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生活需要1(1 / 3)

工作是生活需要1

擁有財富者仍需要工作

“什麼?你說你不想讀書了?”格雷先生對僅僅15歲的兒子不想讀書感到十分吃驚。

“是的,我想我是不願讀書了,讀書有什麼用?”查理回答道。

“你是不是認為你的知識夠豐富了?”格雷先生問。

“我是有這種想法,至少我不比喬治·裏曼懂得少,他3個月前就棄學了,他爸爸是個有錢人。”

說完,查理轉身就要出門。“查理,回來!”父親命令道,“如果你真的不想繼續讀書,那你就必須去工作養活自己,我可以供你讀書,但絕不會供你揮霍。”

一天,格雷先生帶著查理來到了一座監獄。在監獄裏,格雷先生見到了他的老同學。他搶先打起招呼:“嗨!哈默先生,見到你我非常高興……”格雷先生頓了頓又說道:“可在這個地方見到你我又感到非常遺憾。”

“我現在也非常悔恨,可又有什麼辦法呢!”那個囚犯注意到了查理:“這是你的兒子吧?”

“是的,他叫查理,他年紀與我們一起上學時的年紀差不多,約翰,你還記得那段時光嗎?”

“當然,我怎麼能忘記那段時光。雖然我希望那隻是一場夢,能夠重頭再來,可又怎麼可能,事實就是事實。”囚犯不禁感歎起來。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我記得在我們分手時你的狀況很讓人羨慕,到底什麼事導致了你今天這樣?”格雷先生問。

“很簡單!”囚犯利索地回答道,“這一切隻因為我遊戲生活,我原以為讀書隻不過是浪費時間,我有我父親留給我的一大筆遺產,我根本用不著學習。我整天與那些社會渣子混在一起花天酒地,肆意揮霍。直到有一天早上醒來我才發現我已一無所有。我想通過工作來賺錢,可到那時我才知道這一點我也無法做到,我要活著,而活著就必須有錢,接下來的事就可想而知了。”

獄警來叫哈默幹活,哈默離去了。格雷先生問獄警:“有多少囚犯可通過訓練,憑工作謀生?”

“10人中也許找不到1個。”獄警回答。

“查理,我之所以告訴你,你必須自己工作養活自己,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回家的路上,格雷先生對兒子說,“這次你也看到了監獄裏的情況。是的,我的確是個有錢人,但我的的錢隻能供你上學,而不能供你不用工作就能很好地生活下去,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要知道,一個人無所事事、遊手好閑是多麼可怕,足可以毀掉他一生。”

查理考慮了一下,對父親說:“那好吧,爸爸,星期一我就返校。”

好好工作才能好好生活

約翰·亞當斯感到實在無法忍受學拉丁語了,於是鼓足勇氣向父親提出不學拉丁語的請求。

“那好吧!”父親這樣答道,“即然你不想學了,那你就去水田挖幾條排水溝吧!”約翰本來就戰戰兢兢地向父親提出不學拉丁語了,現在對於父親的這個命令就更不敢違抗了。他拿起鐵鍬就去了水田,一幹就是一天,約翰邊幹邊考慮不學拉丁語一事。晚上回到家,約翰又來到父親身邊,請求父親允許他繼續學習拉丁語。父親依然很平靜,同意了他的請求。從此,約翰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並在學習中養成了一絲不苟的做事習慣。許多年以後,約翰成了美國建國以來的第二任總統,成了世界名人。

“如果我的錢隻用來供自己花銷,那我又何必一定要辛勤工作呢?”許許多多年輕人都有這樣的疑問。

如果一個人真的不用出錢供養自己的母親、姐妹以及妻子,那麼真的是上帝對他寵愛有加了。但是他要明白:良好的品性一定是要經過辛勤勞動來塑造的。

一位通過自己勤勤懇懇勞動致富的人年輕時沒有接受過良好的教育,所以他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這方麵比他強。臨去世時,他卻後悔不迭:“我雖希望他們接愛良好的教育,但我花在這方麵的心血還是太少了。他們一直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我多希望他們能夠成為品質高尚令人尊敬的人,可事實卻是:一個是醫生,卻沒有一個患者來找他看病;一個是律師,卻從來沒人請他出過庭;一個在經商,可從不關心經營情況。我多次勸他們做人要誠實,做事要勤懇,可他們就是聽不進去。他們總是回答:‘爸爸,你有花不完的錢,我們又何必辛苦地去幹活呢?’”

