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事業的峰巔激勵(1 / 3)

邁向事業的峰巔激勵

實現自我價值的內在動力

人性、自我、複雜的社會生活以及自然和客觀現實,都可以被自我實現者以哲人的態度接受,這自然而然地為他的價值係統提供了堅實基礎。這些接受價值,在整個日常的個人價值判斷中占很大一個比例。他所讚成或不讚成的,他所反對的或提倡的,他所高興的或厭惡的,往往可以理解為這種接受的潛在特質的表麵衍生物。

自我實現者的內在動力不僅順理成章地為他們提供了這種基礎(因此至少從個意義上看,充分發展的人性是全球的、跨文化的),而且還提供了其他決定因素。這些決定因素包括:他與現實的特別適意的關係,他的社會感情,他的基本需要滿足的狀態,他所特有的對於手段和目的的區分,等等。

自我實現者對待世界以及他們的實踐活動的方式,會產生一個極為重要的後果:在生活的許多方麵,衝突、鬥爭以及選擇時的猶豫和矛盾減弱或消失了。很明顯,“道德”很大程度上是不接受或不滿意的副現象。在一種異教徒的氣氛裏,許多問題好象沒有道理,並且淡化了。其實,與其說解決了這些問題,倒不如說把它們看得更清楚了,它們原本絕非一些本質固有的問題,而隻是一些“病人製造的”問題,例如,打牌,跳舞,穿短裙,在某些教堂裏接受祝福或懺悔,喝酒,隻吃某些肉類或隻在某些日子裏吃肉。對於自我實現者而言,不僅這些瑣事變得無足輕重,而且整個生命進程在一個更重要的水平上繼續發展,例如,兩性關係、對身體構造及其功能的態度、對死亡本身的態度等。

通過更深層次的探求之後,所謂的道德、倫理和價值的許多其他東西會成為一般人心理病態下毫無道理的外體現。一般人被迫在許多衝突、挫折和威脅中作出某種選擇,價值就在選擇中表現出來,而對於自我實現者,這些衝突、挫折和威脅都消失或者解決了,就像關於一個舞蹈的爭論會平息一樣。他們覺得兩性表麵上不可調和的鬥爭不再是鬥爭,而是快樂的協作;成人與兒童的利益其實根本沒有那樣明顯的對抗性。對他們來說,不僅異性間和不同年齡間的不和是如此,天生的差異等等也是如此。我們知道,這些差異都是焦慮、懼怕、敵意、進攻性、防禦和嫉妒的肥沃的溫床。但實際上,它們似乎並非必然如此,因為我們的研究對象對差異的反應就很少屬於這種不值得追求的類型。

很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師生關係。我們研究對象中的教師的行為方式非常健康,這是因為他們對這種關係的理解異於常人。例如,他們將它理解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誌間的衝突,對權威、尊嚴的威脅。他們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嚴,前者很不易受到威脅,而後者很容易甚至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冒犯,他們並不試圖做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樣子,也不搞威嚇學生的獨裁主義,他們並不認為學生間、師生間的關係是競爭關係,他們也不會擺出教授的架子,而是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樣普通人的本色。所有這一切創造了一種沒有猜疑、小心翼翼、自衛、沒有敵意和擔心的課堂氣氛。在婚姻關係、家庭關係以及其他人際關係中也同樣如此,當威脅減弱了,這些類似的對威脅的反應往往也就消失了。

悲觀絕望的人和健康樂觀的人在原則和價值觀的許多方麵都是不一樣的。他們對於自然界、社會、以及自己隱蔽的心理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有著深刻的區別,這種感知和理解的組織和係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該人的價值係統。對於基本需要滿足匱乏的人來說,周圍世界充滿危險,既像是生活在莽林中,又如同生活在敵國領土上,在其中既有著他可以支配的人,也有可以控製他的人,這像任何貧民區居民的價值體係不可避免地受低級需要支配和組織。基本需要得到滿足的人則不可能這樣,由於基本需要的充分滿足,他能夠把這些需要滿足看得無所謂,並全力以赴地追求更高級的滿足。這就是說,兩者的價值體係不同,滿足的需要也必然不同。在已經自我實現了的人的價值係統中,其最高點是絕對獨一無二的,它是個人獨特的性格結構的體係。這種情況非常清楚、不容置疑,因為自我實現就是實現一個自我,決不會有兩個自我是完全相同的,隻有一個雷諾爾,一個布拉姆斯,一個斯賓諾莎。我們已經看到,我們的研究對象有很多共同之處,但同時個人化的程度卻又更高,他們更加鮮明地成為他們自己,他們也不像任何常人對照組的成員那樣容易彼此互相混淆,也就是說,他們之間既有相似之處但又迥然不同。他們同迄今描述過的任何一類人相比,都有著更加徹底的個人化,同時又有著更加完全的社會化,有著對人類的更深刻的認同。輕鬆的人性生活

