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好好工作“不折騰”(1 / 3)

折騰不僅無法給自己帶來成功和希望,對別人也會帶去損失,可以說百害而無一利。隻有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好好工作不折騰,才是正經事。好好工作不折騰,你收獲不僅是成功,還有充實豐盈的人生。

“折騰”是件損人不利己的事情折騰工作、頻繁跳槽是件損人不利己的事兒,不僅會給企業帶來損失,而且最重要的是會給當事人帶來重大的損失。如果你是一個聰明人,千萬不要做損人不利己的事兒,避免讓自己和企業兩敗俱傷。

在職場中,不少人喜歡用跳槽的方式來折騰工作、折騰企業,同時也在折騰自己。員工跳槽的現象,在我國近年來尤為突出,遠遠超過西方發達國家。職場中人應該明白,折騰是一件損人不利己的事情,因為它既會給企業帶來麻煩,也會讓自己損失慘重。有時候我們總會抱怨說,大學生畢業之後工作太難找,用人單位不給大學生機會,但是出現這種情況,難道我們就沒有責任嗎?很多職場新人頻繁跳槽給用人單位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和損失,這也使得企業在選擇大學生時慎之又慎!網上曾經有一條關於大學畢業生辭職理由很“雷人”的報道,這件事情還一度引發廣泛關注。報道說,重慶有一位大學畢業生麵對來之不易的好工作,在上班第二天就為“上班要早起,無法睡懶覺”為理由“踹掉了”。諸如此類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少見。在一場招聘會上,一家公司的招聘負責人說,公司本來對之前招聘的學生很滿意,但在後來的試用期中發現,有學生對公司不能開很不適應,他們認為“這個年代不開就不是正常的”,最後沒做幾天就辭職了。

還有很多職場新人草率地與企業簽訂合同,但是工作沒多久就跳槽,致使企業遭受損失。不管這些人的動機是什麼,他們的行為本身已經給別人、給企業造成了損失。我們經常在媒體報道上看到企業為維護自身權益而狀告一些職業人,這從另一個側麵證實,不好好工作、喜歡折騰的人會給別人帶來傷害和損失。

其實,員工跳槽,最大的受害者和損失者不是企業和老板,而是員工自己。

小黃在一家設計公司工作了已經快一年了,但是薪水卻一直也沒有上漲,小黃心裏很不爽,於是就跳到了另外一家公司,這家公司給他開出的薪水很誘人,這恰好是小黃最為看重的一點。小黃的出走打了原來的公司一個措手不及,公司的設計人員本來就人手不夠,加上臨近年關,公司的業務更是忙不過來。小黃為了迎接他的這份新工作,還搬到了離公司比較近的地方。但是令小黃萬分失望的是,在這家公司工作了一段時間,薪水和原來公司並沒有多大區別。小黃很憤怒,公司的解釋是當初向他承諾的是沒有扣除“三金”的。經過這次折騰,小黃的損失不小,因為是接近年底跳槽,原來公司七八千元的年終獎沒辦法拿到了,跳槽付的違約金也有幾千塊錢,這些損失已經拿不回來了。

適當的跳槽固然可以提升個人職業的發展,但是頻繁跳槽也能成為職業發展的“殺手”。頻繁跳槽傷己傷人,副作用不容忽視。

首先,頻繁跳槽者一般在一個企業工作的時間都不會長,如果跳槽者每次的工作經曆都隻有一年左右,那麼用人單位不僅會對他的個人能力產生懷疑,而且也會擔心他的道德和人品。因為大家都知道,企業一般都比較喜歡忠誠度高的員工,以免企業機密泄露。而跳槽頻繁的人,企業擔心其再次跳槽,所以這些求職者自然就麵臨著被別人信任的危機。一般來說,用人單位的主管往往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旦用人單位的領導對員工有疑心,企業就不會把自己的核心技術以及各種經驗向你傳授。這樣一來,跳槽者日後就很難有出頭機會,這是每一個頻繁跳槽者必須要認真考慮的現實問題。

另外,頻繁跳槽者雖然有一定的工作經曆,到過多家企業任職,但是由於每次工作的時間都不長,含金量就會降低不少。一個職位隻有長時間的任職,才能有足夠的經驗,深入了解這個行業或者職業,含金量才能上升。頻繁跳槽無形之中可能貶低自己的身價,使自己得不到新單位的重視。即使當你成功地進入一家新企業,人家也會把你當新手來對待。