《青年導讀》裏記載了西拉斯·菲爾德成長的故事。西拉斯·菲爾德是大西洋電纜建設工程的發起人,著名的企業家。他16歲那年拿著全家人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8美元離開斯托克布裏奇到紐約發展。西拉斯·菲爾德來到紐約的哥哥家住了下來。他的哥哥大衛·菲爾德很是爭氣,通過努力成為了紐約法律界的一位要人。在哥哥家居住的時候,西拉斯·菲爾德感到很不快活。哥哥家的一位客人馬克·霍普金斯看出了他的異常,對他說:“一個孩子如果離開家後總是想家,那他是沒有什麼發展的。”

沒多久,西拉斯進入了當時紐約市最好的幹貨交易店——斯圖爾特店工作。剛去時,西拉斯隻幹些打雜的活,年薪是50美元,早上六點以後開始工作。在當上店員之後,早上八點開始工作,一直到晚上沒有客人為止。

“這一次我用上了心。”菲爾德這樣記載道,“我保證在第一個顧客來到之前趕到店裏,最後一個顧客離去後再離開。我努力學習一切我認為有用的知識,我要做一個讓所有人都佩服的推銷商,我知道將來的成功是建立在今日的努力基礎之上的,我一有空就去商業圖書館看書,我還是每周六晚上舉辦活動的辯論團體的成員。”

實際上,店主斯圖爾特本身就是要求嚴格的人,他要求斯圖爾特店的每一位店員早上上班必須登記,午飯和晚飯以及請假回來也都必須登記。假如早上上班遲到,或者午飯超過1小時,晚飯超過45分鍾,都要受到懲罰。西拉斯·菲爾德在遵守這些規定方麵是個典範,他沒有受到一次懲罰。除此之外,他的業務還是最佳的,所以他很快受到了斯圖爾特本人的重視,如果不出什麼意外,提升他隻是個時間的問題。

斯圖爾特當年兢兢業業苦心經營自己的生意,隨著生意越做越大,他的這種經營態度也越來越得以全麵體現。他製訂的製度科學而合理,這使得他的大集團以令人吃驚的良好態勢高速運轉。斯圖爾特還是個精益求精的人,在他病入膏肓行將離世之前,他還在琢磨能夠進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各部門協作的各種可能性。

斯圖爾特是偉大的,那他的後繼者呢,是不是也同樣不平凡呢?斯圖爾特的繼任者接手的是龐大的商店銷售網和斯圖爾特遺留下來的科學的管理製度,但是斯圖爾特的繼承者卻沒能很好地繼承這一切,他們不關注商店的經營狀況,對客戶也非常不禮貌,也不檢查各部門的各項工作,他們隻是眼看著這龐大的商店和財富而驕傲不已,他們以為商店會自動順利運轉下去,會帶來數不清的財富。這樣做的結果可想而知,但由於斯圖爾特店的確真的是財力雄厚,再加上斯圖爾特店原先良好的聲譽,致使某些弊端、危象在頭幾年沒有顯現,或顯現不明顯,但這種表麵繁華狀況很快就消失殆盡了。首先,老顧客表現了不滿,繼而所有顧客都心存不滿,斯圖爾特的繼任者們終於看到了:他們的商店收入在減少,信譽在下降,顧客寥寥無幾。更讓他們感到可怕的是,投資者也失去了耐心和興趣,都準備撤資或停止投資。

關鍵時刻,約翰·沃納梅克接手了斯圖爾特店,沃納梅克是一個同斯圖爾特同樣不平凡的人,也是一個白手起家的商業能手。在當學徒工的時候,他距離工作單位——位於費城的一個書店4英裏,每天他必須步行去那裏,可薪水隻有每周125美元,但是沃納梅克發誓要賺到多於老板10倍的收入,這個念頭支持他一直堅強地向前走,終於成功。沃納梅克接手斯圖爾特店僅僅幾年,就又使斯圖爾特店重現了斯圖爾特在世時的繁榮景象。

一個想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隻有像斯圖爾特和沃納梅克一樣立足現實、辛勤工作,並且持之以恒,十年如一日,才有可能成功,成功之後也不要滿足,更不要驕傲,這樣才有可能創造富足、美滿的生活,並可能長久保持下去。

不要虛度年華

“米開朗基羅真是個非同凡響的人物。”一位法國作家這樣評論道,“他雖已年逾60,已不那麼強悍,但看他在大理石上飛快地揮舞著雕刻刀,依然顯得那麼遒勁有力。他一刻鍾完成的工作量,3個壯小夥一個小時也完成不了。他真讓人佩服,碎石在他雕刻刀下飛濺,那氣勢、那勁頭會讓人以為在他一擊之下整塊石頭都有可能粉碎。懂得雕刻的人都知道多雕刻掉哪怕是一根頭發厚度的石片,都可能使整個雕刻工作前功盡棄,所以許多人都很擔心米開朗基羅那雄勁有力的一揮、一戳,畢竟掉下的石頭不會再重新補上。”

而米開朗基羅則對另一位非凡人物——拉斐爾讚歎不已:“他才是最值得人類歌頌的,因為他的靈魂最美麗,他以他的勤奮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最燦爛的輝煌。”許多人都驚歎拉斐爾何以能夠創造出如此完美的作品,拉斐爾對此的回答是:“從小時候起,我就養成了對任何事物都重視的習慣。”可惜的是,這位藝術家英年早逝,38歲就離開了這個世界。羅馬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連羅馬教皇利奧十世也為拉斐爾的離世悲傷哭泣。拉斐爾給後人留下了287幅繪畫作品,500多張素描。其中有些作品藝術價值無法用金錢衡量。在那些整天懶散無事、不思進取的年輕人看來這是多麼不可思議而教訓深刻啊!