自我實現者具有不同於常人的幽默感——富於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由於這一特點為我的研究對象所共有,很容易就可以發現。對於一般人感到滑稽的事情,他們並不感覺如此。因而,惡意的幽默(以傷害某人來製造笑料)、體現優越感的幽默(嘲笑他人的低下),反禁忌性的幽默(硬充滑稽的猥褻的笑話)都不會使他們感到開心。

他們的幽默的特點在於:常常是更緊密地與哲理而不是其他東西相聯係。這種幽默也可以稱為真正的人的幽默,因為它主要是善意地取笑人類的愚蠢,忘記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或者妄自尊大。這種幽默有時以自嘲的形式出現,但自嘲者不會表現得像個受虐狂或者小醜。林肯的幽默就是一個範例。林肯很可能從來沒有開過傷害他人的玩笑,他的絕大部分玩笑都有某種意義,遠不止僅僅引人發笑的作用,類似於寓言,它們似乎是一種更有趣味的教育形式。

我們的研究對象開玩笑的數量並不像普通人那麼多,所以有時顯得並不是個幽默的人。在他們當中,富有思想性、哲理性的幽默比普通的雙關語、笑話、妙語、揶諭和開心的巧辯更為常見。前者所引起的往往是會心的微笑而不是捧腹大笑,它脫胎於當時的具體情況而不是這個情況的附加物,它是自發的而不是事前策劃的,並且時常是新鮮的。由於一般人習慣於笑話故事和逗人發笑的材料,因此,他們也就很自然地認為我們的研究對象過於嚴肅莊重。

這類幽默的感染力很強。人的處境,人的驕傲、嚴肅、奔波、忙碌、野心、努力、策劃都可以看得有趣、詼諧、甚至可笑。有人是一度置身於一間擺滿“活動藝術品”的房間之後才對這種幽默感恍然大悟的。在我們眼中,“活動藝術品”以它的喧囂、動蕩、混亂、奔忙、勞碌、以及打破常規地對人生進行了幽默的諷刺。這種幽默感也影響到專業性工作本身,在某種意義上,這些工作也是一種遊戲,在嚴肅認真的同時,也可以製造一些輕鬆。走向成功所需的手段

大多數自我實現者能對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在一定程度上達到相對獨立。既然自我實現者是由成長性動機而不是匱乏性動機推進的,那麼他們主要的滿足就不是依賴於現實世界、依賴於他人、文化或達到目的的手段,總之,不是依賴外界來實現的。換句話說,他們的發展和持續成長依賴於自己的潛力以及潛在的資源。如同樹木需要陽光、水分和養料一樣,大多數人也需要愛、安全及其他需要的滿足,而這種滿足隻能夠來自外界。但是,一旦獲得了這些外在的滿足,一旦人們內在的缺乏由外在的滿足物所填補,個人真正的發展問題就出現了,也就是自我實現的問題。

這種對環境的相對獨立意味著麵臨困難、打擊、剝奪、挫折時的相對穩定。在促使他人去自殺的環境中,這些人也能保持相對的積極和樂觀,他們也可稱為“有自製力”的人。

受匱乏性動機促動的大多數人,其主要需要的滿足(愛、安全、自尊、威信、歸屬)隻能來自他人,那麼,他們就必然離不開這些有用的人。但是,由成長性動機推進的人實際上卻有可能被他人妨礙。對於他們來說,決定滿足以及良好生活的因素存在於個體之內,而不是社會內。他們已變得足夠堅強,能夠不受他人的讚揚甚至自己感情的影響,榮譽、地位、獎賞、威信、以及人們所能給予的愛,比起自我發展以及自身成長來說,都顯得不重要了。我們必須記住,要達到這種超然於愛和尊重的境界,最好的方法(並非唯一的方法)是事先就有完全同樣的愛和尊重的充分滿足。

