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如水的豁達:容天下難容之事,則必成人中之傑(2)(1 / 3)

“真倒黴,又塞車了”、“真倒黴,又沒車位了”、“真倒黴,飯裏居然吃出了沙子”、“真倒黴,剛洗了車又下雨了”……諸如此類的小小煩心事,我們每天都在經曆著,卻依然常常為這些天天都在發生的小事而大動肝火,破壞著自己的心情。

人一旦變成怒氣的奴隸,就無法做出客觀的判斷,遇事無法從容冷靜地做出正確的選擇。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通過兄弟的輔佐,劉備終於得到了荊州,在那裏稱帝了。但是,他勝利的果實並沒能保持很久,因為關羽的失誤,荊州被奪,關羽也因此命喪黃泉。

得知荊州失守,劉備憤怒,得知兄弟被殺,他更是怒不可遏,當即決定要討伐東吳為兄弟報仇。

趙雲並不讚成劉備的決定,他勸說劉備:“現在孫權並非首要的敵人,曹氏才是國賊,即便曹操已死,但曹丕卻自立稱帝,現下如果與東吳交戰,勢必沒有精力討伐曹賊,如此一來,會有損大計!還望陛下三思而行。”

趙將軍說得的確有理,劉備也非常清楚,但是手足之情讓他無法釋然。劉備的心中隻有為兄弟報仇的信念,再也聽不進其他意見,因為滿腔的憤怒,他失去了理智,決心要與孫權開戰。

趙雲再勸道:“曹丕篡漢的仇恨是大家的仇恨,兄弟之間的仇恨是私人的仇恨。希望陛下以天下為重。”

誰想趙雲的勸說並不起效,劉備是鐵了心要為關羽報仇了。劉備遂起兵伐吳,欲掃平江東。但最後落得個火燒連營、白帝托孤的下場。

失去兄弟的劉備悲憤交加,已經處於十分急躁的狀態,憤怒情緒讓他失去了理智,因此才會不聽趙雲的一再相勸,最終連吃敗仗,落得白帝托孤的下場。如果當時劉備能冷靜下來,仔細理一下思緒,詳細製定戰略,審時度勢地分析目前情況,那麼局勢肯定能扭轉,不會舊仇未血又賠上性命了。

製怒需要忍耐。忍耐是一種風格,更是一種風度。初學象棋的人總是想著與別人較量,就是觀人下棋時也總想著指揮幾下,被人教訓:“觀棋不語真君子!”不過,這些人很少去仔細思考這“真君子”的含義,還是叫囂著以“棋王”自誇,勝利時手舞足蹈,一招失利便慌張補救,自然,最終他們會成為極容易被打敗的“棋王”。

從象棋中是很容易看出一個人心性的,心浮氣躁者往往都是失敗的一方,而那些手拿茶壺、穩穩當當的人往往都是高手。他們一招走先不會喜形於色,一招失利也不會心慌意亂,人生正是如此,心浮氣躁是人活於世最大的敵人。將心收住,安心看待世界風雲變化,不浮不躁地處理一切事情,你的修養、氣質便顯現出來了。

懂得製止怒氣的人一定有一顆強大的內心。無論是在職場,還是在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讓自己感到不滿的事情,可是有的人會巧妙地化解這種壞情緒,有的人卻由著性子來。不是前者沒有脾氣,也不是他們懦弱,而是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方式較為理智罷了。

5.退一步,就能看到無邊的天,無垠的海

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報複的目的無非隻是為了同冒犯你的人扯平,然而有度量原諒別人的冒犯,就使你比冒犯者的品質更好。”

因此,在麵對別人的有意攻擊時,我們與其情緒激動地反唇相譏,與人爭鬥,不如溫和一點兒,寬容一點兒,坦然自若地去麵對。這樣既能維護好內心的平衡,又能和風細雨地化解矛盾,進而贏得別人的讚歎,何樂而不為。

每個人,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名垂青史的大人物,誰的功績簿上不是毀譽參半?不同的是,有智慧的人懂得非議、毀謗不過是人生的一半,他們可以以寬容的胸懷抵禦來自這一半的負麵力量,從而解放心靈,以全部的精力來創造人生的輝煌。而對於缺乏這樣的智慧的人,一經受非議就急著要洗清自己,做出種種樣子來證明自己,卻不知不覺把自己的全部心力都禁錮在生活中灰暗的那一半之中,有的甚至放棄了本可輝煌燦爛的人生。

有一位名導演,近年來熱衷於執導舞台劇。有一回,一個很刁鑽的記者竟在記者會上問他:“你這樣熱衷執導舞台劇,是不是你拍的電影不賣錢,沒能力拍大片就隻好搞小型的了?”從這位記者的言語中,不難看出他對舞台劇的貶低之意。

這位導演聽後,立刻氣得滿臉通紅,然後大吼著對記者說:“你是個什麼東西?說話長腦子沒有?有你這樣說話的嗎?你是哪家報社的?”說完,他就拂袖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