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書院舉辦的有1萬2千多人參加的“中外文化比較研究”函授班中,不但學生人數眾多,而且生源來自全國各地。參加的學員不僅有學生、教師、醫生、記者、編輯、政府工作人員,還有工人、農民、解放軍戰士和家庭婦女,其中既有學富五車的大學教授,也有文化水平不高的農民。
為辦好這一期龐大的函授班,中國文化書院采用了函授與分地區麵授的方式進行教學。書院院長湯一介更是帶頭深入到蘭州、銀川、呼和浩特等地親自麵授。學員們學習熱情非常高,有的甚至要步行幾百裏趕來聽課。因此,無論是學習班的多彩內容,還是函授班的龐大場麵,都可以讓我們看到當年中國文化書院蓬勃辦學的盛況。
為開展與海內外及海峽兩岸學術界廣泛的文化交流活動和文化講座,中國文化書院還先後主辦了“梁漱溟思想國際學術討論會”、“中日走向近代化比較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紀念五四運動七十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等各類國際性的學術討論會,並成功舉辦了13屆“蔡元培學術講座”和14屆“湯用彤學術講座”。
此外,為出版大批係列專著、文集、教材、資料集等,中國文化書院又做了大量工作。這其中有:龐樸主編的《中國文化與文化中國叢書》,以院長湯一介為主編出版的5套書,即《中國文化集成》、《二十世紀中國文化論著集要》、《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史》、《道家文化研究叢書》及《國學舉要》。
在這之後,中國文化書院還準備再出第六部仍由湯一介任主編的500餘萬字、14冊的巨著《中華佛教史》。遺憾的是,由於有幾位作者沒有寫,或者是沒有寫完,這套書到現在仍沒能得到出版。
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起的中國大地,中國文化書院的這一係列活動,無疑為傳播和研究中國文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並產生了深遠影響。因而也可以說,中國文化書院是當年中國大地“文化熱”的主要推動力量和代表性的一派,對那個時期的中國文化研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進作用。
而中國文化書院的創辦人和首任院長湯一介更是為開展書院的事業付出了巨大心血和艱苦的努力,因此中國文化書院取得的輝煌成績,離不開湯一介的傾情付出和卓越貢獻。
創辦中國文化書院距今已20多年,但是湯一介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書寫的輝煌一頁仍是不容置疑和令人難忘的。正如景海峰先生所說:“……盡管中國文化書院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特別是因為時代條件的改變,現在已經不像以前那麼‘紅火’了,但它的‘曾經輝煌’,已經寫入了曆史,湯一介為此而付出的努力,也已成為他‘事功’簿記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