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驅逐艦和巡洋艦的小口徑炮彈打在“比睿”號和“霧島”號上,都被戰列艦厚重的裝甲彈飛了,戰鬥開始後那幾分鍾盲目的慌亂,迫使卡拉漢暫時停火,以便讓他的巡洋艦能找準目標。“我們要幹掉的是大家夥!”他吼道,“首先瞄準大的!”這竟然成了卡拉漢的最後一道命令。日本人也利用這段間歇調整了部署,再次列隊投入戰鬥。探照燈投向了“舊金山”號,“霧島”號上的舷側炮一陣齊射,擊穿了這艦美軍旗艦的上層建築,卡拉漢成了這場海戰中美軍陣亡的第二個將官。跟在其後的“波特蘭”號重巡洋艦中了一條魚雷,艦尾鋼板彎曲變形,成了舷的形狀,“波特蘭”號在原地打起轉來,然而其火炮依然不斷轟擊“比睿”號。輕巡洋艦“朱諾”號的機艙被魚雷擊中,失去了動力。“巴頓”號驅逐艦被劈成兩半,逐漸下沉。它的夥伴“蒙森”號魯莽地打開一束探照燈,旋即燃起熊熊烈火。戰鬥持續了24分鍾後,“鐵底灣”上隆隆的炮聲靜寂了下來,美國軍艦上搖晃不停的火光或明或暗,映照出海麵上浮著的黑色油層、屍體和汙物。“亞特蘭大”號勉強行駛,最後不幸觸礁沉沒。“朱諾”號輕巡洋艦拖著殘體剛剛駛出“鐵底灣”,就遭日軍潛艇攻擊,全艦700餘名官兵,除少數逃生外,大多與軍艦同歸於盡,或死於鯊魚的利齒,該艦的沉沒使衣阿華州的托馬斯·沙利文夫婦一下子失去了5個兒子,為此美國海軍頒布條令,今後不準一家人在同一艘艦艇上服役。
將近1000名美國海軍人員,包括兩名海軍少將,在這場被金海軍上將稱之為“空前劇烈的海戰”中,於1942年11月12日深夜獻出了生命,卡拉漢的5艘巡洋艦和8艘驅逐艦,僅有2艘巡洋艦和3艘驅逐艦滿身掛彩地返回了基地。但是,卡拉漢巡洋艦編隊的英勇犧牲,卻使阿部占絕對優勢的戰列艦編隊撤退了。日艦隊旗艦“比睿”號被炸壞了羅盤,兩艘驅逐艦沉沒了,而最令美軍感到快慰的是,阿部的過分謹慎戰勝了他完成轟擊機場任務的使命感,從而失去了在第二天早上戴上勝利者桂冠的資格。13日天一放亮,美軍的飛機就攆上了北撤的“比睿”號。聯合艦隊司令部命令“霧島”號把它的仍在冒煙的姊妹艦拖走,但是阿部已讓“霧島”號趕緊逃走,隻讓一艘輕巡洋艦留下對付空襲。“企業”號上的俯衝轟炸機飛臨上空,將炸彈傾瀉在“比睿”號上,亨德森機場起飛的B-17轟炸機群也加入了攻擊行列。下午4時,日本天皇的照片被轉移到“夕風”號上後,阿部下令鑿沉他的旗艦。這一舉動令山本深為震怒,認為阿部再也不配指揮軍艦了。
阿部使命的破產,迫使田中的運兵船隊返回肖特蘭島暫留24小時,山本決定派出三川海軍中將的重巡洋艦編隊繼續完成戰列艦沒有執行的炮擊任務。這次,附近已沒有美國軍艦阻擋它們,圖拉吉的魚雷快艇對日軍的襲擾也無濟於事,幾艘重巡洋艦一共向亨德森機場發射了1000多發炮彈,但顯然203毫米艦炮的威力要比戰列艦356毫米的艦炮威力小得多。13日晚上的炮擊給美軍修建大隊留下了填平跑道上累累彈坑的任務,經過通宵達旦的拚命苦幹,到11月14日太陽升起時,工程兵們終於又能讓海軍陸戰隊飛行員駕駛“複仇者”式魚雷機起飛了。
