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是“方”,思維是“法”

“方法”二字是怎麼形成詞的呢?

從前,有一位皇帝患了食道疾病,命在旦夕。禦醫已費盡心思,江湖郎中亦請過無數,均無濟於事。

一天,一名侍從向皇上稟報說:“百裏之外,有位幾十年隱居在深山老林裏的和尚,據說有根治此病之醫術,不妨請來一試。”皇上馬上派人請來和尚。和尚切完脈後,隨即開好藥方叫侍從速去買藥。侍從拿到藥方一看,為難地說此方何解?”和尚聽此言後,不由得拿過前醫者所開的藥方,一看,藥方的藥名,配伍重量與他開的藥方分毫不差,但藥方有而無用法,故而藥到不能病除。於是和尚還是叫侍從把藥買回來,親自煎藥。把藥煎到隻剩兩羹匙時,和尚吩咐皇上不能用飲服的方式,必須用羹匙盛藥並用舌舔,如此反複直至把藥舔完為止。當皇上舔完後,精神漸見起色,連服數劑後病已痊愈。

皇上高興地問和尚:“用同樣之藥,前者醫朕無效,而你醫朕能使朕起死回生,我看其中必有奧秘。”和尚解釋說醫藥者,既要有方,又要有法,你用舌舔羹匙,靠舌把藥引入五髒,此乃是法。”皇上聽後,恍然大悟地說啊!方法,方法,方法結合。”這就是“方法”一詞的由來。

這則故事肯定是杜撰的,但他講的道理卻是對的。藥方是前人經驗的總結,這豈不就是知識嗎?用舌舔服而不用飲服的方式,肯定與這種病的特殊有關,肯定有因果關係,為什麼必須這樣而不能那樣做,這不是思維嗎?我們常提“方法”,知識與思維的結合才是方法。沒有知識,思維則建立不起來。僅僅有知識而無思維的正確指導,知識便無法發揮其巨大的作用。就像前醫者所開的藥方一樣,藥方是好藥方,但無正確的用法,好藥方也是枉然。中學生既應當努力學習知識,又應當努力訓練思維,缺一不可。學習知識是一種繼承,訓練思維,開發頭腦是為了創新。

本書是介紹數學思維的。過去很長時期,人們普遍認為數學是一個重要的工具,哪一個學科不需要數學計算呢?其實,數學不僅僅是工具,更是重要的思維方法。數學是一門高度抽象的定量的科學,它可以完全舍棄事物的質的內容而僅保留它的量的屬性,從量的側麵來反映客觀的所在。笛卡兒認為,數學的真正本質在於,它是科學的通用語言和認識方法。科學的通用語言指數學普適的工具性,科學的認識方法指數學思維方法的橫斷性,所以數學屬於橫斷學科。

數學化是科學知識理論化的重要條件。無論是概念的構架,定律的表述,知識體係的建立,都隻有通過數學化才能取得嚴格的理論形式,這也是數學在科學認識中最重要的作用。另外,數學思維可以充分發揮知識潛在的邏輯力量。

中學生是通過作題掌握數學概念、數學定律、計算技巧,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的。學數學不能不作題,但學數學的目的不是僅為了計算和解題,而是用數學模型描述我們周圍的一切生產、經營、銷售、科研、氣象、股市、入口、生活……這正是數學思維的力量所在。否則,我們所學的數學知識隻能是“方”,而變不成“方法”。

本書既不屬於教學輔導書之類,也不屬於“趣味數學”之類,而是屬於科學思維普及類的書籍。它既與課堂教學有密切的聯係,又從課堂教學走出,幫你進入思維領域的廣闊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