。此法之所以被廣泛采用,是因為虛假的東西很容易製造,而且付出極小的代價就能收到很好的蒙騙效果。

(2)隱藏行跡自由行動。敵人總是根據我們的行蹤來判斷我們的意圖,根據我們的行蹤來對我們施以幹擾或攻擊。如果我們把行蹤隱藏起來,那麼對方就無法判斷我們的行動方向和位置。我們就可趁此有利的形勢“為所欲為”,而不受任何幹涉。

(3)以公開行動混淆視聽。將秘密的行動掩蓋在公開的行動之下,把敵人的注意力轉移到公開的行動上來,而使其忽略在這種公開行動中隱藏的秘密行動。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很難做到不露出蛛絲馬跡,所以我們以公開行動拋頭露麵,會使敵人失去警覺,這更有利於我們實施計謀。

【運用】

重耳酒醉被遣

重耳是春秋時期晉國公子,父王晉獻公因為聽信寵妃驪姬的讒言,派人追殺他,重耳在狐偃(字子犯)、先軫和趙衰等大臣護衛下逃亡到狄國,一直在那裏住了12年之久。

晉獻公死後,重耳的弟弟公子夷吾做了國君,就是晉惠公。夷吾擔心重耳回國爭奪君位,就派人到狄國刺殺重耳。年已55歲的重耳隻好和隨從們逃離狄國,繼續漂泊。

重耳一行人流落到齊國,受到了齊桓公的盛情款待。齊桓公為他置辦了闊氣的住房,20輛四匹馬拉車,還為他娶薑氏為妻,餐餐享用精美的飯食。生活安逸的重耳意誌開始消沉,他不想回晉國了。

跟隨重耳逃亡的大夫子犯、趙衰等人,個個都是愛國良臣,他們念念不忘晉國的複興。有一天,他們在一棵桑樹下商議辦法,打算讓重耳離開齊國。

不料正在采桑葉的侍妾聽到了這件事,就把這件事告訴了重耳的妻子薑氏。薑氏殺死了侍妾,然後對重耳說:“公子有遠大的誌向,打算離開齊國,我很高興。我已經把侍妾殺了,不會走漏風聲的……”

重耳感到驚訝,因為他並沒想過離開齊國和愛妻。薑氏耐心地勸他:“你趕快走吧,留戀妻子,貪圖安逸生活,會敗壞你的名聲。隻有心懷四方之誌,你才會有前途!”但是重耳不聽勸告,隻想留在齊國過好日子。

薑氏沒有辦法,隻好與大夫子犯他們再商量對策。

第二天晚上,薑氏設宴擺席,陪重耳飲酒。薑氏頻頻舉杯敬酒,重耳開懷暢飲,夫妻二人沉醉在恩愛歡樂之中。此時,重耳的隨從們也在分頭忙碌著:趙衰等人秘密出城,在郊外等候;子犯等人悄悄將車子隱藏在宮門外。

興奮不已的重耳將一杯杯美酒一飲而盡,很快就酩酊大醉。薑氏趕忙叫人通知了子犯。大家將重耳抬上了車子,在他不知不覺中離開了齊國。

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19年的公子重耳,在秦國的援助下回到晉國繼任國君。

晉文公知人善任,重用良臣,采納群臣減輕賦稅、發展農業等政策,晉國國力很快強盛起來。晉文公本人也名盛一時,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第二個霸主。

信陵君竊符救趙

戰國時期,公元前260年,秦國和趙國為爭奪上黨郡而發生了有名的長平之戰。

當時,趙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替代老將廉頗為將,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舉出擊,被秦國大將白起率領的秦軍包圍,趙國軍隊40多萬人被秦軍坑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