11月14日拂曉,美軍偵察機發現兩支日軍艦船編隊:一支是三川的巡洋艦編隊,他們完成了夜間炮擊任務,正在新喬治亞群島以南海域向西撤駛;另一支是田中的護航運輸隊,經由“槽海”南下,正向瓜島航進。上午10時,亨德森機場的陸戰隊飛機和“企業”號航空母艦的艦載機很快炸沉了“衣笠”號巡洋艦、“五十鈴”號、“摩耶”號以及三川的旗艦。“鳥海”號同時受創。接著,美軍飛機集中力量向防禦薄弱的運輸船隊發起攻擊。田中的驅逐艦作著蛇行運動,同時以高射炮火回擊美機的輪番進攻。14日上午和下午,運輸船上的日本兵遭到了一場真正的浩劫,那可怖的情景使那些九死一生的幸運兒終生難忘。高空飛行的B-17轟炸機丟下的炸彈搖搖晃晃往下掉,艦載轟炸機朝著目標呼嘯飛來,好像要往海裏鑽,投完炸彈後又迅速爬升起來。近矢彈激起衝天水柱,浪花四濺,每顆命中的炸彈騰起濃煙和烈火,運輸船一艘接一艘中彈,令人作嘔地傾斜著,預示著末日即將來臨。空襲的飛機離去後,濃煙散去,現出一幅悲慘的景象,水兵們從正在下沉的艦船是紛紛跳入水中逃生。日軍遭受的苦難整整延續了一天,夜幕降臨時,執意奮進的田中僅僅剩下了4艘運輸船和3艘驅逐艦。這時,山本司令長官發來電令,支持田中繼續他無異於“蠻幹”的突進,同時指派近藤海軍中將親自率領“霧島”號戰列艦、4艘巡洋艦和9艘驅逐艦南下,企圖再次炮擊亨德森機場。
瓜島的三天海戰即將進入最後一次交鋒。哈爾西把擋住日軍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企業”號航空母艦特混艦隊的2艘戰列艦上,他命令威利斯·李海軍少將帶著“華盛頓”號、“南達科他”號戰列艦和4艘驅逐艦離開特混艦隊北上,務必堵住敵人的夜襲進路。李海軍少將是“美國海軍中最聰明的智囊之一”,也是艦載雷達專家。他預料這場夜戰將極為艱苦,所以製定了一個審慎的作戰方案:在埃斯佩蘭斯角附近較為開闊的海域裏展開戰鬥。當晚,李乘坐的旗艦“華盛頓”號駛過“鐵底灣”。受水下大量沉艦的影響,戰列艦上的磁性羅盤不停地來回轉動。岸上吹來的風,過去時常帶有濃烈的腐臭味,今夜竟然令人驚奇地彌漫著一股金銀花的香味,甲板上的美國水兵認為這是一種吉兆。深夜,月光映出了埃斯佩蘭斯角山巒起伏的輪廓,美國的兩艦巨型戰艦以4艘驅逐艦為前驅,沿著一條東南向的航道通過了薩沃島。李估計日軍將在晚上11時來臨。果然,等到預計的戰鬥時刻臨近時,“嘩盛頓”號的雷達屏幕發現了敵艦群。
這是近藤編隊以“川內”號輕巡洋艦為前導、幾艘驅逐艦組成的日軍前哨突擊艦群。李把軍艦拐彎衝西,橫在日艦前進的航道上,靜候日艦駛近。11時17分,李下令開火。日艦上的觀察哨將美軍戰列艦呈現的細長黑影誤認為是2艘巡洋艦,直至16英寸(406毫米)的炮彈激起了巨大水柱,倒黴的“川內”號才趕緊放出濃濃的煙幕掉頭撤回。數艘日巡洋艦、驅逐艦從薩沃島的另一側摸了過來,在照明彈的強光照耀下,李的4艘驅逐艦首先投入戰鬥。剛一交手,日艦發射的炮彈和魚雷就占了上風,美軍2艘驅逐艦很快沉入海底,其餘2艘失去機動能力,而日軍隻有一艘驅逐艦被擊沉。於是,“華盛頓”號急忙向左轉舵,“南達科他”號衝著敵艦向右轉舵,以避開失去機動能力的艦隻。