自我實現者具有奇妙的反複欣賞的能力,他們帶著敬畏、興奮、好奇甚至狂喜,精神飽滿地、肆無忌憚地體驗人生的樂趣,而對於其他人,這些體驗也許已經變得陳舊。

對於自我實現者,每一次日落都像第一次欣賞時那樣美妙,每一朵花都溫馨馥鬱令人喜愛不已,甚至見過許多花以後也不會減少分毫。他所見到的第一千個嬰兒,就像他見到的第一個一樣,認為是一種令人驚歎的產物。在他結婚30年以後,他仍然讚歎他的婚姻的幸運;當他的妻子60歲時,他仍然像40年前那樣,為她的美麗而傾倒。對於這種人,甚至偶然的日常生活中轉瞬即逝的事務也會使他們感到激動、興奮、迷戀。這些奇妙的感情並不常見,它們或者隻是偶然有之,而且是在最難以預料的時刻降臨。這個人可能已經擺渡過河10次,在他第十一次渡過時,仍然有一種強烈的感受,一種對於美的回憶以及油然而生的興奮,就像他第一次渡過一樣。

研究對象們在選擇美的目標方麵存在著一些區別。一些人主要向往大自然,另一些人主要愛孩子,還有幾個人則一直主要熱愛偉大的音樂。但確實可以這樣說:他們從生活的基本經曆中得到了喜悅、鼓舞和力量。然而,他們卻不能夠從參加夜總會,或者得到了一大筆意外之財,或者一次愉快的宴會中體會到上述感受。

此外,也許還可以加上一種特殊體驗:對於我們的幾個研究對象,他們的性快感,特別是情欲高潮,提供的不僅是一時的快樂,而且還有某些基本力量的增強和複蘇。有的人是從音樂或大自然中得到這種增強和複蘇的。

或者大家隻能體驗到這種主觀色彩與新鮮具體的現實之間相通的一方麵。也許我們所說的陳腐的體驗是停止以豐富的感覺去洞察所有領域的結果,因為這些領域現在表明已不再具有優點、益處或者威脅性,否則就不能再和自我和睦相處了。

忽略了自身的幸福,往往會引起人類諸多罪惡、痛苦以及悲劇。盡管這種忽略是非邪惡的,我們輕視那些在我們看來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所以我們往往用身邊的無價之寶去換取一文不值的東西,留下無盡的懊惱、悔恨和自暴自棄。不幸的是,子女、丈夫、朋友在死後比生前更容易博得愛和讚賞。其他現象,如身體健康、政治自由、經濟富強等也是如此。它們的真正價值隻有在失去以後才被認識到。

赫茲伯格對工業中“保健”因素的研究,威爾遜對聖·尼奧茲“閥限”的觀察,我們對“低級牢騷、高級牢騷和超級牢騷”的研究都表明,如果我們能像自我實現者那樣對待身邊的幸事,我們的生活將得到極大的改進。體驗成功的愉悅

那些主觀體驗往往被稱為神秘體驗,對我們的研究對象而言,這種體驗是很普遍的。威廉·詹姆斯對此有過精彩的描述。那種強烈感情有時變得氣勢磅礴、渾渾沌沌、漫無邊際,所以可稱為神秘體驗。我們在這上麵的興趣和注意,得到了幾個研究對象的支持,他們用曖昧而又通俗的措辭來描述他們的情欲高漲。這些措辭曾被各類作者用來描述他們稱為神秘體驗的東西。

在這些神秘體驗中都有飄飄欲仙的感覺,從未有過更加有力但同時又孤立無助的感覺,巨大的狂喜、驚奇、敬畏,以及失去時空的感覺。這最終使人確信,某種極為重要、極有價值的事發生了,在某種程度上,感受主體結果被改變了、增強了,這種體驗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