達·芬奇也是個勤奮而有大成就的人,他每天在天剛蒙蒙亮時就起床去工作,一直工作到天黑什麼看不見為止,就是在這樣勤奮工作下,達·芬奇才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寶貴的精神財富。

魯本斯成了名畫家並漸漸富裕之後,一位煉丹師找上了他,他要求二人合作把普通金屬變成金子。煉丹師告訴魯本斯說世上隻有他一人才知道煉金子的密訣。魯本斯對他說:“可惜,我早在20年前就已發現了這個秘密。”說著,魯本斯指著自己的畫具又說:“通過它們我很容易實現這一夢想。”

法國畫家密萊司一旦畫起畫來,就全身心投入,不被外界所幹擾。他說:“任何一個農夫,不管他有多勞苦,他都沒有我勞累。”他又說:“一個年輕人最應該幹的就是工作。天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即使是天才,如果不努力工作,也不會做出什麼大成績。我從不建議別人立誌當一名藝術家,從前如此,現在、將來也如此。如果一個孩子擁有了藝術家的潛質,那麼他是不用別人去勸導、建議的,他仍然會朝此方向邁進的。但就有很多人問我是否應該培養他們的孩子成為一名畫家,我的回答從來都是否定的。我要提醒他們的是,不管將來成為什麼,都必須從現在、從小腳踏實地做起,不要忽視瑣碎事情,不管它們多麼令人生厭,多麼不值得一做。還有那就是努力工作。”

《聖經》的譯者馬丁·路德是一名宗教改革家,他非常推崇一句話:“每天都要完成一些工作。”特納也非常讚同這句話。特納的老師約舒亞雷諾德就常教導特納說:“如果想要超過別人,那就必須時時刻刻努力工作、學習,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惟艱苦工作。”工作有時確是艱苦的,但在特納看來工作不但是艱苦的,更是美好的。

如果一個人利用智慧為人類造了福、貢獻了力量使國家受益、奉獻了愛心而使鄰裏受益,那麼可以說他沒有虛度他的年華。

彼得大帝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他的英明就在於他知道學習,知道努力工作。在王室其他成員還穿著考究的宮廷服裝享樂的時候,彼得大帝就已換下宮廷服裝穿上普通人的衣服去西歐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了。在英國,他屈尊進入紙廠、磨房、製表廠以及其他廠與其他工人一樣幹活;在荷蘭,他甘願為徒向一位造船師學習。在工作中,彼得注意向那些優秀人物學習,學習他們的先進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

彼得利用一個月的時間在伊斯提亞鑄鐵廠學會了冶煉金屬的技術,最後一天他鑄造了18普特的鐵,他把自己的名字刻在這些鐵上麵。隨同彼得周遊的俄國貴族怎麼也沒有想到他們有朝一日會幹上這種活,但怨言歸怨言,他們最後也不得不在彼得的帶動下拿起了煤鏟、拉動了風箱。在索要報酬時,工頭穆勒付給了彼得18個金幣。彼得知道鑄一普特鐵的報酬是3個戈比,顯然他的報酬超出他的所得了。彼得對穆勒說:“把多餘的金幣拿回吧!隻需給我所應得的報酬就可以啦,這足夠我買一雙新鞋啦,我實在應該換一雙鞋了。”的確,彼得腳上穿的鞋已破爛得不成樣子,幾塊後補的布丁也已磨破。現在在穆勒的伊斯提亞鑄鐵廠還珍藏著當初彼得大帝鑄造的一根鐵棒。匹茲堡的國家珍奇博物館保存著另外一根。俄國人從彼得大帝身上受到很大啟發:要想出人頭地,要想超越別人,就一定要辛勤工作,努力、努力、再努力,辛勤、辛勤、再辛勤。

如果你自我感覺不錯,自認為一切該得到的東西都會自動到來,那你就要注意了,因為你可能終生一事無成。如果你想挽救自己,那就要立即拋棄這種可悲的想法,而以辛勤的工作代之,你要明白,隻有辛勤的勞動才最有可能使你成功,才是最最重要的成功元素。

比徹對勤奮工作的認識比較徹底:“在我看來,知識領域中的任何一種藝術流派、任何一件作品,莫不經過創造者多年的辛勤勞作而得以揚名世界。天才離不開勤奮,離開勤奮的天才也長久不了。”

的確,翻開曆史,我們會發現,所有的有著世界影響的業績和成就無一不是勤奮的結晶,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藝術作品,皆是如此。

哥爾德斯密斯認為一天裏能夠寫出4行詩就已經相當了不起了。《荒村》這樣一部有影響力的大作品就花費了哥爾德斯密斯多年時間。哥爾德斯密斯認為:“如果一個人養成了持之以恒的寫作習慣,那麼那些零星寫作的作者是無法領略到這個人的思維的縝密程度以及寫作時的熟練程度,永遠都不能,哪怕那些人有著這個人10倍的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