美國戰列艦是在戰鬥的危急時刻,無奈采取這種各自為戰的行動的。這時,近藤編隊準備再次發起攻擊,由戰列艦“霧島”號、2艘重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組成的主力艦群正從薩沃島西北方向接敵。日軍主力艦群從薩沃島背麵一出現,就炮擊了距離較近的“南達科他”號,該艦天線塔被打掉,上層艙室好幾處著火,不得不退出戰鬥。這樣,“華盛頓”號現在就要同整個近藤艦隊進行較量。李海軍少將以己之長,擊敵之短,利用雷達指揮射擊。李的訓練有素的雷達兵測準了敵艦距離,總算救了“南達科他”號,7分鍾內,50餘發406毫米和127毫米炮彈連續擊中“霧島”號,將它的塔形上層建築擊成了碎片,舷也卡住了,艦身不由自主地打起轉來。接著,李轉向西北航行一段時間,以便把日艦從美軍的傷艦附近誘開,爾後折回去和“南達科他”號會合,“南達科他”號上的艦員正在設法將上層艙室的餘火撲滅。
日軍驅逐艦仍圍著燃燒的“霧島”號殘軀打轉。淩晨3時後,近藤海軍中將不得不放棄原來的作戰企圖,令“霧島”號和2艘無法行動的驅逐艦自沉,然後撤離了戰場。但是田中沒有辜負自己“頑強者”的渾號,在戰列艦決鬥的最後階段,他悄悄地駛向瓜島塔薩法朗加灘頭。山本批準了他提出的孤注一擲的計劃:冒著空襲危險派部隊搶灘上岸。黎明來臨,美海軍陸戰隊“複仇者”式魚雷機猛攻靠岸的運輸船。日本兵頂著猛烈的轟炸和掃射,死命地衝出來,攀著纜繩跳進海水裏。這次空襲將田中最後的4艘運輸船全部炸毀,把日陸軍第38師2000名掙紮上岸的土兵的給養和裝備統統炸飛了。
11月12日夜裏開始至15日早晨結束的這場海戰,標誌著瓜島爭奪戰的一個決定性轉折。日軍隻有10噸物資和2000人的陸軍部隊被送上了岸,而日本海軍為之付出的代價是:2艘戰列艦、l艘巡洋艦、11艘運輸船和10餘艘驅逐艦。山本司令長官至此認識到,聯合艦隊再也承受不住如此沉重的代價去支援陸軍的作戰行動了。這場海戰後,“東京快車”雖然仍在堅持運行,但每次隻運進了很少的增援力量和物資,而這些少得可憐的東西顯然已難以維持3.2萬人的日軍部隊,正如日本人自己所形容的那樣,瓜達爾卡納爾島已是“死亡之島”,島上日軍無衣無食,屍骸狼藉,隻得在翌年初溜走。
7角逐馬裏亞納群島
1942年下半年曠日持久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使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喪失了戰略主動權,日本陸海軍逐步退縮,再也不能自由地選擇戰鬥時間和地點,盟軍在哪裏進攻,日軍就被迫在那裏應戰。但美國海軍實力尚未完全恢複,還無力大舉反攻。美英聯合參謀委員會在卡薩布蘭卡會議中決定,1943年前十個月,盟軍在太平洋方向隻收複阿留申群島西緣的阿圖島和基斯卡島,主要任務是在南太平洋向拉包爾發動攻勢,待下半年美國“埃塞克斯”級大型航空母艦服役後,再從中太平洋大舉反攻,占領日本人稱為“太平洋防波堤”的馬裏亞納群島,叩響日本本土的大門。
8南太平洋的鉗形攻勢
