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一十五章 好久不見,月薰(1 / 2)

然後就是關於主角原創性的問題,說實話,在本書裏,顧陽根本就不可能原創,因為他的原創基於事實上來說,還是在搬運我所寫的東西,這個事實是無法改變的,如果要解開這種宿命,除非是《文藝》完本,他的人生不再局限於我的筆下。也就是說,他原創的時候,也就是本書結束的時候到了,最後,各位書友似乎忘了,這個顧陽是那個年約三十穿越過來的作家顧陽,而不是書裏十八歲的少年,他的積累並不弱。

這是今天最好的一篇。

高就如此的一句話,徹底為這一篇詩歌作定了性。

尋李白,這是一篇無可質疑的佳作。

無論時光如何的滾蕩流去,變幻莫測,風光如何的美麗瀲灩,這都無法讓這一篇詩篇黯淡其本身的光彩。

這是無可置疑的。

這一篇詩作出來,即便是被高就慣以今天最好的詩作的名號,在場的眾人也沒有過多的反對意思,大多都點頭讚同,表示同意這樣的判定。

詩人大多都是心存傲意的,但這並不代表他們能夠麵對一首好詩而能憑著傲氣行事,而不顧內心的真實感覺,這一首詩磅礴大氣,才氣卓越,的確是超過了他們這個時候即興所寫的詩篇,讓他們不由得產生了敬佩之意,喜歡上了這篇作品。

“顧陽,雖然說這一次是我們第一次見麵,但我算是服了,這一篇現代詩歌,的確是佳作啊。”

溫成在聽完整首《尋李白》之後,豎起了一根大拇指,對顧陽說道。

即便他是一名古體詩人,但在《尋李白》這一篇詩詞的悠長意境之下,猶然是發出了最真實的感歎。

他是一名古體詩詞詩人不錯,但是無論是古體詩人,還是現代詩人,對於意境的要求,都是想通的,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古體詩詞和現代詩歌的共同追求都是為了表現出作者的內心世界,和那種獨一無二的意境,因此對此產生了敬佩的心思,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句話擺在其他人的身上,似乎是很有用處,但在顧陽這一邊,卻感覺不太適用,似乎什麼時候都無法阻止他的文思噴發,好的詩歌能如同井噴一般噴發出來,不由讓在座的諸位生出讚歎之意。

對於溫成的稱讚,顧陽隻是微淡一笑,謙虛受之,和這些詩人繼續待了一會兒,靜默的賞了黃鶴樓上的風月,眾人下樓,共同吃了一頓,曲終人散,各自離去。

結束了這一次的黃鶴樓詩會之後,顧陽的遊曆之行繼續。

由於這個時代下交通的便利,旅行再也不想過去那般困難,人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在極短的時間內遊曆五湖四海,賞遍八方風光,節約了顧陽和葉謙很多行在路上的時間。

而在這遊曆的過程中,顧陽的才華驚動全國!

從詩歌雜誌《青芽》上的接連發表詩歌,到散文雜誌《洛水》中特地為他開設的專欄《文化苦旅》,這一切的一切,將顧陽的名氣從虛浮的狀態,漸漸變得穩健起來。

以前的少年,名氣雖盛,但距離他的作品數量,差的還是很遠,但是在這麼多高質量的散文詩歌作用下,他的名氣真正的沉澱了下來。

微薄上,他的粉絲數量豁然已經突破七千萬的數字,比之整個微薄圈來說,又有幾人能夠擁有這麼巨大的數字?

要知道整個華夏的人數,不過也就才八億!

而借著他作品的東風,這段時間內兩本雜誌的銷量都有了一個極大的提升,原本的月銷量猛然有一個火箭式的提升,竄到了三百萬本的銷量!

散文和詩歌這兩種文學體裁,相較於小說和故事來說,都是要求比較高的文學體裁,人們大多喜歡小說故事,散文和詩歌都是屬於陽春白雪那種類型的,沒有小說那麼接地氣,所以銷量一般遠不如故事類型雜誌,但借著顧陽的名氣,《洛水》和《青韻》的銷量月猛漲到了數百萬本,這代表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