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宮的書房齋,渤海國皇帝大茂欽正在看奏折,一位武刺兵來報,這父皇的武刺軍依然是皇家的親信密探。
密探說:“倭國人送給盧州州長石東離一所和花樓,就是曾經倩花宮的地方,是個酒樓,而石東離允許倭國人建設新皇城。”
站在一旁的尚書董半張說:“我覺得這新皇城讓倭國人建設,有些不妥。”
茂欽問:“那你說說看,有何不妥?”
半張回:“屬下認為,倭國雖然與渤海國交往甚好,但也是出於自己國家的利益,他們如今對新羅垂涎三尺,遠交近攻,如果有一天他們對新羅沒了興趣,恐怕建皇城也是對渤海國虎視眈眈的一個信號。”
茂欽說:“有道理,可我本國沒有能工巧匠,這皇宮隻能由鄰國幫忙。”
半張說:“前幾日,甄惜燭客來我府上,說了一些問題,我燭千門的燭客調查,渤海國一半的商隊都由倭國人把持,控製住了一半的經濟路線,所謂的株式武館,打著以武會友的旗號,不斷建立分館,如今已經有兩千多武士。而且與突厥國也有貿易往來。渤海國不管是妓院,酒樓,商鋪,商隊,礦山,市場,都有倭國人在控製。”
茂欽說:“還是你們燭客靠譜啊,可我不想閉關鎖國,但是本國卻無能人,比如說,咱們渤海國的盧州大米,我撥出經費扶持,進入大唐後,名氣剛響亮起來,他們就開始用大唐的次等米冒充盧州大米,以次充好,導致盧州大米臭名遠揚,反而倭國大米有了名氣。”
董半張說:“渤海國位置寒冷,冬季時間長,經濟肯定不如大唐,官僚家族勢力錯綜複雜,官員辦事懶散,沒有好的政通哪裏來的人和,導致渤海國去大唐、高麗、倭國謀生的人越來越多。”
茂欽說:“我父王留下的爛攤子,石東離家族是渤海國最大的官僚家族,太子的親信,我剛登基不久,要慢慢除掉他們,這也是我讓石東離去上京當差的原因。”
董半張說:“還有很多土地被官僚把持,雖然先皇對土地進行了平均分配,但是幾十年過後,如今依然是貧富差距很大,大地主比比皆是,再加上最近實施的封山育林,導致木材加工業破產,沒地的農民隻好出境謀生。”
茂欽說:“環境還是要保護的,也該為子孫後代想想,所以此時不是閉關鎖國的時候,不管是新羅泡菜作坊,還是倭國商隊,他們有技術有經驗有名氣,就有市場,解決了渤海國很多百姓的飯碗問題。飯碗問題才是大事,百姓沒了飯碗,不得天天造反啊。”
半張說:“陛下講的句句在理,可為倭國人做事,咱們渤海人確實低三下四。”
茂欽說:“低三下四也比造反強。其實振興渤海還是在於學堂,不是天天喊振興渤海的口號就行了,在我沒有當皇帝以前,不是經常和燭客們調查民情麼,學堂裏先生的水平確實不高,學識先不說,人品太差。所以我想提高先生的俸祿,用燭客的標準去審核教書先生的人品,希望燭千修為院,在我渤海國建立燭千學院,成為我渤海國最高學府,建立官員和教書先生的人品審核製度。”
半張說:“皇上聖明,我也讚同,書先生的考試,既要對學識進行考試,也要對人品進行考核。而不是一張試卷就成為敬仰的先生。”
茂欽說:“你說的對,這建立燭千學院的事就交給你了。”
半張說:“臣謹記,臣還有一事,這旗殺軍雖然成為我們渤海國一支編製軍隊,但是他們土匪的作風依然沒變,如今旗德雲和倭國往來甚密。”
茂欽說:“哦,旗大人呢,他可是翻雲覆雨的人物,有些事我們皇家不好出麵解決,旗殺軍就處理的很好,比如拆遷。放心,他不會跑出我的手掌心的,你現在重要的是查一查百姓患病的來源。”
半張說:“臣謹記。”
茂欽說:“渤海是以粟末靺鞨為主體兼有靺鞨各部的,並有高句麗、漢族、突厥、契丹、室韋等民族在內的多方民族,我要考慮全局。父皇大祚榮建國初才有編戶十餘萬,人口數十萬,如今人口逐漸增至兩百萬左右,糧食和謀生是當前的大事,至於住房緊缺的事,以後還要從長計議,你退下吧。”
半張說:“臣理解了,先告退了。”
這燭千城說是一座城,隻不過是一座山,裏麵無數的石洞罷了,在這裏,每到農曆十月初十,都會開燭千大會,護守渤海國每個城市的那位燭客都會前來。
這次隻是個每月的小會,由於第三代燭客,盜春、千渡、劉香,三位師尊沒有普渡回來。大家簡單的談了談。
董半張說:“小玲怎麼不進屋?”
小玲說:“我還不是燭客。”
半張說:“你這麼好的心腸早就是了,宣誓的事隻是個流程而已,快進來。”
半張和小玲進了屋,大家都坐在毯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