但很重要的一點是,必須將這種神秘體驗與所謂的神學或超自然分離開,盡管它們已經混淆了上千年之久。雖然在後來的談話中,有幾個人引出了半宗教的結論,例如“天生我材必有用”等,但是,我們的研究對象沒有一個自發地製造這種束縛。因為這種體驗是一種自然的體驗,很可能屬於科學研究的範圍,也許用弗洛伊德的術語來描述它更為合適,如海洋感情。

我們的研究對象可以使我們了解到,這種體驗能夠以較小的強度出現。神學作品一般地假定,在神秘體驗與所有其他體驗之間,有一種絕對的性質上的差異。一旦從超自然的關係中發現了神秘體驗,並把它作為自然現象來加以研究,就有可能把神秘體驗按從強烈到微弱的數量上的連續體加以整理。我們從而可以發現,微弱的神秘體驗在許多人那裏,甚至可能在大多數人那裏都會發生,並且,如果一個人幸運的話,一天可以發生數十次。

神秘體驗強烈時,可以產生一種忘記自我或超越心靈的感受。正如本尼迪克特所描述的:以問題為中心高度的集中,獻身行為,強烈的感官體驗,對音樂或藝術的忘我、熱切的欣賞。我們有時把它叫“高峰體驗”。

自從研究這一問題以來,我們已逐漸將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高峰者與非高峰者的區別上。兩者之間很可能隻是程度與數量的差別,但這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需要簡單的概括,非高峰型的自我實現者似乎是講究實際、追求實效的人,是成功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的中間變體。而高峰者除了上述情況外,似乎還生活在存在領域中,生活在詩歌、倫理、象征、超越的境界裏,生活在神秘的、個人的、非機構性的宗教之中;生活在終極體驗中。

我們意識到這將是關鍵的性格邏輯的“種類差別”之一。這對於社會生活來說尤為重要,因為那些“健康的”非高峰型的自我實現者似乎更可能成為社會的改革者,成為政治家、社會工作者、改良者、領導者;而那些超凡脫俗的高峰者,則更可能去寫詩、作曲、研究哲學,獻身宗教。

貫穿始終的人生價值

價值計算是由三種價值方麵——或樣式——S(係統的),E和I及其相應的價值標準n,X1結合而產生的,這三個價值方麵的結合既可以是組合,也可以是變換。不同價值標準的組合就是由另一種價值樣式對一種樣式進行積極的評價,相反,變換則意味著作出一種消極的估價。“積極”和“消極”這兩個術語是由“應當”這一術語來定義的。一物的積極價值就在於被評價事物應當所是的那種東西,由此推之,消極的價值則是它不應當所是的東西。正像我們所看到的,一物總是應當成為好的而不應當成為壞的;它應當滿足而決不可不滿足它的概念的意義;換言之,它應當總是成為盡可能大的價值。同樣,當所涉及的某“物”具有一種價值時,則最有價值的價值,亦就是最充分地滿足該概念“價值”的價值,就是內在的價值,因此,任何價值都應當成為內在的價值。內在價值是一種價值的積極價值,也就是該價值應當是的價值,任何與內在價值背道而馳的都是消極的,而任何趨向於它的都是積極的。

由這3種價值範疇可以引出9種組合和9種變換,那就是說,這3種價值樣式的積極和消極排列總共是18種,因此,根據另一種係統價值對一種係統價值的評價就形成一種價值組合,它提高了價值並趨向於內在價值。同樣,根據一種外在價值或內在價值對一種係統價值所作的評價也是如此;或者根據另外的外在、內在和係統價值對一種外在價值的評價也會達到同樣的結果。換句話說,價值組合就是價值的加強,它將價值提高到更大的乘方,而價值變換則相應表示著價值的削弱,或者說,是消極的加強,它將價值提高到一個負的乘方。因此,對於一個係統價值的係統估價導致一種價值組合,它由兩種係統價值所組成,其中一種係統價值通過另外一種得以加強,或者說,是將一種係統價值提高為另一種係統價值的乘方,它類似於算術運演中的ɑɑ;故我們可以將其寫成“S”。這表示著諸如有關數學邏輯或者法理學的一種係統學說的書寫形式,正因為這種緣故,它也代表著價值理論的書寫形式。同樣,如果一種外在價值根據另外一種外在價值予以評價,便構成兩種外在價值的組合EE。舉例說,巧克力與奶油混合。另一方麵,如果把巧克力與木屑混合起來,其結果就是通過另一種外在價值削弱了一種外在價值,或者導致一種價值變換E-E或EE。