瓜島戰役之後,山本五十六坐鎮於加羅林群島首府特魯克,密切不安地注視著步步逼近拉包爾的美軍。美軍在南太平洋上的戰略部署是形成對日本西南太平洋最重要的海空軍基地拉包爾的鉗形攻勢,拉包爾位於俾斯麥群島中的新不列顛島的東北部,靠近所羅門群島的最北端。對拉包爾的鉗形攻勢由麥克阿瑟陸軍上將負責統一指揮,麥克阿瑟親自率領西南太平洋戰區陸海空三軍部隊從新幾內亞向西,哈爾西海軍上將率領美太平洋第3艦隊沿所羅11群島北上,從兩個方向實施分進合圍。所羅門群島日軍岌岌可危的防禦態勢,使山本五十六司令長官不得不親赴拉包爾指揮作戰,1943年4月下旬,就在山本積極策劃新一輪空中攻勢,前往前線視察空勤部隊途中,其座機遭到事先破譯了密碼而掌握情報的美軍戰鬥機的伏擊,墜落於所羅門群島北部的莽莽叢林中。山本因成功地奇襲美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而名噪一時,其被擊斃無疑大大鼓舞了美軍將士取得勝利的信心。哈爾西海軍上將的兩棲部隊在艦隊和航空兵部隊的有力支援下,在中所羅門群島島鏈上粉碎了日軍的頑強抵抗,以及日水麵艦艇和航空兵對駐島守軍的增援,於1943年11月奪取了所羅門群島北部最大的海島布幹維爾島,爬上了使拉包爾失去作用的戰略階梯的最後一級。工兵部隊開始在島上修建機場,這個機場離拉包爾僅僅220海裏,哈爾西海軍上將的轟炸機在戰鬥機的掩護下,可對拉包爾及俾斯麥群島所有地區實施轟炸。在鉗形攻勢的另一頭,麥克阿瑟陸軍上將經過一次接一次的速決戰,完全控製了新幾內亞島的東北地區,繼而在新不列顛島實施登陸,西南太平洋美軍突破了日軍以俾斯麥群島為基地的空中防線和海上防線。拉包爾要塞陷入了盟軍的堅固包圍圈中,喪失了製海權和製空權的其他幾個殘存日軍據點也已經完全癱瘓。接替山本出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的古賀海軍上將不得不放棄了對拉包爾的防禦,將分散在俾斯麥群島和北所羅門群島的12.5萬名守島日軍遠遠地拋棄在了盟軍的大後方。
1943年底對拉包爾的封鎖圍困基本完成後,經過大半年實力補充和充分準備的美國海軍中太平洋部隊終於開始向中太平洋方麵的日軍展開了大規模攻勢。在中太平洋發動攻勢,從一開始就遭到西南太平洋戰區司令麥克阿瑟陸軍上將的強烈反對。他主張,一經占領或封鎖了拉包爾,集結在珍珠港的美軍即可橫渡太平洋,應利用盟軍在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地區已經建立的空海軍基地,沿新幾內亞-棉蘭老島軸線進軍,直取菲律賓,直至日本本土。而尼米茲等美國海軍首腦認為,直接橫渡中太平洋是一條最佳的進兵路線,不僅運輸線較短,氣象條件較好,而且既可切斷日本本土通往南太平洋的海上交通線,又可集中優勢兵力去攻占中太平洋那些相距甚遠、難以相互支援的小島和環礁,此外還能把戰線迅速推進到日本近海,使日本本土遭到襲擊。