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

曾侯乙編鍾

曾侯乙編鍾是我國目前出土數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鍾,堪稱“編鍾之王”。曾侯乙編鍾包括鈕鍾19件,甬鍾45個,外加楚惠王贈送的一件撥鍾,共65件,總重量達2500多千克,是迄今中國發現的數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套編鍾,因下排甬鍾上銘刻“曾侯乙”得名。

凡有機會耳聞目睹過的人,無不為此千古絕響驚歎叫絕,讚譽它不愧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之瑰寶,世界音樂史之奇跡。

曾侯乙編鍾的鍾體為銅木結構,由兩列三層漆繪木質橫梁聯結成曲尺形,橫梁兩端裝飾有浮雕及透雕龍紋或花瓣形紋飾的青銅套。中下層橫梁各有3個佩劍銅人分別用頭、手頂托,並通過橫梁的方孔以及子母樣牢固銜接,在中部,還各有一銅托承托橫梁以加固定。佩劍銅人身著長袍,腰部束帶,麵容肅穆,立於銅質雕花圓形跗座上,是青銅人像中難得的佳作,也加強了整套編鍾的隆重地位。

全套鍾架由245個構件組成,可以拆卸,設計精巧,結構穩定,曆經兩千多年,出土時依然矗立如故,讓人讚歎不已。楚音韶樂形製精確,方能保證音律精準,這在今天也不易辦到。合理的金屬成分配比和規範的外形尺寸,以及工藝上的特殊處理,使編鍾達到了令人讚歎的音響效果,創造了“楚聲韶樂”的曾侯乙編鍾實在是一件稀世之寶。

曾侯乙編鍾以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銅木結構的三層鍾架上,鍾上刻有關於記事、標音、律名關係的錯金銘文2828字,加上鍾架筍梁(橫梁)、編懸配件上的銘文、磐銘文、磐盒銘文總字數3775字,其內容是先秦樂律的重要資料,被專家學者稱之為“一部珍貴的音樂理論論著”、“一部不朽的古代樂律學典籍”。64件編鍾(楚惠王送給曾侯乙的鍾除外),每件都能發出兩個樂音,全套編鍾音質純正、音色優美、音域寬廣,能旋宮轉調,演奏各種采用和聲、複調以及轉調手法的樂曲。

實踐證明,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而不是此前有些專家認為是秦漢時代,更不是來自古希臘傳入的舶來品),我國音樂就已發展到了相當成熟的階段,在7聲音階、5個8度音、12個半音以及旋宮轉調的表現手法上,就已形成理論與實踐。因而,曾侯乙編鍾的出土,使人們對傳統樂律學不得不重新估價,因此中國古代音樂史的某些方麵需要重新研究。

編鍾是具有悠久曆史的打擊樂器,它將樂鍾依大小和音高次序編組,懸掛在鍾架上,用木槌敲擊演奏,故而得名。夜明珠的秘密

自古至今,曆代人們常以愛慕、驚異、迷惑不解的心情,對夜明珠津津樂道。古代一些文學作品和民間的一些傳說,往往給夜明珠塗抹上一層又一層神秘色彩,編造出一個又一個扣人心弦的神話故事。

在戰國許多古籍中,常常提到一些夜間發光的珠寶璧玉。如晉王嘉《拾遺記》:“有獸狀如逐,銜夜明之珠,其光如燭。”《戰國策·楚一》:“萬遣使獻雞駭之犀。夜光之璧於秦王。”漢東方朔《海內十洲記》:“周穆王時,西胡獻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滿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這些奇珍異寶究竟是神話虛構還是真有其物呢?

