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正人生的失誤
糾正失誤的意義
怎樣麵對人生不可避免的缺憾,而不感到缺憾呢?
既然躲是一定躲不過去的,那麼就勇敢地去麵對它吧。孤單不一定不快樂,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轉身不一定不再回頭——勇敢地去麵對它,你也許就會發現缺憾的本來麵目,你也許就會發現世界的本來麵目。
人生的旅途並非處處鮮花,而要常常跟不如意結伴而行。疾病纏身、情場失意等缺憾,常常會使人忿忿不平,歎息不止。失去平緩的心態,心理容易發生心理扭曲、變形,不但影響工作情緒和生活質量,而且有害於身心健康。這時,我們就要學會自我安慰。
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安慰別人,也有可能得到別人的安慰,可重要的是要學會自我安慰,學會這樣一種心理防衛的最佳方式,通過積極的自我評價以及對自己適度的寬容,撫慰自己因失敗、挫折、不幸而痛苦不堪、深感缺憾的心靈。
——麵對缺憾,要告訴自己這是合乎自然的事情。缺憾是生活的組成部分,是人人必領的“快餐”——既“光顧”我,也“光顧”他,這是合乎自然的事;總是一帆風順、事事如意,這隻是一種良好的願望,實際並不存在。這樣想,我們在缺憾麵前就不會傷心哭泣,而會發現缺憾之美,領略缺憾之美,相信自己總有路可走。
——缺憾似乎不講情麵,其實卻具有慈母之心;缺憾對於我們的渴望似乎是冷淡的,其實卻在鼓勵我們。沒有缺憾的生命是萎縮的生命。
——沒有缺憾是神話,擁有缺憾才是事實。天才也有缺憾。人類應當傳承一條真理,即“人類因為缺憾而存在,因為缺憾而永恒”。
但是,如果一個人不能懂得缺憾的真義,那麼缺憾就會在他的麵前顯露它殘酷的一麵:假如一個人40歲還沒有升遷到主任,那就幾乎永遠不必再想這個位子了,因為臨退休爬上來已經嫌遲,既然不可能再由主任的位子往更高階層爬,那不如乖乖地待在下麵,免得影響了其他有衝力的人!假如一個人20歲時不美麗、30歲時不健壯、40歲時不富有、50歲時不聰明,那這個人就幾乎永遠失去美麗、健壯、富有和聰明的機會了!
不懂得缺憾的真義,就無法領悟這個世界的另一麵。這個世界是不等人的,它殘酷得甚至不能給予失敗者一點同情心:幾個人執行秘密戰鬥任務,其中一個不幸受傷,無法繼續前進。為了怕他被俘之後泄露軍機,造成整個行動的失敗,領導者不得不將那人滅口;幾個人同去爬山,以繩索相連攀援峭壁,一人失足,懸在半空中,費盡方法不能解救,而其他人卻可能因此都被拖下深穀。這時,隻有割斷繩索,將那人犧牲。這樣,我們不必責怪任何人。
人,隻要有一種信念,隻要有所追求,那麼就有缺憾相伴。在自重、自覺、自製引致的生命崇高境域裏,缺憾就是奮鬥者的重要標記,就是成功者的禮物之一。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在奮鬥中就什麼艱苦都能忍受,什麼環境都能適應。
雖然很多人長期的奮鬥多有俗套和圓滑,雖然他們留下了很多缺憾的行跡,卻也留下了很多成功的奧秘。他們的成功和人們的成功一樣,就是洋溢的生命力突然衝決缺憾的堤壩。
懂得缺憾的真義且滿身缺憾的人,一般不會因襲任何傳統,也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擋他們的去路。對他們而言,缺憾的路標全部是指向前方、指向成功之境的。後發製勝顯然是滿身缺憾者成功的奧秘之一。
大部分人的行為都受控於波動的情緒。一個人可能產生的情緒有疲倦、不安、痛苦、愛、沮喪、孤獨、快樂、興奮、生氣、無聊、鬆弛、難過、缺憾……人生有著太多的情緒,缺憾在其中顯得太微不足道,甚至已經被淹沒了。
如果你一直處在缺憾的狀態,例如肩膀一直垂著,走起路來雙腿仿佛有千斤之重,覺得情緒甚差,那麼你得深吸一口氣,抬起頭來,挺起胸膛,臉上堆滿笑容。這個動作或許有些可笑,不過隻要你做得勤快,它便能使你快樂,帶給你很多樂趣。熱情、渴求、感激、和氣、溫柔、幽默、快活、好奇、自信……這些狀態可以幫你找到久違的自信,讓你的臉上掛上笑容。