最後一點就是頻繁跳槽會使自己收入減少。一個人職場人收入的高低往往是和過硬的本領聯係在一起的,而過硬的本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就的,必須要有一定時間的積累才能達到。也許這就是外國企業非常注重員工的職業連貫性的原因。你剛進入公司的時候收入很低,但是隨著時間的累積,你的收入就會變得相當可觀。那些頻繁跳槽的求職者們,因為缺少職業連貫性,往往得不償失,常常會由於頻繁跳槽導致自己原來的專業本領不過硬,或者使自己以前過硬的本領在頻繁的調換崗位中逐步減弱或者喪失。如果經常跳槽轉行,往往容易成為萬金油,即什麼都會一點,什麼都不精通、不專業,這樣的人到哪裏都不會受到重用,收入也不會太高。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尊重給予我們工作機會的企業或個人,無論是在求職時,還是辭職時,隻有這樣才能避免把自己的後路堵死。因為你曾經有過的這段工作經曆將會記錄進你的履曆中,而且你永遠也不知道何時會需要前任上司的介紹信或幫助。

對於個人而言,跳槽的風險比較大,走錯一步,可能幾年的時間都無法走回到正確的發展道路上來。每個人跳槽之前都應該認真仔細地思考一番,不要總是幻想自己能夠得到什麼,而要首先問一下自己會損失什麼。每個人都不願意受到損失,人們大都很難接受失去曾經擁有的悠閑、待遇、尊重、成就等等,很多人跳槽隻是看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跳槽畢竟存在著失去更多、更大的風險性,如果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等到自己失去某些東西的時候就會感到後悔莫及了。

“不折騰”事兒,更“不折騰”人管理是一門藝術,我們在要求員工少折騰的時候,作為企業的管理者也應該嚴於自律,做到不折騰事兒,也不折騰人,這樣才能留住人才,為企業創造更大的效益。

所謂折騰,就是沒事找事,無事生非;就是朝令夕改,忽左忽右;就是翻來倒去,改來改去;就是重複做一些無意義無關聯不必要的事情,低效率。本質是人為製造矛盾,無休止地運動,鬧內訌,翻燒餅,把問題複雜化,加重員工負擔。

胡錦濤總書記在總結改革開放三十年正反兩方麵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得出的“三不”結論引人深思、發人深省,其中的“不折騰”更對全社會具有深遠的警示意義。一個國家和社會經不起折騰,作為一個企業同樣也經不起折騰。雖然如此,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企業的管理者卻常常喜歡折騰,並且還樂此不疲。

聯想總裁柳傳誌有句名言:折騰是檢驗人才的唯一標準。自從這句話流傳開來,很多企業的管理者立即奉為真理,並且開始對公司和下屬使用各種折騰的招數,例如輪崗、上調下派、公司政策變化無常等等。似乎在他們眼裏,通過這些折騰的招數就可以發現人才,培養骨幹,殊不知,很多折騰都是沒事找事,沒有任何意義。

有一家食品企業的老板精力旺盛,特別愛折騰。手下的一個銷售主管客戶關係剛熟悉,業務剛上手,老板突然安排他去做市場工作。由於對市場工作不太熟悉,下屬幹得很累,心生抱怨,不知道老板究竟想幹什麼。總公司也一樣,我三個月不回總公司,自己就成“新員工”了,很多人都不認識了,前台小姐問我找誰,還要我登記。

由於公司人員職位的調動,客戶也經常抱怨:“你們公司的人經常變,也不知道要做什麼,這樣怎能做業務。做業務是講感情的。你們公司人員一調動,就變成了一個人一個政策,舊政策持續時間不超過三個月,新的政策又下來了,你讓我這業務怎麼做?”