夜明珠在我國古代民間又名叫“夜光璧”、“夜光石”、“放光石”,相傳是世界上極為罕見的夜間能發出強烈光芒的奇寶。古人曾傳說夜明珠就是鯨魚目。梁任防《述異記》卷上:“南海有明珠,即鯨魚目瞳。鯨魚死而目皆無精,可以鑒,謂之夜光。”近年來一些科學家則認為它們可能是幾種特殊的寶石礦物。據地質學家研究,自然界確有少數幾種礦物,如某些含雜質的金剛石、磷灰石、重晶石、螢石、白鎢礦、鋯石和水晶等,在受到外界能量刺激,如加熱、摩擦、通電以及紫外線、X射線或陰極射線等短波光的照射,會產生發光現象。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其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記載,古代中國人喜愛敘利亞產的夜明珠,它別名為“孔雀暖玉”。據說,印度一些人把夜明珠稱為“蛇眼石”。據日本寶石學家玲木敏於1916年在他編纂的《寶石誌》中記載,日本的夜明珠是一種特殊的紅色水晶,被譽為“神聖的寶石”。

我國也有推測,某些寶石白天接受陽光曝曬,至夜間即能放光。古人可能把這些東西加工成圓珠形或其他形狀,這就是古今中外傳說或史書記載的夜光璧或夜明珠。據1984年《河北科技報》報道,我國在廣東某礦山選帶上發現一淺棕色的螢石,證實了史書記述的夜明珠確實存在,我國並有蘊藏。但是,這些放光的礦物都需要事先接受外界的能量刺激,與古書所述又不盡相同。有沒有無須光照也能放光的珠寶璧玉呢?據傳慈禧太後死後嘴裏就曾含著那樣一顆夜明珠。

唐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多少年來廣為傳頌。夜光杯最早出於何時何地,已無從考證。近年屬涼州故地的甘肅酒泉也出產夜光杯,原料采自祁連山上祁連玉,也有人稱其為夜光石。不過種種祁連玉屬於峋岩類,根本不會夜間發光。有人指出,今之夜光杯非古之夜光杯。但也有人認為,古之夜光杯本身也不能發光。那麼它為什麼被叫做夜光杯呢?解釋不一,有的人說,夜光杯壁薄,斟滿酒後對月映照,月影倒入杯中,月光透過杯壁,與酒色相輝耀,而呈異樣的光彩,故稱夜光杯或夜光常滿杯。

1900年,英、法、日、俄、德、美、意、奧八個帝國主義國家合夥拚湊的“八國聯軍”,從天津向北京侵犯。慈禧太後挾光緒皇帝從北京逃往西安,宣布實行“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的賣國政策,與侵略者簽訂了屈辱的“辛醜條約”。據說,慈禧太後為了博得侵略者的歡心。將自己珍藏的四顆夜明珠作為信物,派遣一個小宮女送去給侵略者。這個小宮女有愛國主義感情,不願把奇寶送給外國侵略者,她非常氣憤地暗藏寶物於民間,當時誰也不知道她的去向,成為近代一大懸案。

過了幾十年後,在西安發現了四顆明珠,經郭沫若同誌考證。這正是失蹤了幾十年之久的慈禧太後珍藏過的四顆夜明珠。據報上發表的消息說,把這四顆夜明珠放在抽屜裏,“晚上進屋未開燈,一拉抽屜即見滿屋放出耀眼的白光”。

物以稀為貴。夜明珠本從礦石中采集而得,但它在地球上的分布是極為稀少的,開采也很困難,故此它顯得格外珍貴。一些古書描寫它具有“側而視之色碧;正麵視之色白”的奇異閃光。據說,在古代希臘羅馬,個別帝王把它鑲嵌在宮殿上或者戴在皇冠上,有的皇後、公主把它裝飾在首飾上或者放在臥室裏,以它作為國寶來加以宣揚和讚美。

夜明珠究竟是一種什麼樣性質的奇寶?古今中外的說法頗不一致。據一些專家考證,夜明珠並不是像某些人所吹噓的那樣神秘,而是幾種特殊的礦物或岩石,經過人們加工後才變成圓珠形。夜明珠發出的光,並不像神話中傳說的那樣能把“龍宮照得如同白晝”。發光強度較大的夜明珠,在黑暗中,人們在距離它半英尺的地方,能清清楚楚地觀看印刷品。

為什麼夜明珠在夜間會發出強烈而又綺麗的亮光呢?對此眾說紛紜。一些寶石學家認為,因為在夜明珠的螢石成分中混入了硫化砷,鑽石中混入了碳氫化合物。白天,這兩種物質能發出“激化”,到晚上再釋放出能量,變成美麗的夜光,並且能在一定的時間內持續發光,甚至永久發光。以上隻是一部分專家的看法,不一定全麵、準確。

