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說話者在進行言辭表達的時候,要認清自己的接受對象的教養層次怎麼樣,盲目表達不僅達不到交流的目的,甚至會弄巧成拙、貽笑大方。說話者麵對接受對象時,一時間不能確定其教養程度的話,所表達的言辭應力求通俗化、大眾化;那種故作深沉、吊書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4.看地域說話。指的是接受對象所處的地理位置,包括國別、省別、族別等。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彼此在認識、觀念、習慣、風俗上都有一定的區別,對說話者言辭的接受就會有所不同。說話者在進行言辭表達的時候,應當認清接受對象的地域性,才能產生良好的溝通效果。
5.看對方的心境說話。心境通俗講稱為心情,是一種比較持久的、微弱的,但能影響人的整個精神活動的情緒狀態。大家都知道,在聽覺方麵,聲波在耳蝸內轉變成一種可供神經係統使用的密碼。通過神經係統的處理,聽者就把這些編了碼的信號感知為能夠表達說話者意思的詞彙。既然聽者要將接受到的信息通過神經係統處理,那麼,聽者的心境必然會影響到語言的交流效果。
人際交流中往往會有“言者無意,聽者有心”的情況,說話不注意洞察對方的心理狀態,通常會產生意外的結果。
《紅樓夢》第八十三回寫到大觀園中一個婆子教訓自己的外孫女:“你這不成人的小蹄子!你是個什麼東西,來這園子裏頭混攪!”這話恰好被黛玉聽到,她誤認為婆子罵她,於是大叫一聲道:“這裏住不得了!”直氣得“兩眼一翻亡去”。
婆子的話本來是不讓外孫女到大觀園中來,但黛玉不這麼想。她那種寄人籬下的特定處境和心態使她產生了誤會。因此,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聽來感受就會完全不同。
6.看文化背景說話。隨著社交範圍的不斷擴大,我們的交際對象也將會有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人,要適應交際的廣泛性,就要考慮不同文化背景下說話的特點,使我們說出來的話與特定的文化背景協調一致。
比如,交際場合的稱呼語,受文化背景的製約尤為明顯。各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稱呼習慣,能使交際對象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如,英、美人習慣稱已婚婦女為“夫人”、未婚女子為“小姐”,在比較嚴肅的場合,一般統稱為“女士”。如果錯稱已婚者為“小姐”,在比較嚴肅的場合一般會被諒解:理由是由於西方女性認為這是一個“令人愉快的錯誤”。可是,在日本婦女中一般不稱其為“女士”、“小姐”,而稱“先生”,如“中島京子先生”。
說話一定要看對象,既是一個常識,也是一個原則。有人曾經生動地說過:“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寫文章說話就可以不看讀者不看聽眾嗎?”寫文章要看讀者,說話更要看聽眾,為了使自己的話能引起對方的重視或取得對方的認可,順利達到交流的目的和效果,說話就必須看準對象、因人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