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個寓言故事:一隻鴿子老是不斷地搬家。一次,斑鳩看見了,問:“你不是剛搬來幾個月嗎?”

鴿子說:“我每次新窩住了沒多久,就有一種濃烈的怪味,讓我喘不上氣來,不得已隻好一直搬家。”

斑鳩說:“你搬了這麼多次家根本沒有用啊,因為那種讓你困擾的怪味並不是從窩裏麵發出來的,而是你自己身上的味道埃”

如今,一份工作做滿3年,對於很多職場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熱衷於頻繁跳槽的年輕人,正如這隻不斷搬家的鴿子,不去從自身找原因,在能力有限或者社會化還不充分的情況下,盲目地跳來跳去,就像鴿子在搬家一樣,越來越困惑。

究其原因,大多數人安排職業的時候要麼跟著生活的慣性,要麼遵循社會的熱點,在最初工作的時候對職業規劃沒有任何概念,沒有對自己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生涯規劃進行深入剖析和設計,僅僅憑著既有的認知體係和傳統的就業模式,以一種隨波逐流的方式在職場中漂。在跳槽疲 憊之後才開始重視自己職業發展的問題,這時候發現曾經浪費的沉沒成本如此驚人,而未來卻越發茫然。

從職業角度看,一個人一生中難免要調換幾份工作,但是跳槽必須在具備跳槽資格的前提下才有意義。專家指出,大學畢業後第一個3年中出現的跳槽經曆根本不能為自己加分,即使被錄用也隻能當新手培訓,公司不可能信任地把工作交給他;而畢業後幹滿3~5年以後再跳槽,才能被列為初步有經驗的人員,可以作為熟手錄用。因為,一般來說,在一個崗位幹上3年,才能很好地掌握本崗位所需要的關鍵能力,包括知識和經驗的積累、技能的提高,才能熟悉本行業及本企業的業務流程。在一個企業工作3年以上,才能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及戰略、企業文化等有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工作起來才會遊刃有餘,人的潛能才會最大限度地釋放出來,才可能有更多的晉升機會。

成熟的職場人都應該有這樣的信念:沒有百分百令你滿意的公司,也沒有會糟糕到讓你待不下去的公司。當你糾結於“實在待不下去”的時候,如果你有潛伏的決心,你所呈現的狀態就會完全不一樣,就沒有人會讓你遭遇“被辭職”。當你彷徨於“這家公司不適合我”的時候,要想到如果待在一家公司足夠長的時間,任何公司都會對你職業生涯產生正麵的影響,幫助你實現職業化,幫助你成長,最終幫助你實現職業目標。

對企業來說,3年,象征著你通過了穩定度與抗壓性的考驗。因此,作為職場新人,要有耐心經過這樣一個過程:一年學習,兩年適應,三年有所貢獻。 畢竟,一份工作是否做到了3年,是你在職場創造個人價值的門檻,與其在新職位、低收入的領域內原地踏步式地位移來位移去,不如索性留守一處,積累經驗、知識、能力,韜光養晦到足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