笑是所有情緒中最受人歡迎的,從缺憾中綻開的笑容是最美的。我們知道各種各樣的情緒,可是我們已經真正體驗到的又有多少?從缺憾中綻開笑容,能夠產生積極的效果,我們應該去仔細體驗。
回顧一下真正屬於你的走出缺憾的曆程。要知道,即使其他人也可能了解這些曆程,但在許多情況下,他們並不見得了解那些細節,隻有你自己心裏最清楚,你為此付出了多少努力,擔憂了多少時間,進行了多少次計劃,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以及自己情緒上所受的影響。這些細節,都是值得你獨自回味的。
如果選擇你得到他人認同的某一個成功事例,回憶自己為走出缺憾而付出的真正代價,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讚揚自己,你將使自己感到滿意。要努力回憶自己為成功究竟付出了多少努力,用去了多少時間,取得了怎樣的成果。
正如一座大廈是由無數磚頭建成的一樣,你的成就也是多種原因促成的,是那些具體的工作使“精美的建築”得以竣工。肯定自己的成就,就要認同並感激它們。
人生不是苦旅,別把境況看得那麼壞。習慣於自我懲罰。自我折磨的人,一般視野比較狹窄,思維比較封閉。他們的眼睛隻是死死盯在自己遇到的困難、挫折和失敗上,結果把困境看得越來越嚴重,以致被自己壓得抬不起頭來。
與那些缺憾更多的人比較,你會不會長歎一聲,然後便有“冬逝春到”的感覺呢?如果有,你就會抹去對人世的許多不平,對人生的許多哀怨。
自我解嘲是人們心理防衛的一種方式,是生活的藝術,是一種自我安慰和自我幫助,也是對人生挫折和逆境的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它並非逆來順受,不思進取,而是隨遇而安,放棄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重新設計自己,追求新的目標。一個人要做到自我解嘲,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平常心,不為名利所累,不為世俗所擾,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為什麼一有缺憾就拚命去補足?正因為我們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缺憾,我們的未來才有無限的生機和無限的可能性。這,何嚐不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一件值得高興的事!超越人品的秘方
品格是在各種各樣的環境中,在個人或多或少的調節和控製下形成的。一個人如果沒有追求正義或邪惡的原則,日子是一天也無法過下去的。一個動作,不管它多麼微不足道,它也是訓練出來的結果;這就如同一根頭發,不管它多麼細小,它都會留下投影。不管多麼微不足道的事情,都不要屈從於它;否則,盡管你可以藐視它,實際上你卻處於它的統治之中。
每一次行動、每一種思想和每一種感情,都可以歸因於你所受的教養、你的習慣和你的理解力,而且,它們必然會對你將來生活的所有行動產生影響。因此,個性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一方麵,它可以通過改進變得更好;另一方麵,它也可能墮落而變得更壞。
物理學中的規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這也同樣適用於道德領域。善行會對行為者發生作用和反作用,惡行也同樣如此。不僅如此,由於榜樣的影響作用,一個人的行為還會對他的國民產生影響。不過,人不僅僅是環境的產物,他也是環境的創造者。人的性格是由環境造成的。人的力量是通過他的創造能力來衡量的。使用同一種材料,一個人可能會建造宮殿,另一個人可能會築成茅舍,一個人建成倉庫,另一個建成別墅。同樣是紅磚和灰泥,建築師卻可以把它們製成其他東西。因此,在同一個家庭裏,在同一種環境中,一個人可能持之以恒建成大廈,他的兄弟卻可能三心二意而且力不從心,隻能永遠生活在廢墟中。一塊巨石會成為弱者生活中的絆腳石,但它卻是強者繼續前進的墊腳石。通過自由意誌的選擇,他可以把自己的行動引向善行,而不是導向邪惡。
