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為人大度,語帶寬容(2 / 2)

清代康熙年間,當朝人稱“張宰相”的張英與一個姓葉的侍郎,兩家毗鄰而居,葉家重建府第,將兩家公共的弄牆拆去並侵占三尺,張家自然不服,引起爭端。張家立即寫信給京城的張英,要求他出麵幹預。張英卻作詩一首:“千裏捎書為堵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老漢見信即命家人退後三尺築牆,而葉家深表歉意,也退後三尺。這樣兩家之間即由從前的三尺巷變成了六尺巷,於是“讓一讓,六尺巷”被百姓傳為佳話。

藺相如是戰國後期趙國人,他本是趙國宦者令繆賢的門客,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後,一躍成為趙國的上卿。

廉頗是趙國上卿,多有戰功,威震諸侯。藺相如卻後來居上,使廉頗很惱火,他想,我乃趙國之大將,身經百戰,出生入死,有攻城野戰之大功,你藺相如不過動動三寸不爛之舌,竟位居我上,實在令人接受不了。他氣憤地說:“我見相如,必辱之。”從此以後,每逢上朝時,藺相如為了避免與廉頗爭先後,總是稱病不去。

有一次,藺相如和門客一起出門,老遠望見廉頗迎麵而來,連忙讓手下人回轉車子躲避開。門客見狀,對藺相如說:“我們跟隨先生,不過是仰慕先生的高風亮節。現在,您與廉頗將軍地位相同,而您見了他就像老鼠見了貓一樣,就是一般人這樣做也太丟身份了,何況一個身為將相的人呢!連我們跟著先生也覺得丟人。”藺相如問:“你們嫌我膽小,你們說廉將軍和秦王相比,哪個厲害?”門客答道:“秦王厲害。”藺相如說:“既是秦王厲害,我都敢在朝廷上嗬斥他,侮辱他的大臣們。難道我連秦王都不怕,卻單單怕廉將軍嗎?”藺相如接著說:“我想強秦不敢發兵攻打趙國,是因為我和廉將軍在位。如果我們兩人爭鬧起來,勢必不能並存。我之所以這樣做,是把國家利益放在前頭,把個人的事放在後頭啊!”門客恍然大悟。廉頗聞之,深感內疚,於是負荊請罪,與藺相如結為“刎頸之交”,演出一幕千古流芳的“將相和”。

藺相如之所以被世人所稱道,正是因為他心胸寬廣的高貴品質。也正是他的寬容,使他能夠忍小辱而顧全國家大義,最終成就了“將相和”的千古美談。

在現實生活中,那些小肚雞腸、睚眥必報的人向來為人所不齒,而那些寬宏大量、待人以寬的人往往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推崇。在社交中,要想贏得他人的友誼和真心,你就應該在言語間袒露你的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