海軍認為,沿麥克阿瑟的新幾內亞一棉蘭老島軸線進兵是舍近求遠,既浪費兵力,又必須經過一條漫長的、易受盤踞在中太平洋群島上的日軍襲擊的海上航路,而且日軍容易判斷美軍下一攻勢的矛頭所向,便可在進軍路上相互支援,集中兵力予以抵抗。地麵部隊還會受到瘧疾等熱帶叢林病的威脅,進兵速度會相當緩慢。經過一番爭執,海軍的計劃最後得到了美參謀長聯席會議的認可,決定開辟中太平洋軸線,以此作為向日本進軍的主要戰略方向。但是考慮到西南太平洋部隊已在追擊退卻之敵和麥克阿瑟陸軍上將對全世界許下的“保衛菲律賓、打回馬尼拉”的誓言,參聯會同意麥克阿瑟沿新內亞-棉蘭老島軸線繼續向前推進。這樣,盟軍雙管齊下,從兩個作戰方向向西進攻,又形成了一個新的對菲律賓的鉗形攻勢,這個鉗形攻勢的規模,比對拉包爾的鉗形攻勢要大得多。日軍將不得不分散兵力,時刻處於顧此失彼的緊張狀態之中,搞不清美軍下一步攻勢將指向何處。況且,美國新型航空母艦已經完成臨戰準備,其威力和機動能力足以抵消日軍在內線作戰的有利地位,以這些堪稱海上活動基地的航空母艦為前鋒,中太平洋部隊即使沒有岸基航空兵支援,也可對日占島嶼實施跳躍式的越島登陸作戰。美軍在太平洋上的製海權和製空權的範圍,隨著航母特混艦隊的前移而不斷擴大。
1942年底至1943年初,太平洋戰爭朝有利於盟軍發生轉折的背景是,美國龐大的經濟和工業潛力完全轉入了戰時軌道,軍工生產蓬勃發展,其造艦能力3倍於日本,飛機製造能力10倍於日本。1943年春天以後,9艘新型快速航空母艦加入中太平洋部隊的主力第5艦隊,其中4艘是載機100多架的27000噸“埃塞克斯”級大型航空母艦,即“埃塞克斯”號、“列克星敦”號(Ⅱ世)、“邦克山”號和“約克城(Ⅱ世)”號,這些航速可達32節的海上堡壘,不僅航速快,而且裝備好,相當於日本“翔鶴”級、“獨立”號等5艘輕型航空母艦,能載機35架,相當於日本“瑞鶴”級。美國海軍占據了太平洋上航空母艦力量對比的優勢,它們與8艘護航航空母艦、5艘新式戰列艦、7艘老式戰列艦、9艘重巡洋艦、5艘輕巡洋艦、56艘驅逐艦、29艘運輸艦及大量的登陸艦艇一道,組成了第5艦隊能實施遠程突擊的強大兵力,這支新的特混艦隊與1942年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隻剩下“薩拉托加”號和受傷的“企業”號兩艘航母的艱苦歲月相比,形成了鮮明對照,它們現在擁有6艘大型航空母艦、5艘輕型航空母艦。海軍艦載機和岸基飛機在數量上不僅有了大幅度提高,而且在性能上也占有一定的優勢。F6F“惡婦”式艦載戰鬥機盡管裝甲和自密油箱較重,因而不如日軍“零”式艦載戰鬥機靈活,但飛行速度、高度、攻擊和防護性能都比“零”式略勝一籌。SB式俯衝轟炸機比過去的SBD“無畏”式速度快、作戰半徑大、攜彈量多。F4V“海盜”式戰鬥機適於岸基作戰,時速可以超過400海裏,爬高性能優於任何一種日機。