然而,不經過一番努力,最好的品格也不會自發形成的。它需要經過不斷的自我審視、自我約束、自我節製的訓練。在這過程中,可能會有許多的躊躇、羈絆和暫時性的失敗;有許多困難和誘惑要抵製和克服;但是,如果意誌堅強並且心地正直,每個人都用不著灰心喪氣,最終會取得成功的。正是這種不斷進步的努力——力圖超越現有的品格水平——使人感到振奮,令人心曠神怡。即使我們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在前進的路途中,我們每一次誠實的努力都會得到回報,使我們的品格得到升華。
在光輝的榜樣——人類的最優秀的代表——的指引下,每個人不僅僅是無可非議的,而且在盡職盡責方麵,必然使自己的品格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他在物質方麵雖然不是最富有的,但在精神上他是最富有的;在社會地位上雖然不是最高的,但在榮譽上是最高的;在智力上他不是最好的,但在德行上是最好的;他雖然不是最有權勢和最有影響的人,但他是最真誠、最正直、最誠實的人。
品格要通過在原則、正直和實際才智的引導和鼓勵下的行動來展現自己。它是最高形式,是在宗教、道德和理性的影響下表現出來的個人意誌。它經過慎重考慮來選擇自己的方式,然後堅定不移地去實現自己的目標,它對職責的尊重高於對聲譽的考慮,對良心的遵從高於對世俗榮譽的追求。它在尊重別人的人格的同時,保持自己的個性和獨立。雖然在道義上的誠實可能並不是時尚,它卻有勇氣這樣做,把這些交給時間和經驗去檢驗。
雖然榜樣的力量往往會對品格的形成產生極其巨大的影響,但是,個人精神的自我創造力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更為根本。僅僅靠後者就足以支撐生活,給個體以獨立和力量。沒有一種一定程度的實際有效的力量——這種力量由作為品格根基的意誌和作為品格主幹的智慧組成——那麼,生活就是漂泊不定和漫無目的的——就像一潭死水,而不會像急流奔騰,做著有益的工作和保持著一個地區的機器正常運轉。
當性格的各種要素通過一定的意誌發生作用,並且受到崇高目標的影響時,人便開始投身於自己的職責之中,並且會不屈不撓、堅持不懈,不管他付出了多少世俗的代價,可以說他達到了人之為人的最高價值。這時,他向人們展示了自己英勇無畏的性格,體現了果敢堅毅的最高信念。這個人的行為就會在生活中反複出現,並且會變成他人的行為。他的言語銘刻在別人心中並且會轉化成行動。
走出痛苦的迷惘
生活,如果隻有睛空麗日而沒有陰雨籠罩,如果隻有幸福而沒有悲哀,如果隻有歡樂而沒有痛苦,那麼,這樣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生活——至少不是人的生活,因為世界上隻有墳墓中的居民才不會再有喜怒哀樂。所有的幸福就像是一團纏結不清的紗線,它是由悲傷和喜悅構成的,而喜悅正是因為有了悲傷才是可愛的。生活的舞台上,不幸和幸運,前後相隨,魚貫而出,使我們依次體味悲傷和快樂。即使是死亡本身也會使生活更為可愛,它讓我們在現實的世界中關係更為親密。死,也是通向更充實的生的道路,因此,死亡是人類幸福必不可少的條件。
毫無疑問,我們欣賞那些以勝利者的姿態、以喜悅的心態麵對人生所必須麵對一切的人們,他們在日常生活的鬥爭中無所畏懼,他們凡事希望,凡事相信;他們勝不驕,敗不餒;在工作中任勞任怨,不遺餘力;他們在苦難中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以微笑麵對生活,懷著一份感激而生活,隻有這些征服了命運的英雄才真正配稱偉大。
生活的不如意誰也不能逃脫。我們會在內心裏流淚,溫馨的家會變得淒涼;和睦的家庭有時會被拆散;彼此之間的誤解會讓親密的朋友各奔東西;惡意的誹謗會讓人心痛;柔軟的枕頭會變得僵硬;生存競爭緊張而持久。我們聽到的不是樂園中鳥兒的歌唱,而是模仿鳥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不祥的聲音。太陽藏起了那張笑臉,天空變得黑暗可怕。雷聲隆隆,閃電霹靂,大雨傾盆。為什麼會發生這些可怕的事情呢?
