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 唐詩十五(1 / 3)

春宮怨

〔唐〕杜荀鶴

早被嬋娟誤,欲妝臨鏡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為容?

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相憶采芙蓉。

杜荀鶴才華橫溢,仕途坎坷,終生壯誌未酬。而他在詩壇卻享有盛名,自成一家,擅長宮詞。

由於杜荀鶴長期置身於九華山中,因此吟詠九華山的詩篇很多,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他的詩篇之中有一首題為《秋日懷九華舊居》,流露出了他棄官歸隱九華山的心情和身在異地的戀鄉之苦。

杜荀鶴還有許多詩作是揭露當時社會昏暗、酷吏殘忍、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現實,反映了人民的疾苦。這首《春宮怨》就是其中的一首。其中的“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是曆來為人所推崇的名句。天寶年間,唐玄宗寵幸楊玉環,淫逸無度,詩人以漢喻唐,拉出漢武帝寵幸衛子夫、遺棄陳皇後的一段情事,為自己的諷刺詩罩上了一層“宮怨”的煙幕。此詩寫的不僅是宮女之怨情,還隱喻當時黑暗政治對人才的戕害。

山中寡婦

〔唐〕杜荀鶴

夫因兵死守蓬茅,

桑柘廢來猶納稅,

時挑野菜和根煮,

任是深山更深處,

麻苧衣衫鬢發焦。

田園荒後尚征苗。

旋斫生柴帶葉燒。

也應無計避征徭。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連年征戰,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戰爭奪走了很多人的生命,詩中這位農家婦女的丈夫也在其中。這迫使她孤苦一人,逃入深山的破茅屋中棲身。她雖然年紀輕輕,但苦難的煎熬,使她的鬢發早已焦黃枯槁,身上粗糙的麻布衣服和憔悴的麵容讓她看上去更顯蒼老。然而,對這樣一個孤苦可憐的寡婦,統治階級也不放過對她的榨取。由於戰爭的破壞,桑林伐盡了,田園荒蕪了,而官府卻照舊逼稅和“征苗”(在糧食未成熟前征收的附加稅)。可憐的寡婦為了生存,隻能挖野菜,連菜根都一起煮了吃,連燃生柴都要帶著葉子一起燒。她是不堪忍受苛捐重賦才逃到了深山中,但還是難以逃脫剝削的羅網。

貧女

〔唐〕秦韜玉

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

誰愛風流高格調,共憐時世儉梳妝。

敢將十指誇針巧,不把雙眉鬥畫長。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

《貧女》是一首貧女訴說她處境悲慘和難言苦衷的詩,作者著意刻畫貧女持重清高的品行,對貧女給予深切同情,也寄寓著作者的不平和感慨。

全詩為貧女自白,語言質樸。詩中“共憐時世儉梳妝”中的“時世儉梳妝”是中晚唐時期婦女們喜愛的妝飾,又叫“啼妝”。時世妝是由當時的西北少數民族傳來,其特點是麵部不施粉,兩頰不施腮紅,僅以黑色的唇膏塗在嘴上,把兩條眉毛畫做“八字形”,人看起來像在悲啼。所以有了“啼妝”的名字。

這種妝容在當時極為流行,特別被貴族婦女所推崇,在長安及其他城市廣為流傳。但由此詩看來,在當時無論是富貴女子還是貧窮女子,都曾卷入時世妝的風尚之中。這股風尚一直持續到五代時期,到宋代就已經很少了。

社日

〔唐〕王駕

鵝湖山下稻粱肥,

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歸。

社日是古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日。漢以前隻有春社,漢以後開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為社日。古代百姓不但通過社日活動表達他們對減少自然災害、獲得豐收的良好願望,同時也借以開展娛樂。在社日民眾集會競技,進行各種類型的作社表演,集體歡宴,非常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