美國巨大而又不斷加速的生產能力,為其在太平洋上展開大規模海空攻勢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與此相比,日本則走入了戰時經濟不堪重負的階段。由於國土狹小,資源貧乏,生產能力有限,已無法滿足陸海兩軍日益增加的戰爭消耗。瓜島爭奪戰使日本運輸船蒙受空前損失,南洋資源在盟軍潛艇攻擊下,海運量急劇萎縮,陸海軍在如何分配有限的戰略物資問題上長期對立和爭吵,國力的衰弱已容不得日軍再同美軍展開大規模消耗戰了。但是,日軍指揮官們沒有吸取瓜島教訓,仍一味強調死守,在1943年新幾內亞和所羅門群島防禦作戰中,為阻止盟軍對拉包爾的鉗形攻勢,沒有利用居於內線作戰的有利條件,集中兵力對來自兩個方向上的麥克阿瑟部隊和哈爾西部隊實施各個擊破,反而層層設防,分散了兵力。尤其致命的是聯合艦隊山本五十六司令長官及其繼任者古賀海軍上將過分輕率地使用海軍艦載機和岸基飛機,把已經十分寶貴的航空母艦孤注一擲地投入到一個接一個的消耗性海空戰中,耗盡了最後一批經驗豐富的艦載機飛行員精華。
盟軍在奪取瓜島後,迅速擴建了島上原有的亨德森機場,駐有美陸軍第5航空隊和所羅門航空隊約300餘架戰鬥機和轟炸機。這些來自海軍、海軍陸戰隊、陸軍等不同係統所屬的飛機,加上澳大利亞空軍和新西蘭空軍的幾個飛行中隊,都在瓜島所羅門空軍司令部統一指揮下密切協同,並與盟軍設在新幾內亞的幾個航空基地相互配合支援,形成了一支強有力的空中打擊力量,他們的主要任務是掌握所羅門群島、俾斯麥群島、新幾內亞島東部的製空權、轟炸拉包爾日軍基地。山本司令長官對戰局的惡化十分震驚,為急於挽回頹勢,不合時宜地甩出了他的最後一張王牌——集中“瑞鶴”號、“瑞鳳”號、“隼鷹”號、“飛鷹”號4艘航空母艦上的96架“零”式戰鬥機和54架99式轟炸機南下飛往拉包爾,加上各島上原來的海軍岸基飛機約200架,組成一支實力雄厚的航空集團,企圖發動淩厲的空中戰役,摧毀盟軍在新幾內亞東部、中所羅門群島上的海空軍基地,極大地殺傷盟軍艦船和飛機,以此來支援陸軍堅守拉包爾的防線,阻滯盟軍在兩個方向上的猛烈進攻。停泊在特魯克基地的航空母艦就此永遠告別了它們賴以生存的僅剩下來的最後一批精英飛行員,大批優秀艦載機飛行員已經在珊瑚海、中途島海戰、瓜島血戰中陣亡。1943年4月7日、11日、12日、14日,日海軍航空兵與美第5航空隊、所羅門航空隊連續4次在瓜島、新幾內亞島東部上空發生空戰,美軍“海盜”式戰鬥機首次與“零”式戰鬥機較量,就顯示出不凡的戰鬥力,多次將敵機擊落。這場空中較量的結果,日軍轟炸機隻擊沉盟軍驅逐艦、護衛艦、油船各1艘和運輸船2艘,而日軍則損失了46架艦載機及其飛行員。
山本死後,接任聯合艦隊司令長官的古賀海軍上將沿襲了消耗性使用艦載機和岸基航空兵打擊盟軍的做法。1943年7月至10月,哈爾西向中所羅門群島的新喬治亞群島發動猛攻,在激烈的海戰和登陸戰的同時,美軍航空兵與日本海軍航空兵在護航運輸隊。登陸點上空、機場展開了積極的對攻戰,日軍飛機共被擊落22餘架。11月1日,哈爾西向布於維爾島大舉進攻,同時對拉包爾實施大規模係統性轟炸。為救援拉包爾,古賀司令長官拿出山本七個月前將艦載機傾囊而出的老辦法,從“翔鶴”號和“瑞鶴”號飛行隊各調出63架艦載機,從“瑞鳳”號調出26架艦載機,共152架增援拉包爾,再一次把賭注擺在了航空兵發起的空中攻勢上,“我們死了,誰還能在母艦上起飛?”