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蘇東坡作弊(1 / 1)

公元一〇八六年,宋神宗趙頊帶著變法未遂的遺憾與世長辭。即位的宋哲宗趙煦,因年齡太小,隻好由高太後臨朝聽政。這時,不斷倒黴的蘇東坡突然“官去亨通”,隨著司馬光等人的上台,他也被召回了汴京。一下子就是翰林學士、侍讀、龍圖閣學士等各種頭銜加身,儼然是“老態新貴”。

曾幾何時,蘇東坡為了一場“烏台詩案”,親戚故舊唯恐躲之不及,如今,連素昧平生的達官貴人都爭著來“敘舊”了。所謂“烏台詩案”,無非是幾個諫官,摘出了他一些諷刺王安石新法的詩句,來加以彈動,他因此而被捕入獄。萬萬想不到這件事竟使他成為反對新黨亂政的“英雄”。

這一下可熱鬧了。他完全掉進了“麵諛”的海洋,走到哪裏,都是一片恭維聲。他的才華突然被發現了,有了蓋世的光彩;他的節操突然被推崇了,成為舉世的楷模。

在家裏也不得片刻的寧靜,絡繹不絕的“麵諛”者接踵而至。“禮單”、“薦條”和恭賀任期的“請柬”象雪片一樣飛來。蘇東坡自然明白,這無非是因為他的“肥缺”連結著他們。他想到了宋太祖“陳橋兵變”取天下,至今百餘年,哪朝不是冗吏充塞,官僚集團越來龐大?道理很明顯,既然要“坐轎子”總得要“抬轎”的。轎夫不厭其多,隻要唯唯聽命,那怕渾渾噩噩,唯知酒色,也可“好官我自為之”。他又想到了自己的那些前任,哪個不是炮製冗吏的能手?他們得到選拔,才之權,就竭盡全力。

雍安插親信,讓親戚故舊充斥於少郡府衙,造成盤根錯節,榮辱與除的局麵。作為當了多年地方官的蘇東坡,深知正是這冗吏成堆的弊病造成了民不聊生的局麵。長此以往,天下事焉能不岌岌可他斜睨著幾案之上的那些“禮單”、“薦條”和“請柬”,心中忽然升騰起一股浩然正氣來。這次他倒真想當一個這樣公正的“英雄”了。

警讓我同流合汙嗎?不!絕不!想我蘇軾自幼飽讀經書;深明大義,仰慕古代仁人誌士的高風亮節,追求先朝聖人哲賢的大同理想,雖說在宦途幾經沉浮,但仍不失為正直士大夫。讀書人的神聖傳統焉能在我這裏變為糞土?我一定不枉法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