崗位輪換是管理者折騰人的“常規”模式,因為據說楊元慶就是這樣被柳傳誌在折騰中培養成為了一個全才。但是聯想柳傳誌做此事有一個基點:一年一個崗位。也許故事中這個領導認為自己是做著有意義的事情,但是別人卻認為他是亂折騰,讓人沒有安全感。這樣的折騰,其實就是沒事找事,這樣不僅折騰事,更是把下屬也折騰得夠嗆。

除此之外,還有的管理者喜歡經常變化自己公司的政策,這種現象在中小企業尤其顯著。

有一家企業開始招人時,老板總怕政策不好招不到人,於是招聘的時候給招聘者開出的政策非常優惠。在好的政策下,公司招聘了幾個不錯的業務員,沒想到員工第一個月就取得突出業績,有的新業務員第一個月的收入就接近萬元。於是,老板大幅度降低對新業務員的政策優惠。沒過幾個月,多數新業務員就都跳槽了,公司的業績也開始大幅度下滑。

這就是企業的管理者胡亂折騰的後果,但是這樣的現象並不少見。

一家年銷量隻有三四萬噸的啤酒廠,為了開發新市場,招商政策非常優惠,經銷商雲集。第一個年度的旺季銷量大幅上升。老板一見形勢這麼好,立即改政策,但是到第二個旺季到來時,銷量反而不如以前。於是老板很著急,就重新恢複了以前的政策,但市場已經丟了。

政策不固定,必然會陷入胡折騰。有的公司還隻是在小製度、小政策上來回換,而有的公司則一會實行分公司製,一會兒實行事業部製,一會兒實行區域管理,人員不斷調整,經銷商都不知找誰打交道。這樣的企業在管理者的錯誤引導下,即使不會死亡,也永遠不可能成功。有人曾經說過,喜歡折騰的企業輕易死不了,因為好折騰的老板在麵對企業危機時,表現出的是“活命哲學”——為了活下去,往往不計代價,什麼政策都敢給,什麼事都敢做,什麼人都敢用。喜歡折騰的企業往往又做不大,因為當企業擺脫困境時,老板往往“好了傷疤忘了痛”,“敢折騰”容易演化成為企業老板們的“亂折騰”。由於對變革目標的模糊與動搖,由於對轉型規律和管理流程的理解不足,也可能是由於急功近利的慣性,往往是一個決策才剛剛見效,一個目標與模式剛剛被大家理解,流程調整、方法技能才被員工剛剛掌握,老板的野心就開始膨脹、目標就會升級了,就想找到更快、更好的方法。

其實,這些老板喜歡折騰還是因為太想做大做強了,但是他們又往往沒有固定的長遠策略。當老板沒有穩定的思路時,會有兩種表現:一種是自己想到什麼新點子,馬上就推倒重來;另一種是隻要一聽到別人提的好建議,馬上就改弦易轍。

華西希望的老總有一句名言:“選擇之前要謹慎,選擇之後要堅持。”想法太多並非企業之福,把一個慎重選擇的思路堅持下去才是成功之道。

職場中還有一句名言:骨幹是折騰出來的。不少管理者非常認同這句話,因為通過折騰不僅可以看出下屬對自己的忠誠度,還可以培養下屬的業務能力,通過讓他們接觸不同的崗位來鍛煉自己的能力。雖然這種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往往會導致淺嚐輒止。因為員工對某一個崗位才剛剛熟悉,又要把他換到另外一個崗位上,雖然走了一大圈,但是能力卻沒有得到多少提高,崗位輪換變成了走過場,這與管理者的初衷是完全違背的,不僅折騰事,更折騰人。

折騰的方式千奇百怪,折騰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在企業中,老板常常驚恐於一葉障目,於是為了考察骨幹員工真實的品性與才智,從而想出了折騰員工的精彩紛呈的招數,有的使其高位出局,有的故意示好,有的給出突發難題,有的頻繁調動。這些都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折騰,有時候可能是一種權謀政治,但有時候卻是一種性情與定力的磨煉,抑或兩者皆有,在權謀中選拔將才,在選拔中過濾沙子,去粗取精。

現在的職場已經成為了一個開放的場所,老板在折騰員工時,員工同時也在考察老板,掌握不了火候的老板,可能一不小心就把折騰變成驅趕,給企業的人才留下了跳槽的借口。折騰的藝術要恰到好處,過猶不及。在關鍵時刻,折騰需要能屈能伸,收放自如,方能達成實效。在這裏,要奉勸那些好折騰的人們,多折騰不如少折騰,少折騰不如不折騰。職場也需要安定和諧,為了你,也為了別人千萬不要打著改革的旗號,再折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