曾經有人說過,解釋一張笑臉容易,但是,說明眼角的淚滴難;解釋成功容易,但是,說明失敗難;解釋幸運容易,但是,說明災難難。
確實,苦難所引起的第一件事是在我們心中提出一係列的問題。如,我為什麼會遭受痛苦?世界上為什麼會存在這些痛苦?其實,我們不該提出這樣一些問題,因為正是我們提出了這樣的一些問題,增加了我們克服痛苦的難度。真正能夠解決苦難問題的,不是貧乏的理論,而是關心痛苦的實踐。隻有以一種正確的方式去對待痛苦的時候,我們才能找到一種對痛苦的滿意的解釋。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能以一種正確的方式對待痛苦,那麼,痛苦就不是一種無意義的殘酷,而是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正是通過痛苦來改變或者說鍛造我們,痛苦隻不過是為我們的生活服務,用來提升我們的品格的手段。隻有經受了生活的苦難,我們才能獲得隱藏其中的善,才會去思考生活,解釋苦難。
人們對待生活和世界有三種不同的態度,這就是:悲觀主義、社會向善論和樂觀主義。第一種態度認為,世界從整體上來說,是糟糕透頂,無聊之極。這可能是最不好的一種態度。這也是對我們所經常提出的一個問題“活著是否值得?人生是否有意義”的消極的回答。這種悲觀主義哲學認為在現實生活中獲得任何有價值的東西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世界的本質就是衝突、無常、衰敗、毀滅。現實生活都隻是幻覺,生活的意義和目的也是幻想。人類的最大的幻覺是認為自己來到人世是為了享受生活。
持這種生活態度的人,往往放棄個人的努力和奮鬥,得過且過,聽任命運的安排與擺布,以各種借口自欺欺人。這樣的人是生活中的懦夫。
第二種態度是持社會向善論的社會改良主義者。這是一種最近才產生的理論,並開始成為一種哲學觀點,它比悲觀主義大大前進了一步。它在承認悲觀主義的大部分觀點的基礎上,認為世界正在變得越來越美好,而且生活也在不斷地提高。總的來說,世界並不是糟糕透頂。現實情況可能不是太好。我們對大自然了解的越多,我們對人生的多重意義看得越透徹,我們就越來越傾向於相信造物主的智慧和人生的深刻的意義和目的。即使是牙痛,可能也是對人很有好處的。不管怎麼說,在人類生活中,歡樂總是比痛苦多,幸福總是比不幸多,否定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是缺乏理性的。因為在某一方麵我們失去了,在另一方麵我們會得到,我們會獲得滿足。一點不錯,世界是美好的,生活是有意義的,而且,這兩方麵的狀況越來越好。
第三種也就是最後一種人生態度是樂觀主義。這種學說認為,世界已經是非常美好。它指出,不管從哪一方麵來看——人們的身體狀況、社會狀況、道德狀況,都已經非常不錯。樂觀主義者認為,盡管世界上還有邪惡的東西存在,任何事物的發展還是與我們追求完美的理想是和諧一致的,世界上存在著真善美。人們正是通過邪惡去發現和選擇美好的東西的;人們也正是通過遭受痛苦和做出艱苦的努力來達到最高的幸福的。
隻有在現實世界中,我們才能發現法律、社會統一、團結一致的意義。世界的公正不是在假想之中,而是在可經驗的事實之中;不是在理想之中,而是在現實生活之中。有足夠的事實可以說明,生活正因為它的實在性與潛在性,充滿著希望而又令人振奮,它才有意義。所以,在現實生活中的樂觀主義態度,正是體現了對生活、對世界的勇敢精神和生命的意義所在。