“要讓國內的飛行員成為艦載機飛行員,至少要一年時間!”聽到要移駐拉包爾消息的艦載機飛行員們預感到前景的暗淡,出發前,他們將照片、遺物、遺書等都留在了母艦上,準備投入到一場有去無回的海空大戰中,作出無謂的犧牲。11月2日清晨,65架“零”式艦載機。18架99式艦載俯衝轟炸機突襲剛剛從奧古斯塔皇後灣夜戰中勝利返航的美第39輕巡洋艦特混艦隊,結果隻有兩顆炸彈命中美軍兩艦,而日機被艦隊防空炮火擊落17架,被隨後趕到的所羅門航空隊擊落8架,其餘飛機落荒而逃。當日中午,美第5航空隊75架B25重型轟炸機在57架P38“閃電”式戰鬥機的護航下空襲拉包爾,日美雙方展開了一場空中遭遇戰,132架“零”式戰鬥機被擊落19架,而美軍隻損失了9架轟炸機和9架戰鬥機。11月5日,謝爾曼海軍少將指揮的以“薩拉托加”號、“普林斯頓”號航空母艦為首組成的航母特混大隊空襲拉包爾,52架“惡婦”式戰鬥機迎戰47架“零”式戰鬥機,其餘45架艦載轟炸機和攻擊機對港內的巡洋艦和驅逐艦實施了猛烈攻擊,結果美機被擊落7架,而日本“零”式戰鬥機損失了25架。11月8日,從拉包爾起飛的71架“零”式戰鬥機和26架俯衝轟炸機,襲擊了美軍在登陸點附近的一支護航運輸隊,空戰過後,美軍28架戰鬥機損失了4架,隻有兩三艘運輸艦被炸傷,而日機被擊落12架。11月11日,蒙哥馬利海軍少將指揮的“埃塞克斯”號、“邦克山”號、“獨立”號航母特混大隊從第5艦隊借調至布幹維爾島,協同謝爾曼的航母特混大隊,用壓倒優勢的海空兵力打擊拉包爾日軍,日軍14架戰鬥機、門架俯衝轟炸機被擊落,14架魚雷機全軍覆滅,卻沒有給美艦造成任何損失。11月2日至N日的布於維爾島海空大戰結束後,古賀的152架艦載機損失了126架,換來的是微不足道的戰果。可古賀還是不甘心失敗,又從“飛鷹”號、“龍鳳”號航母飛行隊中抽出艦載機進駐拉包爾。日軍飛行員的空中苦戰一直延續到1944年2月底拉包爾被正式放棄為止。
南太平洋戰線上這場持續了將近一年多時間的對拉包爾的鉗形攻勢,極大地消耗了日陸海軍的精銳部隊,為1943年底中太平洋美軍的大躍進奠定了勝利基礎。同美軍的損失相比,日軍的損失更是觸目驚心,特別是日軍的海軍航空兵力量被徹底打垮了,古賀不得不命令“瑞鶴”號、“翔鶴’”號、“瑞鳳”號等幾艘空蕩蕩的航空母艦離開特魯克,回日本本土進行補充和休整,重新裝備飛機和培訓飛行員。1943年底開始,日軍大本營雖然將航空兵器從優先發展提高為絕對優先發展,飛機在幾個月內得到了迅速的補充,但被消耗殆盡的優秀艦載機飛行員卻是難以彌補的。奉行“精兵主義”的日本海軍不僅將最優秀的艦載機飛行員都集中於航母作戰第一線,而且極不重視培訓後備人員。經突擊培訓匆忙上陣的飛行員在作戰中隻能充當盟軍訓練有素的飛行員和防空炮火的活靶子,其惡果已經在1943年秋季的布幹維爾島海空戰中一覽無餘了。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海軍航空兵飛機性能與飛行員素質占優的有利條件已經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