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如何預防糖尿病並發症(二)(1 / 3)

糖尿病足是如何診斷的呢?

*糖尿病患者,肢端潰爛感染化膿或手足局部變黑壞死,有濕性壞疽或幹性壞疽的臨床表現者。以三種類型及0~5級為診斷依據。

*糖尿病患者肢端合並有神經病變或血管病變的症狀和體征。

*踝/臂血壓指數,比值小於0.9以下。(血壓指數=踝/臂收縮壓值。正常人比值為1~1.4。其比值小於0.9可有輕度供血不足,比值0.5~0.7可有跛行,0.3~0.5可有缺血性休息疼,其比值小於0.3以下可發生壞疽。)

*超聲彩色多普勒檢查,肢端血管及血流量有異常改變。(早期病變:血管腔狹窄低於正常人的25%,血流量少於正常人的35%。輕度病變:血管腔狹窄低於正常人的25%~50%。血流量少於正常人的35%~50%。中度病變:血管腔狹窄低於正常人的50%~70%,血流量少於正常人的50%~70%。重度病變:血管腔狹窄低於正常人的75%以上,血流量少於正常人的70%以上。)

*電生理檢查,運動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

*動脈造影證實,血管腔狹窄或阻塞。

*X線檢查:骨質疏鬆,骨質破壞,骨髓炎,關節病變,手足畸形等改變。

糖尿病足怎樣治療呢?有以下幾個治療原則:

Δ控製高血糖:應用飲食控製,口服降糖藥,必要時使用胰島素使血糖降低到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Δ抗感染:選用有效的抗生素局部應用或靜脈點滴,直至感染得到控製。

Δ擴管抗凝,活血化瘀,改善血循環。常用藥物:凱時、654-2、川芎嗪、複方丹參注射液分期分批靜點,一般每21天為1個療程,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血液黏稠度。

Δ糾正其他並發症,為壞疽愈合創造條件,如酮症酸中毒、低蛋白血症及心腦腎並發症等影響壞疽愈合的不良因素,確保治療糖尿病足順利進行。

Δ外科及血管外科處理:除外科的局部清創,應用抗生素治療外,近年來,隨著血管外科的飛速發展各種治療手段不斷增加,如:動脈重建術:血管搭橋術、血栓內膜切除術、帶蒂大網膜移植術等;介入治療:經皮血管腔內成形術、血管內支架成形術、激光血管內成形術、血栓膠囊取除術、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旋切術等,這些手術最大的優點是保全了患者的肢體,避免了截肢手術。

Δ糖尿病足的高壓氧治療:在上述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可以配合高壓氧治療,臨床上觀察到,高壓氧治療可以加快潰瘍的愈合,盡可能地保留肢體的功能,減少截肢率和致殘率。高壓氧治療糖尿病足的機製可能為:高壓氧可增加血氧分壓和血氧含量,加大組織內毛細血管氧的彌散距離,可迅速糾正缺血組織的缺氧狀態,改善組織代謝,促進患肢側支循環的建立和毛細血管再生,從而改善患肢血液供應,增加營養物質供應,並帶走代謝產物和有毒物質,有利於病變血管的修複和潰瘍的愈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壓氧治療期間應堅持血糖控製等其他常規治療。高壓氧治療可以間斷、反複進行。許多臨床報道證明,高壓氧治療可緩解糖尿病足患肢的疼痛,促使壞死組織幹燥,加快潰瘍愈合,減少截肢。

因此,高壓氧治療可以作為糖尿病足的輔助治療方法之一,在高壓氧專科醫生和內分泌科醫生的共同指導下進行治療,可使糖尿病足部潰瘍的愈合加快,減少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

如何預防糖尿病足的發生呢?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有意識地對足部進行保護。如減肥以降低足部的壓力,不要穿過緊的鞋襪,清晨起床時,要檢查鞋襪,確信鞋襪內沒有異物(如沙子、線頭)再穿,要穿鞋底鬆軟的鞋子;冬天要注意保暖,由於糖尿病患者感覺較差,有時被凍傷了還未察覺;不要用溫度過高的熱水燙腳,不要光腳行走,盡量避免修腳,從而避免足部皮膚損傷的機會;睡覺前要仔細檢查身體的每一個部位,發現損傷和感染應及時處理,不要延誤;另外,經常活動足踝和腳趾,對糖尿病足的預防有一定作用。

臨床研究發現,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尤其是下肢血管閉塞性病變與脂肪代謝紊亂密切相關。早期患者的血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高於正常組;高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與低密度脂蛋白之比則顯著低於正常對照組。試驗證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越重,血脂異常越明顯。因此,努力糾正血脂代謝紊亂,有助於防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的早期病變。

6糖尿病微血管病變

糖尿病腎病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並發症之一,在西方國家已是導致終末期腎衰竭的首位疾病,約占終末期腎衰竭病例的30%~40%。近年我國糖尿病及糖尿病腎病的發病率也顯著上升,因此必須重視防治。在20歲以前確診為糖尿病者,20年後約有50%的機會可以發生糖尿病腎病;而40歲以後的患病者,20年後隻有2%~4%的機會發生糖尿病腎病。這提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更易累及腎髒。

要阻止糖尿病腎病進展,必須進行綜合治療,其中包括飲食治療。糖尿病腎病患者的飲食治療涉及諸多方麵,針對糖尿病需控製碳水化合物入量,腎病需控製蛋白質、脂肪及食鹽入量,並須保證充分熱量,以防止發生營養不良。

☆糖尿病腎病是怎樣發生的?

長期患糖尿病非酶糖化的結果可使患者腎微血管硬化,表現為腎小球硬化,血管通透性增加。最初表現為尿中有蛋白、白細胞及管型,長期蛋白尿可使血中蛋白減少,導致低蛋白血症。血中蛋白質不足以吸收細胞間水分,故發生水腫,當腎小球硬化到一定程度時,就可出現高血壓及尿毒症。而高血壓特別是收縮壓的增高又可反作用於腎小球內壓,使蛋白排泄量增加。近年來國內外積極尋找能早期發現糖尿病腎病的有效手段。如果尿蛋白排出量在20~30微克/分,且無泌尿道感染、心力衰竭、酮症和高血壓,或雖有高血壓但經藥物治療已降至正常,半年內經3次測定均在此水平者,可以診斷為早期糖尿病腎病。但是尿中極微量的蛋白用一般方法不能夠測出,隻有當尿中蛋白>200微克/分時,才能用常規方法測出。

腎小球硬化症發生以後,常有尿糖減少的現象,這是因為腎小球濾過率降低,所濾過的葡萄糖量少,所以尿糖也減少了,但血糖仍高,有可能出現如下不正常的比例:如血糖200毫克/分升(11.1毫摩爾/升),尿糖-;血糖250毫克/分升(13.9毫摩爾/升),尿糖±。出現這類情況,我們應立即想到有早期腎病的可能性,盡管常規化驗尿蛋白“-”,也應提高警惕,此時的胰島素用量應根據血糖水平進行調節,而不應隻看尿糖。

一般認為,從確診糖尿病到臨床蛋白尿(尿常規即可測出的蛋白尿)的出現,大約需要15~20年。每個糖尿病患者都有可能患腎病,因此所有患者都應了解有關知識,很好地配合治療,以提高自測水平和保健能力,在確診為糖尿病腎病之後,要正確對待,保持樂觀態度,嚴格控製飲食,使血糖長期維持在接近正常的水平,這樣可延緩腎病的進展,或者使其保持穩定。如果能早期發現,腎病也是可以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