有這樣一則古老的寓言,或許它會給我們的生活一些啟發。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早晨,有一隻漂亮的鳥兒,站在一枝來回擺動的樹枝上放聲歌唱,樹林裏到處回蕩著它甜美的歌聲。一隻田鼠正在樹腳下的草皮裏掘洞,它把鼻子從草皮底下伸出來,大聲喊道:“鳥兒,閉上你的嘴,為什麼要發出這種可怕的聲音?”這隻歌唱的鳥兒回答說:“哦,先生,我總是忍不住要歌唱。你看,空氣是多麼新鮮;春天是多麼美好;樹葉綠得多麼可愛;陽光是多麼燦爛;世界是多麼可愛;我的心中充滿了甜蜜的歌兒,我無法不歌唱。”
“是嗎?”田鼠睜大眼睛不解地問到:“這個世界美麗可愛嗎?這根本不可能,你完全是胡扯!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毫無意義的。我已經在這兒生活了這麼多年,我了解的很清楚。我曾經從各個方向挖掘,我不停地挖啊挖啊,但是,我可以告訴你,我隻發現了兩樣東西,也就是草根和蚯蚓,再沒有發現過其他東西,真的,沒有任何可愛的東西。”
快活的鳥兒反駁說:“田鼠先生,你自己上來看看吧。從草皮底下爬上來,到陽光中來吧。你上來看看太陽,看看森林,看看這美麗可愛的世界,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要是這樣,你也會忍不住流淚。上來吧讓我們一起放聲歌唱!”
同樣,我們也可以對那些悲觀主義者說:“出來看看吧,先生!看看這明媚的陽光,看看這可愛的世界,你會感覺到一切都是美好的。”這樣,你就會懂得生活的意義,懂得生活中各種煩惱和痛苦對於人生的意義,你就會懂得眼淚的真正內涵。每一種逆境都蘊含著等量價值的種子。生活中的痛苦經驗、我們所遭受的各種挫折、所付出的代價,幫助我們更好地去感受世界的吸引力和神奇。它使得我們對虛無飄渺的來世做更多的、更深的思考。
悲慘的事情和痛苦的境況是一所培養美德的學校。它會使人神智清醒,遇事慎重;會使人改變舉止輕浮,冒失逞能和太過於自信的惡習。
沒有經受過任何苦難的人是世界上生活得最悲慘的人,不管他是好是壞,他沒有經受過磨煉。任何以美德的榮耀,能力和素質與他無緣,因為任何德行都是付出了代價的回報。
他們自身的順心如意和成績不能稱之為幸福。實際上,在生活中小小的成績便帶來極為巨大的、真正的歡樂,這樣的事情也是常有的。如此看來,難道我們不能說,追求完美的幸福不隻是一種幻想嗎?
最大的困難往往是在我們所沒有想到和發現的地方。令人痛苦的事情的出現,或許是為了考驗和檢驗我們的實力。如果我們能堅定不移,經受住了考驗,那麼我們就會獲得心靈的平靜,為我們完成了相應的職責而感到心滿意足。最野蠻的戰爭是日常生活中那些令人痛苦的戰爭,它們的偉大就是我們的偉大,它們的悲哀就是我們的悲哀,它們的勝利和失敗就是我們的勝利和失敗,正像它們有榮耀、失敗和勝利一樣,我們也是如此。
經受磨難是接受道德原則的最好的學校。當遭遇困難已是不可避免時,我們要有勇氣而且要愉快地麵對它們。亞裏士多德不是說過幸福與其說是在於我們的目標之中不如說是在我們的精神之中嗎?與困難博鬥是戰而勝之的最可靠方法。實現某一目標的決心實際上就是相信自己能夠完成這一目標的信心。我們的才智通過我們的需要得到磨煉。個人就是在遇到和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前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