夜明珠還有許多奧秘,至今還沒有被專家們了解。據說,有一種叫做水晶夜明珠的,能發出“火焰”般的夜光,但其中的發光物質究竟是什麼?至今還不太清楚。總之,夜明珠至今仍是尚未徹底揭開的一個千古奇謎。

居延漢簡

居延漢簡是20世紀中國文明四大發現(其他三項是殷墟、甲骨文、敦煌遺書)之一,是敦煌漢簡之後發現的最重要的漢代邊塞屯戍文書。在內容和數量上都大大超過了敦煌漢簡,為漢代曆史的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

居延烽燧遺址為漢代張掖郡居延、肩水兩都尉所轄邊塞上的烽燧和塞牆遺址,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和甘肅省金塔縣境;北起蘇古諾爾,南至毛目以南。邊塞遺址自東北斜向西南,全長約250公裏。始建於漢武帝大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廢棄於東漢末年。居延烽燧的大部分遺址由鄣、塢構成,有的還有關門,如肩水金關遺址。沿著居延烽燧這條狹長防線上,還有大量的亭燧和塞牆。這條防線當時起了切斷匈奴與羌聯係的作用,同時也形成了漢通西域的交通要道——河西走廊對匈奴的屏障。

居延漢簡是居延烽燧遺址出土的簡牘,時代約在自漢武帝末年(公元前三世紀初)至東漢中葉(公元12世紀初)。對其共進行了4次考古調查和發掘,分別在1930~1931年、1972~1976年、1986年和1999~2002年。

1930年,前西北科學考察團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的額濟納河(弱水)流域曾作過考古調查和試掘。沿弱水兩岸,北起宗間阿瑪,南至毛目(今鼎新)約250公裏之間以及在布肯托尼與博羅鬆治約60公裏之間,發現有漢代的塞牆和鄣堡亭燧,並在其遺址中總計約發現10200枚左右竹簡。這些竹簡現藏台灣省“中央研究院”。其經過詳載於《內蒙古額濟納河流域考古報告》一書。這次出簡較多的地點,有宗間阿瑪、破城子、瓦因托尼、博羅鬆治、布肯托尼、查科爾貼、金關、地灣、大灣等。

1972年秋,由甘肅省博物館、酒泉地區和人民解放軍駐地部隊等單位組成的甘肅居延考古隊沿黑河,南起金塔縣雙城子,北至居延海進行了考古勘察。在調查、踏勘的基礎上,於1973年和1974年夏秋季,對金關、破城子、甲渠塞第四燧三處遺址進行了科學發掘,共獲得漢簡兩萬餘枚。其中在金關遺址範圍內,共開探方37個,出土簡牘11577枚;在破城子出土竹簡7865枚;甲渠第四燧出土竹簡195枚。這批竹簡現藏甘肅省博物館。另外,1976年夏秋又在布肯托尼以北地區進行了調查。

1986年對地灣進行發掘,開探方20多個,共獲得漢簡千餘枚,絕大多數已殘破不全,十分遺憾。

1999年秋,以內蒙古考古所副所長魏堅為首的考古人員經過三年的工作,在甲渠侯關和一係列烽燧中發現500多枚漢簡和數百件其他文物。此次發掘的後續工作至今還在進行。

在以上的四次發掘中,除出土簡牘外,還發現並出土了弓、箭、轉射、倉印、貨幣、木板畫等文物。在這些文物中,有一件棨信比較重要,信為紅色織物,上方綴係,墨筆篆書“張掖都尉棨信”六字。它可能既是通行關禁的證件,又是高級官吏的一種標識。

居延出土的漢簡絕大多數是木簡,竹簡很少,就形狀尺寸而言,有簡(紮)、兩行、牘、檢、符、觚、簽、冊、槧、檄、過所、削衣等幾種。

這些簡冊,有的是在廢棄前還在使用的文書,有的出土就連綴成冊,有的編繩雖已腐朽但仍保持原來的冊形,有的散落近處可合為一冊,有的則是散落在各處需要分類整理的。

簡冊的內容非常豐富,不僅記載了居延地區的屯戍活動和興衰曆史,而且保存了一些從西漢中期到東漢初年的文獻資料,涉及整個漢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法律、哲學、宗教民族等各個領域。