這種價值組合與價值變換可以被係統化和符號化,正如我們已看到的那樣,一個係統——係統的組合的符號是“S”,而對於一個外在的變換的符號即E-E或EE來說,正如我們所寫的,它是為了使價值的減值或下跌一目了然,這表現在下列事實中,組合和變換是表示反比例的價值量;其中一個與另一個的倒數成比例。這意味著,組合之積與其對應的變換之積彼此相約,那就是說,可以約去它們各自的價值因素,其結果則是我們可稱之為事實的無價值情境,它的符號是I,從而,事實的價值恰恰就是價值與無價值之間的關係,事實是指數為0的價值。

每種組合或變換的價值,或者說它們在價值論上的等級,是從構成它們的每一價值的價值中產生的,它們分別由係統、外在或內在意義或內涵的性質中演繹出來。既然係統價值——亦即一對象之概念之係統意義或內涵的滿足——具有價值學上的價值n,並且是對於內涵之種種特性最低限度的滿足,而外在價值具有價值X0內在價值具有價值X1,那麼,由這些價值所構成的組合及變換必然也可以得到精確的估價。對一種係統價值的外在估價就得到一種內在價值,通過這種方式,那些最初隻包括S、E、I這3種價值方麵的價值等級,如今便可以擴展為三者的結合之一;然而,前者是原子式等級,而後者則是分子式等級。

顯而易見,這種價值結合必然也能被再度結合,因此,必定會產生第二級、第三級乃至第四級的價值組合及變換。舉例說,第二級的組合是(SS)E,它可以是一篇價值學論文中的經驗價值的東西或者價格;一種第二級的變換則是(IS)I,它是內在價值之係統的內在貶值,例如,人類生活中的原子彈爆炸——TheEnolaGay的飛行員的公式。

正如第一次價值聯結有其精確的價值學價值一樣,第二級、第三級和第四級等等的聯結也具有同樣的性質。因此,如果第二級價值聯結(EE)1的價值就等於第一級價值聯結I的價值。厭惡對於外在估價作外在估價就等於厭惡內在估價。

第二級價值聯結經由將指數S,-S,E,-E,I,-I加入每一種第一級聯結之中而產生,既然有18種最初聯結,而其中每一種都能得到6個指數,我們便得到6×18=108種第二級價值聯結。同樣,這裏的每一種結合都可以得到這6個指數,我們由此便得到6×108=648種第三級結合,如此等等。總而言之,一個幾層次上的可能價值結合的數量是3×6n。,那就是說,在第一層次上,是3×61=18種結合,在第二層次上,是3×62=108,在第三層次上是3×63=648種結合,如此等等。所有層次上的所有價值形式的總和是3×(61+62+63+……6n)。因此,由第一層次到第三層次結合的總值,是3×(6+36+216)=774種形式,由第一層次到第五層次的形式總和是27990,而由第一層次至第六層次的總數,則是1007766種形式。

所有可能價值結合的總體構成了價值計算或者價值學計算,借助最近的機器人,一種價值形式表就會像對數表或其他數學表一樣,能在較短時間內計算出來。這就給價值學家一種機會,把這種計算應用於所有可能情境中,去創造一種典型的情境,並且由此編製一個涉及文學情節、思想的形而上學可能性、法律案例、道德衝突和結論在內的目錄表。當然,是以簡明扼要的、真正的價值科學的方式表現出來。從這些不多的議論中可以清楚看到,即便是最複雜的價值學爭論和情境,也能夠通過這一計算手段予以分析。

規範價值學在評價情境和爭論中的應用屬於價值學家的藝術——一種像每一種形式係統之應用一樣,有其自身規則的藝術。規範價值學業已被用於許多不同情境的分析中,諸如詩和夢的批判分析、審美創作、商業組織。例如對一家保險公司計劃的評估,這種評估涉及到分析“生命”的價值,涉及到分析應當“賣出”保險的個人的社會等級的價值,等等,一直到分析個人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