經過初步整理,在簡冊中占絕大部分的是關於居延屯戍文書檔案,而且此類簡冊占完整的文書也最多。

屯戍內容的簡冊,記載的屯戍製度非常完善,規定得詳盡而靈活,尤其著重於傳遞速度,各亭燧間的相互配合,組成一個高效率的警戒通訊體係。這對於研究我國古代烽火製度、恢複居延都尉塞防的結構,了解整個居延軍事係統的組織、紀律及運籌指揮等,都具有極重要的價值。

例如建武初年“塞上烽火品”的17枚,簡長385厘米,其中在16枚簡首部標小圓點,尾簡署標題。此簡冊記載的是居延都尉轄下的甲渠、卅井、珍北三塞臨敵報警、燔舉烽火、進守呼應、請求馳援的聯防條例。條例規定,在匈奴人入侵的不同位置、人數、時間、意圖、動向以及天氣變化等各種情況下,各塞燧燔舉烽火的類別、數量、方式、如何傳遞應和,發生失誤又如何糾正等等。

另外,居延漢簡也有許多關於屯田方麵的簡牘。這有利於我們對當時屯田製度的認識。

其二是登記和統計各種名籍和兵器、奉廩、錢糧簿等的簿籍。名籍類有史卒名籍、卒家屬名籍、吏卒廩名籍、卒家屬廩名籍等,還有專門記錄吏卒日常工作的“作簿”和“日跡簿”等。

例如,出土的“騎士名籍”62枚,上中下三排橫寫,按軍營編隊,分別登記一百餘名騎士的姓名、職務和籍貫。除名籍外,還有統計各亭燧軍事裝備情況的“守禦器簿”、“折傷兵簿”和“戍卒被簿”;有記出納錢財和糧穀的“出入簿”或“食薄”等;有“驛馬名籍”和“驛馬閱具簿”,在侯官治所還有所謂“詣官簿”,即其下屬各亭燧士吏詣官辦事的登記簿;在關卡遺址中還出土有吏民出入關的登記簿和過所、符傳等。這些簿籍都各有書寫格式,按規定的內容填寫。

其三是爰書。顏師古曰:“爰,換也,以文書代換其口辭也。”愛書簡冊,體現的是一份刑獄訴訟程序。據《漢書·張湯傳》記載,當時的刑訟程序是劫、掠治、傳爰書、鞫訊、論報、具獄。居延遺址著名的爰書是在甲渠侯官第22號房址內出土的建武三年“候粟君所責寇恩事”冊。共出土簡冊36枚,第36號是此檔案的標簽。

據時間、內容、簡製等判斷,這是關於甲渠候粟君與客民寇恩訴訟之事的部分存檔材料。包括爰書、都鄉嗇夫報告和居延縣所下公文。前二份爰書是寇恩的口供記錄。根據口供,甲渠候粟君雇寇恩到解得替他去賣魚,約定出賣5000條魚,要價40萬行錢,並用一頭黑公牛和27石穀作為雇工費。到了解得,寇恩賣魚不足40萬,他便把黑公牛賣了湊成32萬付粟君妻業,還欠8萬。回來後,寇恩用粟君雇他的兒子捕魚的工錢20石穀相抵。照理說,粟君還應該還給寇恩相抵餘款。可是粟君卻告到居延縣遷、都尉府,誣說寇恩賣了借給他的牛不賠償。上級要求查明此事,都鄉嗇夫便把兩次口供上報,再由居延縣批轉。……“責寇恩事”冊,對刑訟程序的前三項記載的非常完善。這樣一份較完整,描述詳盡的治獄材料,是極難得的。僅就治獄製度來說,它提供了一份基本完全的縣廷鞫訊治罪的具體過程的資料,為研究漢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料。居延漢簡所出述及獄訟事的簡牘不少,但由於簡冊的散亂、殘缺,過去往往不能將其內容理解清楚,現在找到了這樣完整的材料,也必將大大有助於同類簡牘的整理研究。